过个健康大假 创造快乐心情

2009-06-04 09:35
药物与人 2009年1期
关键词:支招个案面具

袁 睿

年关应酬善拒绝

个案一:50岁的吴先生是某高校校长,对他来说,过年就是在送礼、收礼和应酬中度过的。送,是代表学校给别的领导送,光选礼物就得琢磨好几天;收就别提了,人情世故,礼尚往来,一天到晚有人上门送礼品,推也推不掉,各式各样的礼品堆了一地,看着都头疼。另外,过年这几天还得四处应酬,想消停一会儿都不行。好不容易忙完学校的应酬,又要应酬亲朋好友,赴饭局、搓麻将,一熬就是通宵,常常弄得筋疲力尽。只要提起年关应酬,吴先生就恐惧不已。

心理分析:社会心理学认为,人们都有一定的“社会面具”(亦称为社会身份)。应酬是要戴着这种“社会面具”的,“面具”戴久了人会感觉疲惫,因此过年是卸下社会面具,自我放松的好时机。然而,事与愿违,一些领导在过年期间,领导的“社会面具”不但取不下来,还戴得比平时的时间长,面具的种类戴得比平时多。很多领导不得不利用过年的机会,请客送礼应酬(赴饭局、搓麻将、熬通宵卡拉OK),因此倍感疲惫。对他们而言,应酬已变成累人的“任务”,有不少人想起过年的应酬就感到害怕和恐惧,患上了“节日恐惧症”。

专家支招:①适当区分工作和私人时间和空间的界线。过年放假属于私人时间,暂时把繁忙的工作放到一边,在假期的时间里争取做到完全卸下平时戴得太紧的“社会面具”,充分享受家里的温馨气氛,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给心情放假。②适当减少与工作有关的请客送礼和迎来送往。应确定哪些聚会是自己应该参加,哪些人是自己必须联络的。化繁为简。尽量减少应酬,必须应酬时设法化繁为简,节省时间。④适当学会谢绝。并非所有应酬都必不可少,关键是懂得辨别、善于拒绝。④适当淡化欲求。有时,我们热衷于应酬往往是为了满足自我的某种心理欲求,追求自我表现。因此,如果少一些欲望,就能少一些应酬,留更多的时间给自己的心情放假。

娱乐纵情要节制

个案二:42岁的张处长平日工作认真,生活严谨。放年假了,他想放松放松,约了好几个老同学相聚,痛饮后玩扑克通宵。接下来同学轮番做一东,他一连几个晚上海吃海喝海玩,弄得神情恍惚、头昏脑涨,感觉反而不如放假前有精神。

心理分析:像张处长这样的患者在假期里不少,尤其是外企、私企的白领,一旦停下忙碌的工作而无所事事,他们反而容易出现抑郁、失落、焦躁不安等不良情绪反应,心理学上称之为“节日心理失调症”。从心理学角度上讲,一个人长期形成的“工作模式”(即行为习惯)一旦突然停止,会引起人体的紧张应激反应。于是,有些人会出现抑郁、焦急、忧伤、失落甚至心悸、失眠等应激性心理问题。过年的确应该放松,但过于放纵就像高速行驶的汽车突然踩急刹车,容易给自己造成新的伤害。这反而不是放松,而是给自己又带来了新的心理压力,难免乐极生悲,同时不规律的生活和过度的放纵可使人精力透支、身心失调,出现胃肠功能紊乱和虚脱昏厥等,出现新的心理应激症状。

专家支招:①在不破坏原有生活或行为习惯的前提下缓慢放松,不要突然“急刹车”。面对难得的假期,不要猛然间骤停自己平时习惯了的紧张心理应对模式,可通过走亲访友、外出旅游、听听音乐、读本好书来舒缓自己的情绪,让心理应急状态从高度紧张的模式中慢慢放松下来。②慢调生物钟,适当保持原有的生活规律和节奏,不要太快破坏原有的生活节律。如习惯早起的还是不要睡懒觉,只是把起床的时间稍往后推迟一些,一日三餐还是要有规律,真正让节目滋养身心。③节日期间的生活内容还是要有所节制,不要过于纵情地吃喝玩乐,适度放松,但万万不能放纵。④注意适当休息,其实这是节目期间的最好心理调节原则。

朋友相聚少攀比

个案三:李刚38岁,是公司行政部经理,他工作积极,很受老板器重,自己多少也有些沾沾自喜。回家过年,自然难免要和久违的亲朋好友聚聚,大家谈论的都是职位,薪金、年终奖等等,少不了有个比较。然而,在与同学或朋友的比较中,他发现自己取得的那点成绩算不了什么,他的同班同学中,有一位同学已经当了处长,一位同学是大型公司的老总。甚至有一名原来在班上不怎么起眼的同学,现在居然是一家著名外企的副总经理。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李刚有些失落,他说:“我一直觉得自己过得还不错,但这一比较发现很多同学混得很好,真不知道自己这些年来都干了些啥。”感到万分失意。

心理分析:人到中年,自我价值是通过获得成就感、避免停滞感来体现的。而人的成就感往往是在比较中产生的。因此,过年,历来是人生小结之时。因攀比而造成心理失衡者,多数为35岁以上的中年人,他们往往会下意识将自己与身边的人进行各种比较。其实,攀比属于正常人的心理,因为有比较才有进步,有目标才会有努力。积极向上的攀比是益于健康,益于工作的,但是消极病态的攀比却会带来不良的后果:有些人会因此而造成情绪障碍,牢骚满腹,总觉得社会对自己格外不公平,从而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症状。

专家支招:①转换视角寻找成就感。过年了,与原来的目标对照也许没有大收获,但换个视角看还有平安,平安不是大福吗?②寻找多重支点,改变对自己的评价。除事业外,亲惰、友情、爱情,兴趣、爱好、健康等都足以支撑心灵,对自己作个较为全面的评价。③进行优势比较。必要时以自己的优势与他人相比,获取心灵慰藉。④正确认识个体差异,正确面对生活,是一个人人格健全的体现。有些时候不应该鼓励人们一味地向上比较,有时需要有意选择向下比较来卸下一些心理的负担,尽可能作自我比较,把自己的现在和过去来比较会更客观一些。

节后保持平常心

个案四:刘莉今年39岁,在外企做行政管理,负责一个重要的部门。春节跟家人一块去旅游玩得很开心,但春节即将结束时,她一想到要工作,心里就开始焦躁不安,不想去上班,对上班越来越恐惧,还有让人头疼的人际关系。节后上班,她脾气暴躁、心烦意乱,怎么也调整不好自己的心态,在单位里总是感到心不在焉,提不起精神。

心理分析:社会心理学调查研究表明,节后心理问题增多,经过因庆期间的吃喝玩乐,不少人上班出现了不适应,返回紧张的工作岗位而出现焦虑、郁闷、烦躁等情绪,甚至对上班怀有恐惧心理,并伴有头痛、腹痛、食欲不振、全身无力等躯体不适症状。这是因为平时工作紧张、生活节奏较快,节日期间一旦彻底放松,想吃就吃,想睡就睡,想玩就玩,生物钟被打乱,生活节律被打破,假期改变了原来建立起来的工作与学习的“动力定型”,节日期间无忧无虑的日子和上班后紧张工作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到了上班的时候生物钟调不过来,要突然间紧张起来,已松弛的心理一时难以适应,就会产生恐惧或焦虑等一些应激性的心理障碍,心理学上称之为“节后上班恐惧症”。

专家支招:①节后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可以从生活内容、作息时间上作出相应的调整,静心思考上班后应该做的事,列一列工作计划,使自己的心理调整到工作状态上来。②上班后,可以把节日的快乐、喜悦与同事分享,这样不至于从七天节曰开心放松的状态立刻进入到严肃状态,做到既能承受压力也有成就感,从良好的人际关系中体验快乐,要学会分享,学会体验。③进行自我调适,缓解个人压力,积极有效地工作。④注意调整饮食,让自己塞满鱼肉的肠胃好好休息一下,尽量吃清淡一点的饭菜,饮食定时,营养均衡合理;保持充足的睡眠,恢复工作学习时的起居习惯,尽量早休息不要熬夜。

猜你喜欢
支招个案面具
会前视察 支招亚运场馆利用
我们摘下面具吧
酷酷的面具
面具
潮搭支招 时髦感是这样穿出来
放下偏执,路还很长——访谈两位个案医生及家长
面具中的鱼
中文阅读学习个案考察与分析
直派批评的理念与个案
医美医生支招教你如何“不撞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