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刚刚过去的2008年,有两件大事因偶然的机缘不期而遇。一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它是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时间结点;二是肇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并迅速向全球蔓延。众所周知,中国30年改革开放是在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指导下完成的,而美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则强烈地受到新自由主义与新古典主义市场经济理念的影响。为此,人们在检讨美国此次金融危机时,不可能不对其背后的价值观念和理论原则提出批评。作为中国人,在讨论美国和世界问题时,也不可能不对自己30年走过的道路进行回溯。因此,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便成为中国人探讨未来发展道路与发展模式,避免中国经济社会出现美国式问题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2009年2月,上海证大集团董事长戴志康先生在《社会科学报》上刊发文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人类发展的方向》,敏锐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是解决未来人类社会问题的根本之道。与此同时,清华大学教授崔之元在本刊刊发文章——《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学含义》,文章以浦东开发和重庆开发为例证,解读国有经济在市场中产生增值和收益的经济学现象,并将其上升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高度。两篇文章都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发展模式与发展道路加以探索。这两篇文章为我们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持续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思想契机。
自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学术思想界的应对基本停留在技术分析的层面,停留在危机产生的具体原因及反危机措施的成效评估层面,深入的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分析尚未真正展开。事实上,这种百年罕见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不是简单的技术分析便可以完成的任务,它必须与政治经济学的分析结合,才能产生丰富深刻的理论成果。
回顾冷战后的世界经济史,在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下的全球化进程,导致全球范围内产业结构大规模重组,资本运动呈现出崭新的形态,实体经济与虚拟资本、民族国家与跨国资本、制造业与金融服务业,它们的相互关系和变动规律都不再以我们熟悉的方式出现。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每隔三五年,金融危机就会在不同地区以不同形式爆发出来。对于美国的金融危机我们更应该将其置于这种大背景中才能更为清晰地进行观察,其中全球化时代国际资本运动的规律,才是解释其中奥秘的关键。
因此,我们认为,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不仅是为中国的过去进行正名,也不仅是为中国的未来道路提出方案,而是为人类社会的未来进行探索。在这方面,中国的思想理论界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源于前30年传统计划经济的挫折和教训,同时也源于改革开放的实践。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共产党以党的文件的形式将其规定为中国未来发展的基本模式。邓小平同志曾明确指出,计划与市场都是手段,资本主义可以有计划,社会主义可以有市场。检验的标准,是看其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此同时,邓小平同志还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导致全体人民共同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如果搞成两极分化,那就是走到资本主义道路上去了。
在这种理论指导下,中国的改革开放从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迅速取得了成功。与此同时,国家推出经济特区,实行与原有体制不同的经济政策;80年代中后期,乡镇经济在放活开放的政策引导下蓬勃发展,并于90年代中期之后发育出大量的民营企业;此后,国有企业也逐渐走向体制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回顾这30年的改革与发展实践,中国取得的成就,无不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大量引入市场因素,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基础手段而获得的。
在取得经济社会巨大成就的同时,中国社会也同时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城乡、阶层之间的两级分化,环境资源的严重破坏,社会文化价值的严重丧失等触目惊心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思想理论界有着完全不同的解读。有人认为,这是由于中国的市场经济制度发育和成长得还不够,中国的法制和民主进程没有跟上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进而形成规范有序的成熟市场社会所导致的。也有人认为,这是由于我们对邓小平同志的告诫重视不够,在大量引入市场机制和市场要素时,没有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对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坚持不够,由此导致市场价值和资本逻辑左右了社会进程。
步入新世纪以来,在如何理解过去,如何迈向未来的问题上,思想理论界和社会各界存在大量的争论,有些甚至是极其尖锐的争论。简要概括,争论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1.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的矛盾。那些在改革开放早期迅速生长起来的民营企业在世纪之交强烈感受到国有经济的垄断竞争压力,它们吁求公平竞争,开放垄断资源;2.政府与市场和社会的矛盾。在市场经济中,政府究竟扮演什么角色?是小政府、大社会?还是沿着前30年以政府为主导发育和推动市场经济的道路继续走下去?3.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矛盾,等等。
上述这些矛盾和争论,既反映了现实社会的矛盾和问题,同时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应该承认,虽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实践已有30年的历史,但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和发展模式,它亟需进行理论上的梳理和总结。比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所有制结构是怎样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原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与机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现代政治文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等等。
为此,本刊于4月18日召开了“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讨会,并以此为本期封面主题。其目的就是深化人们的认识,为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与发展模式作出持续的、有效的探索。
《文化纵横》编辑部
2009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