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通过 5 个实例阐明了当前化纤分类不科学和命名不规范的问题及其不良影响,并对化纤分类方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讨论和研究,最后提出了化纤命名的规范化及标准化要求。
In terms of five examples, the article presented the unscientific classification and non-standard naming of current chemical fiber industry, as well as the harmful effects it brought. Besides, the authors discussed the classification methods of chemical fiber systematically, and finally, appealed for its standardisation.
近年来,纺织原料领域飞速发展,新纤维层出不穷,特别是化纤。但其分类和命名似乎未能跟上形势的发展,以致产生分类不清、命名不妥等现象,影响了产品的发展和使用,增加了用户与生产单位的矛盾。因此,探讨化纤的科学分类及规范命名,是一项迫切而又有实际意义的工作。
1当前化纤分类和命名存在的问题实例
在纺织纤维的分类和命名中,天然纤维比较简单、明确,异议较少;但在化学纤维方面,由于产品的结构和应用领域变化较大,因此产生的问题也较多。
1.1关于差别化纤维的定位问题
差别化纤维的分类最早是由日本人提出的。迄今为止,虽不能说是成熟公认的一种科学分类,但叫法比较普及,一般泛指将常规品种的化纤通过化学改性或物理改性而实现纤维结构上、表观上或性能上的变化,与原来纤维有所差别的一类化纤。最广泛的是将聚酯纤维、聚丙烯腈纤维、聚酰胺纤维、聚丙烯纤维等改性,差别化纤维通常包括它们的异形纤维、超细纤维、有色纤维、复合纤维、易染色纤维、阻燃纤维、高吸湿纤维、高收缩纤维等。改性方法主要有化学改性、物理改性、纺丝工艺改性等 3 类。
这里暂不讨论差别化纤维的命名是否确切,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有些人将所有的新型纤维均称作差别化纤维,如国内某著名纺织系统网站,将非改性的新纤维统称为差别化纤维,把新纤维会议叫做差别化纤维会议,确系误导,造成命名混乱,必须澄清。
1.2关于竹纤维的分类和名称
目前市场上有关竹纤维的名称有竹原纤维、竹纤维、云竹纤维、竹浆纤维、竹炭纤维等多种,概念不清、命名不妥,有以假乱真、欺骗用户之嫌。
1.2.1竹原纤维
竹原纤维是指竹子通过搅碎后,经高温蒸煮,去除脂肪、糖分、杂质,经半脱胶、消毒、干燥等物理方法制成的。其中,原纤长度仅 2 mm左右,细度一般为 5 ~ 7 dtex,竹原纤维平均长度为 80 ~ 100 mm,棉纺需切断后才能混纺成纱,产品具有“竹”的特性,吸放湿性优良,透气性、防缩性好,有一定的保健作用,但可纺性差,只能少量混纺。
1.2.2竹浆纤维、竹纤维、云竹纤维
通常市场上所称的竹纤维、云竹纤维应称作竹浆纤维,因为它实际上是竹浆粕粘胶纤维。它以竹子为原料,采用水解 – 碱法及多段漂白精制成浆粕,再经化纤厂变性为可溶性粘胶纤维素纤维,因此是竹子的再生性纤维素纤维。竹浆粕与棉浆粕相似,因此竹浆纤维的性能与通常的粘胶纤维接近,可生物降解,具有柔软、透气、湿强低等特点,但不是原生态的竹纤维,不能与竹原纤维混淆,因此建议称作竹浆粘胶纤维。
1.2.3竹炭纤维
竹炭纤维是将竹炭通过瞬间纯氧高温和氮气阻隔处理后,经物理、化学加工,达到微米级的粒径,然后经特殊聚合工艺处理后与一般聚酯切片或高性能、吸湿排汗聚酯切片熔融纺丝加工制成的。它具有窝状微粒孔结构,吸附能力较强,有一定的抗菌和保健作用,但它本质上是一种改性聚酯纤维,主体仍为聚酯纤维,因此建议称为竹炭改性聚酯纤维。
由此可见,上面 3 种纤维的制造方法和性能均大不相同,不能笼统地称为竹纤维来迷惑用户。更有甚者,以“竹”的原生态为幌子,过度宣扬其医疗保健作用,误导消费者,因此商业流通领域应予严格区分。
1.3珍珠纤维的命名
珍珠纤维顾名思义应是珍珠组成的纤维,但珍珠与纤维两者似乎并无关系。珍珠纤维采用超细珍珠粉微粒与粘胶原液混合,通过严格的过滤,解决两者混和的均匀性和相容性等关键问题。成纤中具有不少于 15 种的氨基酸和 13 种的微量元素,具有珍珠粉的保健作用及粘胶纤维的特点,深受用户青睐,研发者将其命名为珍珠共混纤维素纤维是恰当的。笔者认为称为珍珠粉共混粘胶纤维更为直接,以珍珠纤维作为它的俗称或简称似乎欠妥。
与此相似,某些天然原料与化纤的共混纤维,如玉石纤维、麦饭石纤维等的命名也不够恰当,容易造成误导。
1.4关于Lyocell纤维的命名
Lyocell纤维是一种以木浆衍生物为原料,通过有机溶纺工艺制成的新型再生纤维素纤维。由于它不如粘胶纤维那样通过形成间接化合物制成,因此具有工序短、溶剂可充分回收、原料消耗低、不污染环境、可生物降解、产品质量优良等特点,是当前较理想的绿色纤维,用途日益广泛。目前,国际人造纤维及合成纤维标准局(BISFA)已将用这类方法制造的纤维素纤维定名为Lyocell,但在我国其称呼还比较混乱,有以英国Courtaulds(考陶尔兹)公司的产品Tencel®(商品名)命名的,也有以其谐音译为天丝®纤维的,也有将其称作木浆粘胶纤维的(用木浆制成粘胶纤维的有Modal纤维、Richcel®纤维等),建议予以规范命名。
1.5关于功能性纤维及纺织品的命名、认证
现代消费者对纺织品的需求,已从以往的遮体、安全、健身、装饰趋向于具有某些功能。功能性纤维应用日益广泛,而功能性纤维及其纺织品的实际功能,一般难以从外观和触觉上感知或辨别,因此容易造成认知误区。不少厂商往往夸大其产品功能,实行误导,产品质量和性价比均无法保证,从而使消费者手足无措。远红外织物曾经风靡一时,后以产品质量无法兑现而淡出市场。
如以服用舒适功能性纤维为例,目前国内外有Coolplus、Coolmax®、Coolstar等吸湿排汗类纤维,CoolDry吸湿速干纤维,Cooltouch吸湿排汗抗起球纤维,Thermolite®中空保暖纤维,Outlast®温度调节纤维等,名称比较含糊,其中难免存在鱼目混珠、功能不确切等问题。
鉴于此,欧美、日本及中国已经对某些产品推行功能性纤维及纺织品规范分类、正确命名的认证制度。如我国台湾将功能性纺织品规范为:吸湿排汗纺织品、抗菌类纺织品、防电磁波纺织品、透湿防水纺织品、防霉性纺织品、防皱纺织品、防紫外线纺织品、拨油纺织品、拨水纺织品、易去污纺织品、远红外纺织品、防燃纺织品等;规定适用范围、等级标准、实行产品认证制度,颁发合格检验证书、标签或吊牌,确保功能性纤维纺织品质量。
由此可见,对功能性纤维的命名和认证十分迫切。
2化纤分类方法的讨论
2.1纺织纤维的传统分类方法及存在的问题
纺织纤维包括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两大类,按其来源、基本组成等又可分为若干小类。
2.1.1天然纤维
天然纤维包括植物纤维、动物纤维(又称天然蛋白质纤维)、矿物纤维(又称天然无机纤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