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昭庚
杨振宁与翁帆的结合可谓轰轰烈烈,家喻户晓。杨振宁的第二次婚姻发生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许多人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和获知了其中的内情。相对来说,杨振宁先生的第一次婚姻知道的人就不多了。其实,他的第一次婚姻同样充满着传奇与精彩。
1922年10月1日,杨振宁出生在安徽合肥三河镇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杨克纯,是安庆一所中学的教员。杨振宁出生后不久,杨克纯就考取了安徽留美公费生远赴美国留学。杨振宁从小就聪明好学,在母亲的细心教导下,不到6岁时,就已经认识了3000多个汉字。杨振宁6岁那年,父亲从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载誉而归,被聘为厦门大学教授。杨振宁和母亲一同随父亲离开家乡来到厦门。次年,杨克纯改任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杨振宁一家又离开厦门搬入幽静的清华园西院十九号居住。
从1929年到全面抗战开始的8年间,杨振宁一直在北京上小学;读中学。在念小学的时候,杨振宁虽说念得不错,但还称不上是个出类拔萃的学童。但读到中学时,成绩就越念越好,尤其是在数学方面,显露出特别聪慧的天赋。见过大世面、阅人无数的父亲十分惊奇儿子的天赋,他曾在杨振宁的一张照片后面写下“此子似有异禀”七个字。
“七七事变”之后,杨克纯执教的清华大学南迁,经长沙撤至昆明,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合并组成西南联合大学。杨振宁的母亲带着杨振宁和他的四个弟妹,在兵荒马乱的1938年初,历经艰险好不容易才辗转到了昆明。杨振宁在昆明昆华中学读高中,此时父亲开始向他灌输近代数学思想,并找了许多书给他看,使杨振宁较早他接触了数学方面的理论知识。
1938年秋,高中还没有读完的杨振宁便以同等学力的资格考入了西南联大化学系,成为西南联大学生中年龄最小的一个,那年杨振宁16岁。入学后,他发现自己对物理学特别感兴趣,就转到了物理学系。1942年7月,杨振宁本科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后,考入国立清华大学研究院理科研究所物理学部读研究生。1944年7月,清华研究院第10届的6位研究生毕业,获物理学硕士学位的杨振宁才22岁。同年8月,杨振宁以68.71的总平均分考取了清华大学第6届留美公费生,是物理学门中唯一的一个留美公费生。按当时教育部门规定:凡录取各生应在原机关服务留待候信,杨振宁的留待期时间为一年。
在等候出国的这一年,杨振宁在西南联大附中代课,同时教高一和高二两个年级的数学课。在这期间,杨振宁认识了他的学生杜致礼。杜致礼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将门千金,她的父亲就是鼎鼎大名的杜聿明将军。当时,杜聿明率远征军从缅甸作战归来,担任第五集团军总司令兼昆明防守总司令。杜致礼是陕西米脂人,俗话说“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自古米脂就是出美女的地方。亭亭玉立的妙龄少女杜致礼,在联大附中简直就是一道靓丽的风景。杜致礼对杨振宁这位即将出国、才华出众的老师十分敬仰。虽然相互都注意对方,但除了课堂上外,二人从无私下接触。当然,二十三岁青春勃发的杨振宁也从心眼里喜欢杜致礼,而杜小姐对杨振宁也曾有过浪漫的梦想,只是没有机会表白而已。
1945年夏,杨振宁动身赴美。先乘飞机到印度,再由印度搭乘邮轮,横渡大洋抵达美国。按西南联大制定的《第六届公费生拟入美校及研究计划》,杨振宁应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研究原子核物理。然而,杨振宁到美国后并未入普林斯顿大学,而是注册为芝加哥大学研究生。选择芝加哥大学倒并不是因为它是父亲曾经留学就读过的学校,而是因为他仰慕已久的费米教授去了芝加哥大学,他非常希望做费米的学生。费米在当时是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和实验物理学家之一。由于费米的缘故,使当时芝加哥大学的物理、化学、数学系都成为世界第一流的学科。能够在世界上最好的大学物理系深造,是杨振宁的幸运。
与杨振宁同时进入芝加哥大学的还有李政道。杨振宁在西南联大读书的时候并不认识李政道,李政道比杨振宁小四岁,两个人成为同学后,意气相投,志同道合,成了很好的朋友。杨振宁在芝加哥大学从师费米教授三年半,取得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一年,于1949年夏去普林斯顿大学高等学术研究所。不久,李政道也到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来了。杨振宁与李政道合作研究课题,很快合写了两篇统计物理的论文。第二篇论文的结论,后来被称为“单位圆定理”,在统计热力学中成为一个经典性的发展。
杨振宁、李政道在普林斯顿大学高等学术研究所时,曾与世界物理学巨匠爱因斯坦有过一面之交,这一直是他们引以为傲的经历。杨振宁和李政道到普林斯顿大学时,年逾古稀、名闻世界的爱因斯坦教授已经退休了。那时,爱因斯坦刚刚有个新的理论,叫做“统一场论”,这是他后半生积极致力研究的一个尖端课题。针对这一研究,有关方面特意安排爱因斯坦给美国全国的物理学界的学人作一次演讲。杨振宁和李政道很幸运地听了爱因斯坦的那次关于“统一场论”的演讲。在演讲现场,他们见到了大科学家爱因斯坦。1951年至1952年两年时间,杨振宁和李政道共同发表了两篇论文,都是关于统计力学里面叫做“相变”的。依然关注物理界动态的爱因斯坦看到了杨振宁和李政道的论文,对“相变”问题非常感兴趣。爱因斯坦就让他的女助手找到杨振宁和李政道,请他们去聊一聊。这是一次难得的学术探讨机会,在爱因斯坦的办公室里,杨振宁和李政道与爱因斯坦有了近距离的接触,三个人谈了一个多小时,这次会谈让杨振宁和李政道受益良多。
1949年,吴大猷先生找到杨振宁,告诉他胡适先生来到纽约要找他谈谈。胡适也是安徽人,跟杨振宁的父亲私交颇厚,杨振宁小时候在北京就见过胡适。当时,杨振宁并不知道这位前辈是什么缘故要见他。在纽约见到胡适后,杨振宁才知道,原来是胡适不久之前离开上海赴美时,父亲跟他说:“振宁现在该交女朋友了。”托胡先生帮杨振宁在美国找个女朋友。这也是人之常情。父亲的担忧可以理解。杨振宁当时已经27岁了,转眼就是而立之年。父亲怕埋头在实验室搞学问研究的儿子,很可能错过婚配的最佳年龄。当胡先生谈及此事时,杨振宁淡淡一笑。最后,胡适说,你们这一代人比我们这一代人聪明得多了,这样的事,根本不需要我来帮忙。
也许是月下老人早有安排。在纽约告别胡适之后,不久就是1949年的圣诞节。杨振宁跟美国一个朋友在普林斯顿一个小镇的唯一的一家中国餐馆用餐,在这里他遇到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杜致礼。杨振宁做梦也没有想到会在四年之后的异国他乡遇到自己昔日欣赏的学生;同样,杜致礼也没有想到会在这里遇见自己曾心仪过的老师。当下,二人一边吃饭,一边互相倾诉各自的情况。
杜致礼是如何来到美国的呢?1947年,时任东北保安司令长官的杜聿明获准
赴美治病,当他带着在辅仁大学中文系读书的18岁的长女杜致礼,在上海机场登机时,突然接到蒋介石派人飞车送来紧急手谕,令其在沪治疗。杜聿明无可奈何,只好走下飞机,而倔强的杜致礼却决心不回头,只身前往美国,进入由蒋介石夫人宋美龄保荐的“卫理斯学院”,攻读英国文学。就这样,杜致礼来到了美国。1949年1月,杜聿明在淮海战场兵败被俘,其母曹秀清在上海对丈夫生死下落一无所知,有国民党高官向她透露:杜将军被共产党杀害了。
1949年5月初,上海解放前夕,蒋介石派人安排曹秀清及其子女乘最后一架离沪的飞机飞往台湾,并许诺到台后将保证其全家的生活和子女的读书费用。曹秀清带着婆婆和五个儿女来到了台北,一下子陷入了社会的底层。此时,已焦头烂额的蒋介石顾不了他们了。杜家的生活来源仅仅依靠国民党当局颁发的一点补助金,根本不够维持一家老小的日常开支。曹秀清只好外出打工,好不容易才找到了一个收发的差事,所挣的微薄薪水仍难以改变全家的生活困境。更可悲的是,杜致礼的大哥因对求学和前途的彻底绝望而自杀身亡。由于家庭的重大变故,杜致礼在美国读书的资金供给一下子中断了,她几乎身无分文。为了完成自己的学业,杜致礼只得转入免费的“圣文森学院”,仍然攻读英国文学。
杨振宁和杜致礼这次的邂逅,让他们感情碰撞出绚丽的火花。1950年8月26日,杨振宁与杜致礼在普林斯顿走进了婚礼的殿堂。这一年,杨振宁28岁,杜致礼21岁。婚后,夫妻鸾凤和鸣,相敬如宾,十分幸福。若干年后,杨振宁曾以激动的心情谈到这次相遇,他说:“我并不知杜致礼到了美国,我是无意中走进了那家饭店。我早到或者迟到,都将错过与杜致礼相见的机会。我们见不上面,也就谈不上一辈子的婚姻。可命运之神都安排我们在那一天那个地点相聚,这不能说不是一个奇迹。”是啊!在大洋彼岸,在茫茫人海的美国,两个人偶然相遇了,由此而缔结了一生的姻缘。这确实是一个奇迹,是爱的奇迹。
杜致礼专攻文学,中英文都颇有造诣。毕业后,她留在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教中文。虽然是将门闺秀,但杜致礼嫁给杨振宁后,就摆正了自己的位置、明确了自己的责任。她清楚:杨振宁为之奋斗的事业属于全人类的事业,她只能全力支持而不能丝毫影响他的工作。于是,杜致礼洗尽铅华,承担了全部家务和抚育孩子的繁琐事务,一心一意扮着相夫教子的妻子的角色,让杨振宁把时间和精力全部用在科研事业上。有一次儿子打球,撞伤了脾脏,流血不止,必须送医院开刀。而此时的杨振宁却远在波兰讲学,一切都是杜致礼一个人操持。杨振宁回家后,才知道儿子经历了一次大手术。杜致礼怕他分心,甚至都没有打电话告诉他。杜致礼就是用自己的行动,全心全意地支持杨振宁的事业。
1956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共同在美国《物理评论》上发表《对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质疑》一文,认为至少在弱相互作用的领域内,宇称并不守恒。同年底,吴健雄等科学家通过严格试验证实了这一理论,从而推翻了原来被认为适用于一切相互作用的“宇称守恒定律。”
1957年12月lO日,瑞典斯得哥尔摩。35岁的杨振宁和3l岁的李政道登上了诺贝尔奖的领奖台。当时,杨振宁尚未加入美国国籍(杨振宁于1964年才加入美国国籍),是首位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从而实现了中国人在诺贝尔奖上零的突破,全球华人皆为之骄傲。后来,杨振宁曾说过,假如今天有人问我,你觉得你这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什么?我会说,我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中国人改变了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状态。
的确,杨振宁的成就,使中国人摒弃了自卑感,敢于迎头赶上,敢于同西方人一争短长。杨振宁是世界公认的自爱因斯坦之后最有贡献的物理学家之一,他除了和李政道共同揭示弱相互作用下的,“宇称不守恒”的理论外,在理论物理学上还创造了许多辉煌,做出了非凡的杰出贡献。1954年,杨振宁与R·L密耳斯共同提出杨一密耳斯规范场理论,被世界物理学家们公认为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理论结构之一,“是划时代的理论”。许多科学家建议对杨振宁再颁一次诺贝尔奖,但由于诺贝尔奖的不重复的规定而使这个美好的愿望最终未能实现。除了诺贝尔奖外,杨振宁还获得过拉姆福德奖、美国国家科技奖、本杰明·富兰克林奖章、鲍威尔科学成就奖等众多科学奖项。
名满天下的杨振宁没有忘记祖国。1971年之后的三年内,杨振宁四度回国,是中美冷战解冻后,第一位回国的美籍华人科学家。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曾多次亲切接见并宴请杨振宁夫妇和他们的亲人。毛泽东接见美籍科学家,这在新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杨振宁也成为毛泽东接见的第一位美籍科学家,这使他备感荣幸。
杨振宁始终对祖国充满了深深的眷恋之情,在七十年代回国后的三十多年间,杨振宁积极致力于中国的科技教育发展事业。他创设了中国学术交流委员会,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基金会,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吴健雄物理奖和陈省身数学奖,成立了南开数学所理论物理研究室等机构,为新中国培养了许多科学精英。为表彰杨振宁的杰出贡献,中国将杨振宁选为中科院外籍院士,将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一颗编号为3421的小行星命名为“杨振宁星”,国务院还于1996年向他颁发了首届“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奖。”
杨振宁和杜致礼夫妇的婚姻也十分美满,他们育有三个孩子,都学有所长,开创了自己的事业。杨振宁夫妇的长子杨光诺是美国一个县的财务顾问,次子杨光宇是一名化学博士,而大女儿杨又礼则成为一位悬壶济世的医生。杨振宁夫妇在幸福地度过了五十年金婚之后,杜致礼不幸身罹绝症,于2003年10月与世长辞。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杨振宁、杜致礼夫妇相伴了走过了整整五十三个春秋。
2004年,杨振宁回到祖国定居清华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