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钢 金敏求
1949年4月20日,人民解放军渡江大军在渡江战役总前委的统一指挥下,在西起江西湖口、东至江苏江阴的千里战线上,乘风破浪,分3路强渡长江。国民党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顷刻瓦解。
发动历史上空前规模的渡江战役是人民解放战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在解放战争期间,中央军委曾有过四次渡江作战的计划。渡江战役就是其中的第四次。
一
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反人民的内战,11月15日。又召开国民党一党包办的“国民大会”。毛泽东清醒地意识到和谈的大门已被蒋介石完全关死,中国人民只有经过革命战争推翻蒋介石统治,才能使中国获得真正和平。为此,毛泽东于16日致电中共驻南京代表团,要周恩来即回延安:18日,毛泽东在党内通知中第一次使用“人民解放战争”的名称来取代前一阶段一直使用的“自卫战争”;21日,他又在中共中央会议上为解放战争的发展勾画了一幅大致的蓝图,计划用半年到一年的时间,消灭国民党七八十个旅。使国共双方力量达到平衡,“达到平衡后就很容易超过。那时我们就可以打出去,首先是安徽、河南、湖北、甘肃。然后就可以再向长江以南”。这说明,在毛泽东心目中,“向长江以南进军”已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人民解放战争进行一年之后,1947年6月底,晋冀鲁豫野战军南渡黄河,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在中国革命的转折点刚刚来临之际,毛泽东就开始考虑实施渡江作战。7月23日,他命令华东野战军叶飞、陶勇两纵队(华野第一、四纵队)和两广纵队兵出闽浙赣,创建根据地。之所以选择华野,是因为早在1944年12月,粟裕就曾奉命率部南渡长江开辟苏浙敌后根据地。考虑到这一点,这次渡江作战又以华东野战军一部打头阵。
然而,这个渡江计划最终却没有实施。原因是:在华野第一、三、四、八、十纵队转入鲁西南后,中央军委认为,为保障刘邓大军南下,在鲁西南需重兵钳制敌人,若渡江南进,势必分散兵力,对全局不利。于是,于8月7日决定,叶、陶两个纵队和两广纵队集中鲁西南作战。停止实施渡江作战。
二
1947年底,解放军三路大军挺进中原后,敌我双方势均力敌,“你打不过来,我也打不过去”。为了打破僵局,毛泽东于12月4日第二次提出渡江作战,准备派部队南渡长江。实行千里跃进大别山之后的第二个战略跃进。对此,粟裕有不同意见,他给中央军委去电,认为应当在江北打几个大的歼灭战后再伺机而动。粟裕并未明确反对分兵渡江,但他集中三路军合力歼敌的建议显然包含了取消分兵渡江的意图。
收到粟裕的电报,毛泽东与陈毅面商后,仍然坚持原来意见,于1948年1月27日致电粟裕,提出要粟裕“率叶(飞)、王(必成)、陶(勇)三个纵队渡江执行重大机动任务”。计划在湖北宜昌至监利之间的几个地段渡江进入湘西,或从洪湖、沔阳(今沔城)地区渡江进入鄂南,先在湖南和江西两省周旋半年至一年,以跃进方式分几个阶段到达闽浙赣边,渡江时间可在2月或5月或秋季,并要粟裕“熟筹见复”。
中央军委的意图十分明显,就是要在蒋介石的后院放几把火,迫使其调动军队回防江南,以减轻中原战场,特别是大别山刘邓大军的巨大压力。
1月31日,粟裕再次致电中央坚持原建议。中央军委次日即复电仍坚持渡江。
在中央军委渡江决心已下的情况下,持有异议的粟裕该何去何从?他请求让渡江纵队休整一段时间,并采取积极措施,派出一个加强营,带40挺机枪及200名干部前往皖南。对敌情进行侦察,进行必要的渡江准备,同时也利用这段时间进行再思考。
4月初,陈毅回到濮阳,粟裕立即把自己的想法向他作了汇报。两人多次深入交换意见后,陈毅支持粟裕将暂缓渡江的建议上报中央军委。4月18日,粟裕终将该电发出,这封电报长达3000字(这在粟裕电文中极为少见),证据充分,说理透彻,更有粟裕自己的战争实践经验。该电建议一、四、六纵队暂不过江,集中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主力,争取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几个大规模的歼灭战。
看到电报,毛泽东也犹豫了,权衡了三天也无法拍板,于是通知陈毅和粟裕去城南庄面议。经过反复讨论,毛泽东最终同意了粟裕的建议。中央军委于5月5日在电报中指示:将战争引向长江以南……这是正确的坚定不移的方针。目前粟裕兵团(一、四、六纵)的任务,尚不是立即渡江,而是开辟渡江道路。即在少则4个月多则8个月内,该兵团加上其他3个纵队在徐汴线南北地区。以歼灭五军等部五六个至十一二个正规旅为目标,完成准备渡江之任务。
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粟裕组织指挥了豫东战役,创造了歼敌9万余人的空前战绩,迅速改变了中原战局。并推动全国战局由战略进攻向战略决战发展。
7月13日,毛泽东在致中原局和粟裕的电报中指出:“粟兵团应在现地区作战到明年(1949年)春季或夏季,歼灭五军、十八军等部。开辟南进道路,然后南进(不歼灭五军、十八军不走)。”14日,再次提出华野“争取冬春夺取徐州”:9月中央会议又决定解放战争第三年仍然全部在长江以北作战。这样,渡江时间又推迟了。
三
1948年9月24日,济南战役尚未结束之时,粟裕致电中央,“建议即进行淮海战役”(这时,战役目的仅是歼灭黄百韬和海州、两淮地区之敌),这一建议立即得到军委批准。
10月11日,毛泽东在《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中指示华野:“你们以11、12两个月完成淮海战役,明年1月休整。3至7月同刘邓协同作战。将敌打至江边各点固守。”在这个指示中,毛泽东第三次提出渡江的问题:“秋季你们主力大约可以举行渡江作战。”
关于渡江作战的问题,粟裕也是经常考虑的。他十分清楚,要推翻蒋家王朝,就必须同国民党军进行几次带有决战意义的大较量,打几个大的歼灭战。他思索的中心问题是:从战争全局出发,是分兵渡江南进有利,还是集中兵力在中原歼敌更为有利?
经过反复考虑。粟裕认为,“在长江以北决战比在长江以南决战有利得多。而在长江以北又以在徐蚌地区决战最为有利”。其有利条件为:徐蚌地区不仅地形宽阔,通道多,适宜大兵团运动:而且大部地区是老解放区,群众条件好:背靠山东和华中老根据地,距华北也不远,人力物力的支持将更为充裕和便利。
11月8日,粟裕电报中央军委,提出如果各老解放区尚能对战争作较大支持,以迫使敌人在江北与我决战为有利。粟裕的建议符合中央军委的意图。第二天。毛泽东为军委起草复电指出:“应极力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
为统一领导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执行领导淮海前线军事和作战的职权,中央军委于11月16日成立了以邓小平为书记的淮海战役总前委。
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将淮海战役发展为战略决战的重大决策,大大有利于我军尔后的渡江和在长江以南的作战。
四
1948年12月12日,中央军委决定在1949年5月或6月渡江。这是第四次渡江作战的计划。当时,杜聿明集团已被人民解放军团团围住,黄维兵团即将全部被歼,淮海战役胜利的大局已定。12月12日,中央军委电示总前委:估计黄维兵团数日内可全歼,邱、李尚需较多时间才能全歼。黄维歼灭后,请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5同志开一次总前委会议,商讨在邱、李歼灭后的休整计划、下一步作战计划及将来渡江作战计划,以总前委意见带来中央。军委定于1949年5月或6月渡江。要华野、中野两军协力经营东南,包括皖南、苏南,浙江、福建两省,江西一部,并夺取芜湖、杭州、镇江、苏州、南京、上海、福州诸城而控制之。
17日,总前委召开会议,决定华野、中野今后的工作安排,包括进行渡江战役的全面准备。会后,刘伯承、陈毅去西柏坡向中央汇报,并参加1949年1月政治局会议。1月,政治局会议决定“占领湘、鄂、赣、苏、皖、浙、闽、陕、甘等9省的大部,其中有些则是全部”是1949年的任务之一。
至此,“向长江以南”进军,发动渡江战役的任务正式确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