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声调误读现象刍议

2009-06-02 09:23刘湘涛
现代语文 2009年3期

摘 要:声调是普通话语音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在普通话水平测试(PSC)中,应试者的声调误读现象非常严重,这和应试者淡薄的语言规范化意识以及方言与普通话在声调系统上的相异性有关。在普通话教学中加强语感训练,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是避免声调误读现象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普通话水平测试(PSC) 声调误读 语感训练 人文熏陶

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声调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在普通话语音系统中,声调是“最显著、最基本的特征”,“是区分方言和普通话的重要标尺,普通话声调水平决定了一个人的普通话的基本面貌;普通话声调水平基本上决定了一个人的普通话等级水平。”[1]相对于声母与韵母而言,声调处于主导地位,起着关键作用,它是普通话学习的重点。在普通话水平测试(PSC)中,失分最多的语音问题是声调,这也许与声调调类少、常用字负担较声母与韵母重有关。宋欣桥曾研究了现代汉语3500个常用字的语音分布,认为“声调负担的确最重”[2]。可见,声调又是普通话学习的难点。在PSC中,声调是按错误和缺陷分别扣分的,如果把一个声调读作另一个声调,或按照方言的读音去读普通话声调,均可判为声调错误。PSC中的声调误读现象非常严重,它不仅影响了人们对字、词、句的正确理解,还影响了应试者本应达到的普通话等级。因此,在普通话语音学习中,要解决声调问题,首先要解决误读声调的问题。

一、PSC中的声调误读现象

根据声调错误产生的原因,我们可对PSC中的声调误读现象做以下分类:

(一)由方言与普通话在声调系统上的相异性引起的声调误读

首先,汉语方言的声调,有着各自不同的调值与调类。同一种方言中的调值与调类具有简单的对应关系,在不同方言中,二者的关系却非常复杂,调值相同的字,调类不一定相同,而调类相同的字,其调值也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引起的负迁移会影响到字调的正确读音。如普通话与重庆话都有阴、阳、上、去四种调类,但是去声在普通话里的调值为51,在重庆话里却为214,如此就会出现把“块”“绕”“境”“档”等字的去声误读为上声的现象。再如,对方言中没有曲折调的人来说,由于很难把握普通话上声的调值与调型,也容易出现普通话上声的误读,或是把214误读成降调21,或是误读成升调35或24,如把“美”被读成“煤”,“李”读成“黎”等。

其次,古入声的存留与归属的相异性也会引起误读。古入声的演变经历了一个纷繁复杂的过程。现代汉语中,有些方言保留了古入声,有些方言,入声虽已不是独立的调类,但在归调上有很大的差异,如普通话是入派平、上、去三声,在大多数西南官话里却并入了阳平,于是在测试中,川渝方言的人会把“钢笔”的“笔”(bǐ)读成“bí”,把“剥削(bōxuē)”读成“bóxué”等。

最后,语流音变的相异性引起的误读也很普遍。音变在各个方言里都有,只是各自遵循着各自的规律,有的简单不易察觉,有的却比普通话的音变还要复杂。所以,在普通话学习过程中,必须有意识地去遵守普通话的音变规律,这样,说出来的普通话才地道、自然、和谐,否则,就会让人觉得生硬、别扭,甚至出现表达错误。音变上的错误有这么几个突出的表现,一是不会变调,特别是上声的变调处理不好,如把 “我(wǒ)的”读为我(wó)的”,把“反有点儿”中的“反(fǎn)”读为“fán”等,均把半上错变为阳平。二是把普通话里的必读轻声词读原调。轻声是普通话重要的语音特征之一,然而,轻声的音变条件非常复杂, 其“轻短模糊”性很难把握,这给没有轻声或极少有这一语音现象的人学习普通话增加了许多难度,要么没有轻声意识,所有必读轻声词全部读原调,“东西(xī)”与“东西 (xi) ”不分,“利害(hài)”与“利害(hai)”不分,要么就是把非轻声词轻声化,如把“医生(shēng)”读成“医生(sheng)”,“砖头(tóu)”读成“砖头(tou)”等等。

(二)由语言规范化意识不强、语文基本功不扎实引起的声调误读

普通话是规范的现代汉语,是国家法定的全国通用语言,是现代汉民族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推广普通话是发展我国的经济、文化,维护国家统一和加强国际交流的需要。说普通话,不仅是一个人语言素质和人文素养的体现,也是一个人爱国主义的具体体现。然而,许多应试者学习态度不明确,语言规范化意识淡薄,对民族共同语的态度随意,以至于在PSC中,不识字、识错别字,读音不规范现象非常严重。这类错误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1.误读多音字。多音字占现代汉字总数的10%,数量较大,而最容易出错的是声韵母相同而声调不同的多音字。由于汉语声调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许多多音字往往是由于不同的声调赋予了不同的词义或词性,如“丧”,做动词时念“sàng”,做名词时念“sāng”;有时不同语体使用不同的声调,如“逮”,书面语中念“dài”,如“逮捕”,口语中念“dǎi”,如“逮蚊子”等。前者为多音多义字,存在着音与义、音与频(出现的频次)的对应关系,后者为多音同字义存在音与域(出现的语体)的对应关系。如果不注意这种对应关系,又没有养成勤学好问、勤查字典的好习惯,误读现象是不可避免的。

2.误读借词。借词是语言接触的产物,是一种社会语言现象。借词的读音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了借出字音的影响,它们的出现不仅增加了汉字的读音,也给准确读准汉字增加了难度,如果缺乏这方面的知识,也容易出现声调错误。如把“苏打”(借自英语soda)中的 “打”阳平“dá”读成上声“dǎ”等。

3.由偏旁类推错误引起的声调误读。在整个汉字系统中形声字占90%以上,形声字的声旁本是用来表示字音的,但由于语音和字形的演变,大多数形声字的声旁已经不能准确表音了,并且声旁表音和不表音也没有规律可寻,因而很容易造成误读。如去声“绢”,受“娟”影响,误读成阴平;阴平“迂”,受“于”影响,误读成阳平等等。特别是由于方言与普通话所收的字不一定相同,遇上在普通话里有而在方言口语中没有的词,就极易出现用偏旁类推来定其调类的误读现象。如“涝”取其声旁“劳”去声读成阳平,“泞”取其声旁“宁”去声读成阳平等。

4.异读词读音不规范。“从用字的角度看,异读现象是一种累赘”[3]。国家于1985年12月27日,公布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它确定了850多个异读词的规范读音,同时也确定了近2000个常用词语的规范读音,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异读词的标准的正音规范。但由于宣传推广力度不够以及审定后的字音缺乏约束力,许多人竟不知如何运用,甚至闻所未闻,致使一些异读音在语流中还活跃频繁,这在一些电视广播节目主持人、演员或北京人的日常交谈中屡有出现。不少应试者在PSC中也常出现这些不规范读音,如把“比较”的“较”去声读成上声,“侵略”的“侵”阴平读成上声等等。

二、采取相应措施,避免PSC中的声调误读现象

(一)加强普通话语感训练,避免因方音而造成的声调错误

我国地域辽阔,方言复杂,方言与普通话在声调系统上的相异性是客观存在的。为了避免这类错误,除了找出声调的演变规律,明确普通话与方言在声调上的对应关系外,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语感的构成因素包括声调、节奏、语调和重音等。声调的高低,节奏的快慢,语调的升降以及重音的使用使普通话听起来抑扬顿挫,具有音乐的美感。在语流中,让学生感受声调、音变等语感因素,其效果远比单纯地讲授语音知识与发音方法或简单的字词句段练习要有效得多。训练方式可以是听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联播、整点新闻,也可以是欣赏优秀的电视剧、电影、朗读、朗诵、故事、相声等;还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语言艺术活动,这不但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普通话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学生形成普通话语式,养成在日常交际中运用正确的语调进行表达的习惯,改变学生在语流中的“土腔土调”,减少用方音来读普通话声调的错误。

(二)加强人文熏陶,提高应试者的语言素养,促进语言规范化意识的自觉养成

与第一类错误相比,这类错误受应试者的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因此,我们必须在思想意识与情感上做文章。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国家推广普通话的伟大意义,通过普通话知识竞赛、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或多种形式的推普活动来增强学生的语言规范化意识,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水平。除此之外,还要坚持不懈地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培养学生对民族共同语的热爱之情。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所包含的风俗习惯,社会价值,思维方式以及行为态度都会反映在语言中。语言能力的获得不仅仅是掌握发音方法、词汇与语法规则,还必须有对社会和文化的理解和体验。所以在讲授中,必须要赋予民族共同语的文化品位与审美情趣,努力彰显普通话的魅力,要让学生直接形象地感受到民族共同语所承载的风土人情,喜怒哀乐,真真实实地体验文化与语言的精萃,培养学生对民族共同语自豪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内驱力,端正学习态度,克服学习普通话只为“过级拿证”的应试思想,避免因语言素质差、文化素养低而形成的语音错误。

参考文献:

[1]王群生.普通话训练测试手册[Z].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

[2]宋欣桥.普通话水平的语言表征与相应的测试等级[J].语言文字应用,2000,(3).

[3]冯寿忠.汉字规范化教程[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7.

(刘湘涛 重庆 长江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40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