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造物的物性之实体性

2009-06-03 03:13王苑丞
创作与评论 2009年2期
关键词:物质化造物设计

王苑丞

设计造物的物性,源于人类具目的性的智力活动下,经生产制造而成的物的性质,是反向整体制约设计造物的观念、方式等方面的一种属性。该属性是揭示设计造物与时代之间关系以及秘密规律的重要线索。立足于特定的社会生活时段,对它进行挖掘和思考,可以窥见设计之下造物的阶段性特征和外延意义。

设计造物的物性在物质化经济、非物质化经济、减物质化经济的规定下,具有实体性、虚拟性和减化性,本文主要针对实体性进行论述。设计造物物性的实体性的提炼,依据于设计造物与物质化经济形态的深层关联。该实体性指实际的体量存在性,“实际”为非虚、非幻的空间和生活环境,“体量”为长、宽、高之积和重量,表明具此属性的物是典型的“有体物”。故,实体性的设计所造物,它必定真实存在于现实空间和环境,是能被人感知、触摸和使用的物品。

一、实体性是设计造物物性的第一性

“实体”在西方哲学中是一个重要的范畴,意指一个本质上独立自存和同一不变的存有。是一切属性的基础和万物本源的东西。设计造物与经济形态具有紧密的联系,设计造物的实体性直接由物质化经济所决定,此类经济形态也常称为工业经济。如果把目光投向历史纵深处,可以发现工业经济之前的小农经济和手工作坊经济中,设计造物早以物质实体为基本劳动对象。所以,当综合历史纵深处的经济形态,联结西方哲学中对“实体”予以“基础”和“本源”的认识,不难看出,实体性是设计造物的第一物性,而设计造物的虚拟性和减化性,都可称为设计造物的第二物性。因为,从历史进程和经济发展的时序来看,非物质化和减物质化经济发展的前提,是物质化经济的高度发展。同样,设计造物的虚拟性和减化性,其前提也必然是设计造物的实体性已完全、高度、轻松实现。容易理解的是,若没有科技进步以及电脑和网络硬件为基础,20世纪末期的非物质化经济无论如何也不会产生,同时,若没有物质化需求的充分满足,节约自然不可再生资源的减物质化经济,也不会在西方国家获得前期发展。就此,受非物质化和减物质化经济制约、规定的设计造物的虚拟性、减化性当然也不会存在。

马克思和马斯洛对人类需求的研究产生了广泛影响。马克思把人的需求分为生存、发展、享乐三个层次,着力于人的生存需求来看,即要满足吃、穿、住、行,针对吃穿住行的设计造物,是满足人这一自然生成实体的实体化存在,当然应以实相济。满足“吃”要设计制造生产劳动的工具;满足“穿”应设计制造布料衣饰和缝纫器具;满足“住”要设计制造安全暖和的实体房屋;满足“行”则要车、船等实物。可见,人类生存的首要需求都是实体性的物,作为以满足人们需求为本元目的的设计造物活动。实体性自然是它的根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在1943年提出需求层次论,把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相比于马克思的论断,他的观点有具体和直观的一面,从第一位的生理需求中,可知人首先需要的是水、食物、住房等,这和《淮南子·主术训》里的观点具有一致性,同时也内含于马克思的宏观判断中。此外,张道一教授曾总结工艺美术的特点为“资生、安适、美目、怡神”,作为首要特点的“资生”,意指“……工艺美术虽不直接生产充饥之物,但可靠制衣被、做器具以供应生活所需。”啕中清晰可见实体性在设计造物中的首要意义。对古代圣人、革命理论家、社会心理学者以及设计理论家的观点进行综合,即可获知,人类的第一需求是实体性的生理需求,满足此第一需求,要进行实体性的设计造物,实体性亦为设计造物的第一性。

二、实体性对设计造物的制约

实体性作为设计造物的第一性,对设计造物在物质化经济环境下的观念、方式等具有整体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实体性为设计造物技术领域的创新和提升形成了坚实依靠基础。“技术能力是人类最基本的物质生产能力”,为了尽可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对设计造物的技术予以创新和提升成为关键。设计造物本元目的中。基本项为满足人们的生存需求,满足人们生存的食、衣、屋等都是实体物品,故技术的创新和提升,首先指向实体性设计造物的技术。实体性为实际的体量存在性,具有此种性质的是实物,在人类第一需求的刺激下,对实物的生产和改造,早已成为设计造物者的首要问题。实体物真实自然地存在,人们对它的感知是直观的、可靠的。在这种直观、可靠的感知下,通过设计造物以满足人类第一需求的成就感也尤为可靠和直观,同时为技术领域的创新和提升形成了坚实支持。综合而言,实体性设计造物的技术是创新和提升的关键,它的创新和提升在人们第一需求的刺激外,又依靠于实体性的直观和可靠感,可见,实体性在设计造物技术改进和提升的正、反相关中,都占据着重要位置。18世纪中叶,以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为契机,带来了一系列新型的技术革命,它们的大量应用,促发并加速了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虽说工业革命有众多复杂的成因,但设计造物技术的创新和提升才是其根本动力,创新和提升的技术既依凭又作用于实物,体现了实体性对设计造物技术领域的意义。

第二。实体性刺激设计与造物在机械化生产上进行分离和新式结合。设计与造物是化合在一起的,但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它们却产生了形式上的分离。在小农经济和手工作坊经济时代,二者完全统合在一起,归并于工匠的劳动。这时,设计和造物是一个范畴,难见对设计与造物进行分开陈述和思辨,究其原因,源于较低生产技术和经济形态的双重制约而未形成社会分工。对此。英国“Reading University”美术心理学博士汤姆·米切尔表述为“在工业化以前,产品采用手工艺制造的方法生产,产品的计划与制造是同一过程不可分割的方面。”然而,在工业革命的机械化生产中,设计与造物分离了。“不同于工业化之前的手工艺生产。在那里,思维和制造是同一过程中两个不可分离的部分,但自从工业化以来的工业生产已经将思维和制造分离作为特征。”这种分离直接源于生产技术提升带来的社会分工。但仔细思考。即可发现这是实体性设计造物发展的必然结果。设计造物要满足人们的需求,而人们的第一需求是实体性的物品。为了尽力满足此需求,实体性设计造物的相关技术将不断创新和提升,这必致使设计造物的复杂性加深,从而产生分工。所以,设计与造物的分离其实是实体性设计造物活动,在技术和经济形态的双重制约下,所具复杂性的间接体现。此外,这种分离并不是真正的分离,而是以分离来产生新式结合,以更好地进行实体性的设计造物活动,此新式结合的“新式”比对于手工作坊和小农经济时设计与造物结合的方式,其中蕴含了设计造物观念、思维等的革新。

第三,实体性使设计造物的功能和形式成为对立统一的永恒思辨主题。设计造物对人们食、衣、屋等需求的满足,有些为直接,有些为间接。例如,对人类“食”的满足,要通过对耕种工具的实体性设计和制造来间接进

行。而对衣物、房屋的满足却是直接进行的。无论是间接还是直接地予以满足,都依靠设计造物产生的,附着于实体物而存的功能。可知,功能是设计造物满足人们需求的关键,受到实体性的制约成为设计造物应予思辨的第一内核。实体性的“体”是体量。就是长、宽、高等对物的数理规定,长、宽、高的不同组合及变化产生对物的不同数理规定,呈现出来,就是物的不同形式,反向而言,不同的形式也要求物以不同数理给予展现。也就是说,只要是物就有体量,就会受到不同数理的规定,必然就有不同的形式,同样,不同的形式也就会有不同的物。所以,从本源的角度来看,形式的产生与塑造,首先与实体性的物紧密相关,由此,可称为设计造物应予思辨的第二内核。西方设计界在工业革命迅猛发展的进程中,以约翰·拉斯金和威廉·莫里斯为先导,开启了一系列的设计运动,依序有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现代主义运动、后现代主义运动等。最初的运动。关注手工艺与机械化生产的矛盾,随着装饰艺术运动对机械化生产予以肯定。到现代主义运动时,功能与形式成为设计造物思考的关键问题。统观西方由1860年以来设计界的众多观点,难见对设计造物的实体性进行思考。但结合设计运动发展中对功能和形式的高度关注,不难发现很多时候实体性是运动推动者理性思辨的基本前提。米斯·凡德洛(Ludwig Mies Van Der Rohe)提出“少则多”,路易斯·萨利文(Loyse Sallivan)强调“形式追循功能”。弗兰克·赖特(Frank l.Wright)指出“形式和功能为一体”等。他们部是现当代著名的建筑设计师,对形式与功能的思辨,在他们的建筑作品上都能予以实体化的展现,同时,实体化的建筑也成为他们认识形式与功能之间关系的基点。包豪斯学院作为现代主义运动达到高潮的代表,其成员以建筑和产品设计为依凭的思辨中,着重强调功能,以其为设计的中心和目的,而不是形式。德国学者艾尔霍夫立足于形式与功能的关系,从本质的层面揭示乌尔姆学院观点的独特性,指出:“设计师的工作绝不止于事物的外表。他不只是一位外形的化妆师或外壳技师。只有穿透了事情的外表。才可能让一件物品适合复杂的要求。”在我国,墨子已对设计造物作了近于功能与形式的思辨,他以“利”为判断标准,强调设计造物应“器完而不饰,质真而素朴”。综合而论,从源头上看都是实体性促成了功能和形式的对立统一,使人们对设计造物内核的思辨,在不同经济、技术等环境中能产生常议常新的意义。

第四,实体性是设计造物具有本元文化特征的根本。本元文化是张道一教授在《造物的艺术论》中提出的观点。“历史告诉我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分化出来以后,原来的兼有物质和精神双重性的工艺美术并没有被分解……因此,通常所说的两种文化论,即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是不完全的。事实上,人类创造的文化,首先是兼有物质和精神而不可分离的‘本元文化,这就是工艺美术。”海德格尔也谈到:“我们周围的用具物毫无例外地是最切近和本真的物。所以器具既是物,因为它被有用性所规定,但又不止于物;器具同时又是艺术作品,但又要逊色于艺术作品,因为它没有艺术作品的自足性。假如允许作一种计算性的排列的话,我们可以说,器物在物与作品之间有一个特殊的中间地位。”海德格尔所谓的“器物”同时具有“物”和“艺术作品”的双重性,即是物质和精神文化的双重性,工艺美术的产出物常是“器物”,“器物”具有“中间地位”就是工艺美术具有中间地位,这与张教授所言的本元文化具有同一性。工艺美术经过学科内涵和体系重心的丰富及转移,现今,已常称为设计造物,前者具有的本元文化特征依然存于后者体内。作为本元文化的工艺美术或设计造物,突出表现在对物质和精神文化的双重包容,人们通过设计所造物,既可获知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文化,也可获知精神文化,而单纯观照物质或精神文化却无法达成,所以,设计造物具有高于物质和精神文化的层级,成为文化的本元。这一观点,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后,受到众多学者的肯定。事实是清楚的,如人们了解一定时期物质和精神文化的状况,常依靠对当时实体器物的研究。考古学就建立在这一基础上,通过考古挖掘,获得实体文物,并结合一定文献资料,对其进行研究、分析和鉴赏,特定时期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即可展现在人们的面前。进一步,对设计造物的本元文化特征进行差异化的思考,能够发现本元文化的“本”字值得深究。就张教授所言,“本”为物质和精神文化分离之前的“本”,是物质和精神文化的糅合状态。但,不可忽略的是,若设计造物最初不是以实体性的物作为对象,以满足人们的第一需求为起始,物质文明则难以直接呈现,精神文明也不能负载,更不会有二者的结合,以显示“本”的属性。所以,实体性作为实际的体量存在性,是设计造物兼有物质和精神,具有本元文化特征的根本。

综上所述,实体性为设计造物的第一性,对设计造物的相关技术、设计与造物的分离于结合、设计造物领域的思辨主题以及文化属性具有整体的制约。物质化经济在人类社会的幼年就相伴而行,只要人类是以实际的躯体存于世界,此种经济形态就不会消亡,而成为各种新型经济形态的坚实基础。设计造物的实体性,受到物质化经济的规定,所以,此属性也将长期存在,并成为虚拟性、减化性的强大基石。同时,设计造物若要对实体性予以良好体现,就应注重对技术的革新,对分工与协作的有序安排,对功能与形式深入的思辨,以及明确和坚守自己的文化意义。

猜你喜欢
物质化造物设计
汲古怀远造物归真
物物与共,美美与共
BUBA台灯设计
警惕精神的物质化
以木造物
有种设计叫而专
淘宝造物节引爆创造力的盛会 华晨宇献唱 天天兄弟PK奇葩说
匠心独运的场地设计画上完美句点
“非物质化”的激励方法
物质化的另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