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恒公的“鸵鸟心态”

2009-06-02 06:58
百家讲坛 2009年9期
关键词:蔡桓公扁鹊鸵鸟

张 程

如果有一个人冷不防对你说“你有病”,中国人的第一反应会是:“什么,我有病?我看你才有病呢!”

我们的反应是由民族的历史文化基因决定的。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蔡国的蔡桓公就遇到了这样的尴尬事。他正在宫殿里坐得好好的,来访的齐国医生扁鹊在一边观察了一会儿对他说:“主君,你有病。”

不等蔡桓公反应过来,扁鹊继续说:“你的病现在还在皮肤表面,但如果不及时治疗,恐怕会深入体内。”蔡桓公一没有感觉到身体不适,二来觉得在大庭广众之下、臣属奴仆面前被医生指责有病,是特没面子的事,于是赶紧摇头说:“我没有病。”

见蔡桓公矢口否认,扁鹊便告辞出去了。蔡桓公看着扁鹊的背影,对左右说:“医生就喜欢给没病的人看病,好显摆医术,显示自己多么未卜先知。”

过了十天,蔡桓公第二次被扁鹊指出有病。这次扁鹊说:“你的病已在肌肤里了,如果不治恐怕会再深人体内。”蔡桓公仍旧没理他。又过了十天,扁鹊第三次指出蔡桓公有病:“你的病已经蔓延到肠胃了,再不治恐怕就危险了。”蔡桓公这几天的胃口的确不好,觉得也许是得病了,可内心却拒绝接受。他毅然决然地不理扁鹊,坚持说自己没病。

再过了十天,蔡桓公出巡时碰到了扁鹊。他感到身体难受,却又说不出哪里难受,正想找扁鹊问问,不想扁鹊望见蔡桓公,拔腿就避开了。蔡桓公觉得奇怪,派人去问他为什么要回避。扁鹊说:“现在桓公病入膏肓,我实在无能为力,所以一见面就赶紧跑开,实在是怕被叫去救治。”蔡桓公听了回报,心理很排斥,但依然置之不理。

五天后,身体的疼痛终于让蔡桓公忍受不了了,他赶紧派人去找扁鹊,不料扁鹊已经逃往秦国去了。结果蔡桓公一命呜呼。

蔡桓公的死很大程度上是咎由自取。他的病在体内蔓延了一个多月时间,虽然在最初的时候身心自若,但后期却身体不适。然而,明知有病,且神医就在眼前,但他却极为排斥自己病情越来越严重的现实,放任病情恶化,直到临终之际才想到找医生看病,只可惜为时已晚。

却说扁鹊来到秦国,也遭遇了同样讳疾忌医的主儿。

秦武王生病了,把扁鹊请去看病。在此之前,左右大臣曾对秦武王说:“国君的病在耳朵之前,眼睛下面(可能是长了瘤子)。医生去摘除它,手术不一定成功,反而有耳朵失聪、眼睛失明的危险。”所以秦武王心里既想医病,又担心有危险,便把大臣们的话告诉了扁鹊,意思是让扁鹊找个轻松的治疗方法。不摘除就有生命危险,要摘除秦武王又不让,扁鹊来了脾气,愤怒地把针石摔在地上,说:“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使此知泰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意思是说,君王和精通医术的人商量治病,又和不懂医术的人干扰治疗,透过这点就可以知道秦国的内政,也一定是瞻前顾后,随时有亡国的危险。

表面上看,秦武王是想治病的,并没有讳疾忌医。但是他既想治病,又不想吃苦,也不想冒险,更不愿意让扁鹊用针石动大手术,而是听信左右外行人的意见干扰医生治疗,这也算是讳疾忌医。

中国是一个对疾病或者自身缺点有着天然缺陷的民族,蔡桓公这样的例子也许不多,但像秦武王这种隐蔽的讳疾忌医者却不在少数。从这个弱点出发,我们看到历史上的许多时候,中国人都是得过且过,危难时自欺欺人,不愿正视现实,更不可能奋发进取。国泰民安时一切都还好;一旦有了天灾人祸或外力刺激,隐藏在虚假平安之下的问题就都涌现了出来,使之付出巨大的代价。

最典型的历史教训就是明清时期的中国社会,明明已经在保守、僵化的制度下虚弱不堪,中西方实力对比的天平早就倾斜向西方列强了,可朝廷上下还沉迷于“天朝上国”的幻梦中,大江南北保持一片和睦、平静的景象,统治阶层饮酒作诗、携伴出游,朝堂之上朝臣们党同伐异,遍行沽名钓誉之举。当英国人的大炮轰破天朝上国的迷梦之后,被历史大势越抛越远的危险已真真切切地摆在了国人面前,但绝大多数中国人仍旧躲藏在泱泱大国的虚荣中,指斥西方文明是“奇技淫巧”不足法。

晚清外交家曾纪泽将晚清那些崇尚清谈流誉的士大夫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焉者,自守之士……中焉者,好名之士……下焉者,视洋务为终南捷径,钻营不得,则从而诋毁之。以娼嫉之心,发为刻毒之词,此其下矣。”吴淞造了几十里长的铁路,被士大夫和地主们花钱买下,拆了;郭嵩焘出使英国,揭开中国近代外交序幕,被人士指责为崇洋媚外、有伤风化,召回国内闲置不用……结果,中国陷入“遭受打击——屈辱妥协——再受打击”的恶性循环,在黑暗落后的深渊中越陷越深。这其中多少有着咎由自取的蔡桓公的影子,也可以视之为中国历史上的“鸵鸟政策”。

什么是“鸵鸟政策”?1891年英国《朴尔摩尔新闻》首创了“鸵鸟政策”一词,并解释说:“鸵鸟遇到危急,把头钻到沙堆里,以为就会平安无事。”“鸵鸟政策”被各国、各学科采用,讽刺那些不愿正视现实、自欺欺人的人和事。许多中国人就是奉行该项政策的“鸵鸟”,明明飞不了,明明出现了危险,但就是不采取积极措施,任由危险加剧,悲剧发生。

鸵鸟虽然是世界上最大的鸟,但因为太消极面对外界,慵懒无为一生,久而久之,飞行能力竟然慢慢退化,最后连飞翔的基本技能都丧失了,更不用说临危反抗,这种心态,被称为“鸵鸟心态”。

遗憾的是,“鸵鸟心态”在中国人心中普遍存在。

君不见,上自老太太,下自小伙子,宁愿从街栏缝隙穿过车来车往的大街,也不愿意走几步之遥的过街天桥;许多人在单位里混日子,“遇食颈如鹤,遇事头如鳖”,相信“天塌下来有高个儿顶”;中国的衙门常被人批评效率低下,拥有“鸵鸟心态”;政府官员们明哲保身,认为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对新情况、新问题眼不见为净,少有担当精神,更不用奢望奋进精神。

套用鲁迅先生的话,“鸵鸟心态”的蔓延让中国多有看客,少有冲刺的选手。

编辑/石用伶

猜你喜欢
蔡桓公扁鹊鸵鸟
鸵鸟
鸵鸟为什么把头埋进沙子里?
词句中的人物性格
讳疾忌医
扁鹊兄长,你在哪里?
讳疾忌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