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 名
戏曲家孔尚任的《桃花扇》以南明复社人士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情感纠葛为主线,折射出南明朝一些社会名流和当朝权贵的生活景况。因剧中的杨龙友是一个攀附权贵、虚伪奸诈的市侩小人,所以作者按“男有其俦,女有其伍,以左右别之”的观点,将其列为“右部”的女性队伍,位于妓女李香君之后,意为李香君是唱曲的,杨龙友是画画的,当属同类。
《桃花扇》中,杨龙友先介绍侯方域与李香君认识,为二人作媒牵线,继而又攀附、讨好当朝权贵阮大铖,受其授意,为李香君梳笼,被李香君识破后遭斥责。当朝权贵马士英、阮大铖把持朝政,大将左良玉欲起兵讨伐,杨龙友为马士英、阮大铖奔走,说服侯方域写信给左良玉,劝其退兵。阮大铖欲加害侯方域,杨龙友得知消息后给侯方域通风报信,侯方域得以逃脱。侯方域逃走后,杨龙友出卖李香君,逼其嫁给一个叫田仰的人做姨太太。李香君誓死不从,以死相拒,血溅扇面,杨龙友即用李香君的鲜血随意在扇上点染成几枝桃花,一把“桃花扇”就此作成。李香君被弘光帝掠进宫中,侯方域归来不遇,唯手捧扇子叹泣。清军大兵压境,南明朝官员慌忙逃窜,杨龙友见状,“竟回敝乡贵阳去也”。
虽然《桃花扇》是孔尚任根据收集到的有关南明朝的素材写成的,但剧中关于杨龙友与侯方域、李香君之间的纠葛和用血点染桃花于扇面之事,史籍中却没有记载,且清兵临近江南时杨龙友对待清兵的态度,也与史实不相符合。
有关杨龙友生平和抗清史实,可见于《明史·杨文骢传》、《贵州府志·杨文骢传》、《小腆纪传·杨文骢传》和《玉蕃实录》、《黔诗纪略》等诸多历史文献。
杨龙友(1596~1846),名文骢,祖籍江西吉安,他并不是一个贪生怕死之徒,而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清军大兵压境,南明朝官员纷纷逃跑,他却忠于职守,与清兵抗衡,不受劝降。战败后,清军派招抚使黄家甄前去招抚,被杨龙友袭杀,并与太湖农渔民联合起来共抗清兵。南明朝隆武二年(1646年)七月,杨龙友于仙霞关与清兵激战受伤被俘。清军多次劝降不成,将其杀害,时年50岁,其一家老少三十六口尽皆蒙难。
杨龙友屡败屡战,直至战败被俘,慷慨赴刑,可谓气节凛然!况且从南明朝建立到杨龙友被害仅两年时间,其间他整天忙于军务,战事吃紧,哪有时间参与世俗琐事?难怪清人学者莫友之先生赞曰:“逮明社既屋,士夫肥遁自全,独须臾不亡故国,问关流离中狙兵负固,屡抗王师,父子家人膏斧质而不悔,大节铮铮,可谓烈丈夫也!”评价可谓恰如其分。可见《桃花扇》对杨龙友在清大兵压境之时参与世俗活动和逃回敝乡贵阳之说,明显是文学上的虚构,对杨龙友的艺术毁誉让现实中的他背了几百年的黑锅。
编辑/子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