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小华 郝琳文
德国现任驻华大使施明贤博士(Dr.Michael Schaefer)1949年出生,在海德堡马普协会和曼海姆大学获得法学博士学位。1978年起开始从事外交工作,先后在纽约、新加坡,日内瓦等地工作。围绕联合国和外交政策方面的问题,曾先后发表《联合国的安全机制》、《评联合国宪章第21条》,《通过联合国保护人权》,《外交官职业写照外交职务中的选拔和培训》、《如何在巴尔干创建稳定》等众多文章和专题著作,是一位典型的学者型外交官。
阳春三月的一个下午,我们如约走访了博学多才的施明贤大使。
高层互访意义深远
记者:温家宝总理在今年初对欧洲四国进行的“信心之旅”访问中,走访了德国并与德国总理默克尔进行了多次会晤。两国领导人就进一步加强双方在经贸、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合作达成了广泛的共识。请问您认为温家宝此访对深化两国关系有何意义?您对德中两国关系发展的前景有何期许?
施明贤:温家宝总理1月29日对德国的访问是非常有意义的。首先在政治上,此访不仅对德中双边关系的发展有利,还对其他与中国建交的欧盟国家有着深远的影响。这是继德国总理默克尔女士去年10月借亚欧峰会之机,与胡锦涛主席、温家宝总理达成“德国与中国应该在此次全球性危机中共同合作,抵御危机”共识后的一次重要访问。
在温总理访问德国时,两国领导人再次强调,双方要采取一些具体的措施来解决目前面临的种种问题;并探讨应制定一些什么样的国际金融机制以避免未来金融危机再次发生。
同时,两国领导人也表示,双边关系的发展不只是在金融危机下才有意义,双方要在密切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两国在贸易,投资、科学、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合作关系。德中两国是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彼此之间共同的长期利益是我们根本的合作基础。在这一框架之内,双方具有更加广泛的合作领域和更加广阔的合作前景;此外,双方的民间合作关系也具有十分广泛的发展前景。
记者:谈到民间交流与合作,记者刚刚去过山东潍坊,这里是中国的年画风筝之乡。从1984年起,每年的山东潍坊国际风筝节都有德国队参加,潍坊希望进一步深化和扩大与德国的交流与合作。
施明贤:完全同意。由于经常走访中国的一些省市,我经常听到中国老百姓的心声,他们希望德中双方的友谊能不断深入发展、彼此更加理解。作为德国驻华大使,我深知使命重大,一定要做出百倍努力,进一步推进两国各层面的交流。
回顾历史,我们看到建交36年来,德中关系发展迅速,双方互为重要合作伙伴,交流与合作日益紧密。迄今为止,差不多每个中国的省份在德国都有友好州市。在这种框架之内,中国的每个省或者友好城市都跟德方友好城市的社会机构、民间机构保持着友好关系。
贸易合作德中互惠
记者:在两国领导人的会晤中,中方承诺将尽快派出大型采购团赴德进行采购并在3月份实施了此项采购;同时希望德方进一步放宽对高技术产品的出口限制,以便互惠互利,促进两国经济发展。您对中方此举如何评价?您认为德中两国应如何进一步加强经贸合作,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推动两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施明贤:中方派遣的采购团在两个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就具体成果而言,中国贸易投资促进团与德国企业签订了一批采购合同或合作协议,落实了很多具体项目。这些协议分布在机械制造,电子,汽车、移动通信、远洋运输,核电设备,纺织、医药、造纸、服务贸易等多个领域,其中也包括高新技术产品。
到目前为止,两国的贸易往来已经没有太多限制,进出口某一种商品,更多是企业自己的决定,政府没有多少限制。而且也可以说,在德中几十年的贸易往来中,向中国出口最多先进技术和产品的公司是德国公司,所以我觉得德国的先进技术和产品,对中国有关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企业技术改造和进步、对中国的现代化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此外,我觉得这次采购还在另一个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金融危机中,中国给其他海外市场更大的开放空间,受到德国民众和联邦政府的欢迎。中国通过派遣采购团向全世界发出一个信号:中德在国际经济危机中的合作不是保护主义的。我认为这一点比第一点更重要。
记者:采购团涉及的项目哪些领域的较多?
施明贤:很重要的领域是机床及零配件制造业,汽车生产行业也是比较重要的采购领域。
德国与中国都是比较倚重出口的国家。温家宝总理和陈德铭部长访问德国,发出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表现出中国在落实自己的经济刺激计划中,能够完全平等的对待外国的企业。中方两位领导人访德时也表示欢迎德国企业参与合作进程,我完全深信到时会有更多德国企业参加招标。
德国政府并没有设置转让高新技术的限制。技术转让主要由德国公司按照商业运做方式去完成,如果政府公开强制性的提出把德国技术转移到中国反而不好。但是我们强调,要以自愿的方式转移最先进的技术到中国的企业。
两国经济互为借鉴
记者:由于国际金融危机不断深化蔓延,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纷纷下调今年的经济增长率指标,而中国却提出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率为8%的目标并为达到这一目标出台了一系列的拉动经济措施。您认为中国能够实现这一经济发展目标吗?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对稳定世界经济局势将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中国拉动内需的计划,对于德国的企业来讲会有新的商机吗?
施明贤:中国经济近几年持续高速发展,我非常关注。我个人非常希望中国能达到这个目标。当然,在此过程中会有很多因素影响到这个发展计划。现在,我们开始看到这个计划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希望中国能够达到长期,持续的发展。
我觉得中国为了避免出口下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拉动内需是非常重要而且正确的决策,但其效果至少在今年年底才能看到。
我完全相信中国有能力在高效竞争的情况下,为全球经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如中国正在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而德国的机床产品特别专业化,在铁路,公路、机场建设中能发挥重要作用。
另一个方面是经济结构调整。中国的经济结构在很多领域中是过时的,这会导致企业在很大规模上的耗能过多,危害环境,出现经济效率不高等问题。中国要为自己和其他国家带来更多发展机遇,应更加注重进行经济结构调整。
中国政府提出要将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科学发展模式,特别是在面对经济危机的情况下,
能够下决心引进一批技术效率更高,对环境的影响也更小的高新技术和产品,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十分有利。例如现在以最新技术建一所房子,能够比传统建造技术节省60%的能源。这种模式同样有效于各个行业,使得能源来源多元化,并广泛运用可再生能源。
德国的工业节能在全球居于领先位置,如果这方面技术能够更深入广泛的进入中国市场,对两国企业都是一种机遇,双方能够达致互利双赢。
此外,德国在社会福利方面也拥有很多宝贵经验。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在未来几年,中国会努力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社会福利机制,包括完整的医疗机制、社会保险机制和养老机制等。德国在近几十年内已建立了良好的福利保险制度,中方的福利公司或企业完全能够吸取德方的宝贵经验和教训。这个问题与拉动内需也有很密切的关系,中国人储存的钱很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完整的社会福利保险制度。如果建立健全了社会保险制度,就可以将这笔庞大的资金转移到其他投资领域。
德中同行携手发展
2001年,德国总统霍斯特·克勒与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共同担任监护人的“德中同行”活动开始举办,该活动以“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为主题,其足迹遍布南京、重庆、广州等六座中国城市,并将于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期间落下帷幕。
此活动期间,每个城市都将设计非常漂亮的展台,使得观众有机会与德国专家进行更加亲近的交流。此次活动是德国在国外举行的最大规模的活动,以“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为主题,将双方在经济、科学、社会、文化、教育的交流合作联合在一起,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希望以此增进德中双方的相互理解与信任,为长期成功合作奠定基础,并开拓德中合作的新领域。
在“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进程”这一主题下,德中双方将就城市规划、建筑和设计、能源效益、环境保护、教育、文化设施、交通和移动等议题进行探讨,开拓新的合作领域;两国有关机构将介绍其针对未来问题的解决方案;两国艺术家和科学家将就城市生活经验和城市生活研究贡献其创意。至2010年,中国将有半数人口在城市中生活。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使中国面临社会,经济、生态和文化带来的巨大挑战。德国愿与中国分享城市化进程中取得的经验。
记者:请问大使先生喜欢什么体育项目?您作为法学博士,外交官,希望子承父业吗?您对中国风土人情,传统文化有何印象,评价?
施明贤:我小时候比较喜欢打篮球,长大了比较爱好团队体育运动,如篮球、网球、划船等集体项目。近几年喜欢和孩子们一起打篮球。此外,高尔夫是我钟爱的运动之一,但由于工作忙的关系,很少有机会参加体育运动了。
我有3个孩子,大儿子和小女儿都在国内学习,二儿子和我们住一起,在中国上学,正好也是学法律。孩子有自己的主意,我尽力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将来从事什么职业由他们自己决定。
来中国之前,我在德国外交部任职长达9年的时间,还作为德国的特别代表在联合国工作了将近12个年头。此前,我唯一从事的和亚洲有关系的工作是曾经担任过联邦德国驻新加坡副大使。坦率地说,来中国做大使是我一直以来的心愿。
到中国之前就对这个东方古国很感兴趣。到中国后,这里的生机勃勃、巨大变化以及国情的复杂多样对我影响很深。我感到只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生活并不能真正理解和认识中国,因此我和夫人作出努力,有时间和机会就到中国各地访问,有时也会带上我们的孩子。
我们经常能感受到中国风景和文化的魅力,长达几千年的中国历史文化在欧洲是很少见的。所以我们很积极的参观和感受中国文化及传统工艺产品,也常常和这方面的专家会谈,希望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接收中国文化的信息。
此外,我们也很享受中国的饮食文化。小时候我就非常喜欢中餐,但现在回想起来,当时认识的并不是正宗的中餐。现在我知道中国有八大菜系,并且它们都各具特色,独树一帜,这和我之前所理解的中餐文化太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