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 树
访多媒体京剧音乐剧场《白娘子?爱情四季》主创人员
Interviewing the Producers of
3月6日晚,由上海音乐学院协同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京剧院及港台专业剧场精英共同打造的多媒体京剧音乐剧场《白娘子?爱情四季》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举行了首场演出。该作融合了交响乐、京剧、多媒体等多种元素概念,充满了实验意味。带着新鲜、好奇和少许疑惑,笔者采访了该作的主创人员。
是交响乐,还是戏曲?
音乐,音乐,最重要的是音乐。音乐是《白娘子?爱情四季》的主体。
谈起该作的起源,制作人尤继一说是起源于“对京胡的可能性的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由于主创人员感到了京胡的局限性,于是引入了交响乐这一丰富而深厚的载体。其实,交响乐与京剧的合作从“样板戏”时代就已开始,不过那时的音乐通常以伴奏为主,只是作为“以歌舞演故事”的京剧的辅助;而“音乐剧场”的概念,更注重的是对不同要素在戏剧表现中的“关系”的探索。总之,在《白娘子?爱情四季》中,音乐从以往的京剧的配角一跃成为主角——音乐已经角色化、叙述化、动作化了。
同时,交响乐与京剧在整个“音乐剧场”中呈现出一种“对位”的关系。在作曲徐孟东、杨立青、尹明五的概念中,交响乐不只是传统京剧乐队的音域扩展、音响放大,而是在与京胡、锣鼓声中形成并置与互动。作曲家们在创作时极其注重两者的融合,他们不想令交响乐和京剧成为独立、分隔的两块,而是力图在“对话中成为和谐的一体”。《白娘子?爱情四季》的交响乐结构借用了西方歌剧的表现形式,尤其是采取了德国瓦格纳时代“主导动机”的概念——让每个角色有一段核心旋律。
由于须服从于音乐主体,戏剧情节被极度淡化了,全作只按“序曲、春、夏、秋、冬、尾声”6个篇章选取了一些原作的代表片段,没有情节贯穿、没有京剧念白,全靠演员对于音乐的领悟能力加以表现出来。京剧演员们的表演十分成功,尤其是饰演白娘子的史依弘,她在交响与京韵之间进入自如,达到了新与美的平衡。
是演奏员,还是演员?
音乐既为主体,那么乐队在舞台上的地位不言而喻。究竟应该怎样处理庞大的乐队与京剧演员的表演之间的关系?
“坚持把乐队完整地放在舞台上”,是导演蒋维国的第一个原则。将乐队放到乐池里,固然会给舞台提供更大的空间、给表演提供更大的便利,但蒋导拒绝了这种讨巧省力的方法。在他看来,“舞台上乐队的缺席会使整个交响乐的形式土崩瓦解”。
“坚持把乐队融入剧场之中”,是蒋导的第二个原则。“音乐剧场”需要一个统一的“气场”,乐队若是无法融入表演,那么“场力”将无法统一,“气场”便会凌乱、混杂。虽然乐师们无法像京剧演员那样直接进行表演,但导演仍然要求他们通过细小的动态变化,与京剧演员的表演达成互动,促使两者的融合。
以上两个原则,向京剧演员的表演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何在一个不大的空间、不长的时间中展示京剧的魅力?蒋维国说,他十分感谢该作的京剧导演刘德利。通过刘德利的剪裁、编排,京剧的魅力在这个导演安排的有限时空中展现了出来。
自然的,还是抽象的?
多媒体是《白娘子?爱情四季》的又一重要元素。在总共6层上下升降的幕布里,大致呈现出两种影像——一为在杭州、厦门、台州、长白山等地实地拍摄的自然景观;一为舞美创作的色块、泼墨等抽象画面。对于这两种风格迥异的影像的交替、融汇,以《云门舞集》而闻名全国的台湾舞台灯光设计师林克华有着独特的理念和见解。
林克华认为,那些看似“实”的自然景象其实是“虚的”,它们不只是一块块交待场景的画片,而是某些情绪的表达或意境的隐喻。因此,他在自然景象中选择了荷、树、水等等具有象征意味的诗意物体,抛弃了一些全景式素材。至于那些抽象画面,则是对诗意景象的补充和强调。林克华的构思是,整个多媒体影像根据“春、夏、秋、冬”的结构呈现出“具象—抽象—具象—抽象”的走势,让观众在虚与实、动与静之间感受剧场氛围。同时,“层次”也是该作舞美设计的一个重点,6层帷幕的运用,将表演空间和情绪气场分割成若干个层次,叠加、对比、连接等手法的运用,给观众视觉造成多维感受。
除以上两种虚实影像外,蒋维国还补充了另一种影像。这种影像是动态的,既配合演员的形体,又与情节有着一定关联。比如在“秋”中“水斗”一场,演员的身影通过多媒体手段被投射在背景的惊涛骇浪之中,与舞台上京剧演员的武戏表演互相呼应。蒋导透露,在以后该作的版本中,这种影像的处理会得到进一步加强:“观众会在帷幕中看到法海渐渐拉伸、放大的脸,以及白娘子婀娜多姿的水袖等等。”
爱京者,还是爱乐者?
“多媒体京剧音乐剧场”,这是一个全新概念,也是一种全新尝试。观众的反响如何?根据笔者观察,当晚的观众席中年轻人占了很大比例,所有观众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冲着“上京”和史依弘而来的,一种是西洋交响乐的爱好者。
对这种“二元化”的观演态势,导演和制作人都满怀着期待。他们有着一个憧憬——让那些从未涉足戏曲的古典音乐爱好者喜欢上京剧,让那些不熟悉古典音乐的戏迷对交响乐产生兴趣。由此,制作人对该作的未来有着进一步的计划。
为了推向校园、推向民间,《白娘子?爱情四季》今后可能呈现出两个版本。一个版本为“普及版”,控制经费规模以利于推向校园,让更多的年轻人欣赏;另一个版本是在原先基础上继续加工精磨,保持“大剧场”风格,走高端路线。
笔者随机采访了几名观众,他们普遍被京剧优美的唱腔、精彩的身段所吸引,但对交响乐与京剧的融合却意见不一。有人认为营造了很好的剧场效果,有的则认为中西音乐衔接不足,有待磨合。
交响乐加京剧再加多媒体,这种实验组合必会引发出丰富多彩的可能性和横岭侧峰的众说纷纭。实验的最大意义,恰恰正在于此。1+1+1,答案到底是几,未来可以给出最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