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华
摘要近30年来,许多大学图书馆建成了开放式、综合性、多功能、高品质的现代化图书馆建筑,然而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平庸或糟糕之作甚多。期望未来大学图书馆走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的人性化建筑,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筑,人与建筑、环境相和谐的环境友好型建筑,人文与科技相交融的文化建筑,功能与造型完善结合的精品建筑,融入更多专家和专业人员智慧的成功建筑。
关键词图书馆建筑,高校图书馆中国
近30年来,中国包括专科学院及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在内的大约90%的高校新建、改建、扩建了馆舍。如此盛大持久的图书馆建设,无论是数量、规模、内涵,还是科技含量,都为世人所瞩目。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其特点及存在问题,并预见其未来走向。1大学图书馆建筑进步的诸多因素
大学图书馆建筑的长足发展,得益于多种因素和客观条件。
(1)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促进了大学图书馆的新建设。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高校招生规模急速扩大,原图书馆馆舍普遍不适应学生成倍或数倍增长的需要;许多地方新建了高校;很多中专学校升格为学院;许多高校合并、规模扩大,不少学校迁入新的大学园区;这些都需要新建图书馆,从而汇成一股前所未有的大学图书馆新馆建设高潮,而且单体建筑规模都很大。
(2)改革开放使高等教育管理层对图书馆的观念及要求发生很大改变。
改革开放后,大学的校长们都放眼世界,依据图书馆在现代高等教育中的作用而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图书馆在大学里已不仅是学习资源中心,而且成为网络信息中心、学术交流中心、文化活动中心,是教学科研的重要支撑力量。校领导的重视使得新图书馆的建设规模和建设标准都大为提高,其总体格局、设施、环境、管理及人员队伍等方面都有前瞻性的考虑。
(3)经济技术条件的改善,为大学图书馆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持。
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用于高等教育的投资大为增加,部分企业投资于高等教育,以及银行给予贷款,使得图书馆建设资金有相对充裕的来源,并能支持新技术、新设备等高投资。社会信息化进程加速,信息网络技术日新月异,建筑科技、新型建筑材料不断推陈出新,都为新图书馆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
(4)海外人士的资助对大学图书馆建筑的发展给予很大推动。
改革开放以来,港澳和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外籍华人捐资帮助中国高校建设的图书馆遍及各地、为数众多,不但解决了投资不足的问题,而且带来了图书馆建筑的新观念,带动了用新技术、新设施装备图书馆,直接推动了一大批大学图书馆建筑品质与服务水平的提高,并对其他图书馆的建设产生了示范作用,对全国图书馆建筑水平的提高有着良好的影响。
(5)对图书馆建筑的研究不断深入,理念更新,重视人性化、科学化、生态化。
大规模建设使研究有了肥沃的土壤,高校图书馆工作者及建筑院系、大学设计院,构成图书馆建筑研究的主体队伍。概括新理念,总结新的设计实践经验,以论文、专著、图集、研讨来倡导人性化与科学化,以人为本,多元共存,大力开放,扩展灵活性,增强交流功能,优化环境,向生态图书馆发展。学术研究为设计带来新风,推动大学图书馆建筑走向全面现代化。
(6)学术交流和专业咨询服务促进了图书馆建筑总体水平的提高。
1980年全国高校图书馆工作会议曾安排“基本建设组”进行专门讨论。许多高校图书馆人员参加了1982年春在西安举行的“全国图书馆建筑设计经验文流会”。此后,全国及各省市高校图工委组织了多次图书馆建筑研讨、讲座、培训,有的省还设咨询小组,使一大批高校图书馆获得宝贵的指导与帮助。这对中国大学图书馆建筑总体水平的提高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2、大学图书馆建筑的新发展
30年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前后,中国的大学图书馆建筑在许多方面有了极大的进步。
(1)大学图书馆建成为开放式、综合性、多功能、高品质的现代化图书馆。
大学图书馆建筑的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许多新图书馆充分开放,以开放的空间提供开放的服务,施行开放的管理。建筑日益呈现综合性,有的包含了校史:档案、培训教室、演出场地、印刷工场、商业服务。建筑现代化表现为大开放格局,适应现代服务与管理,信息技术与智能化应用、室温调控、节能及安全防护设施等。馆舍功能已扩展到远程服务、学术交流及读者交往,既是学习资源中心,又提供文化活动条件、休闲与综合服务等。高品质体现在整体格调与布局更加科学,方便、高效、舒适,设施与家具日臻完善,环境优美宜人,讲究文化氛围。
(2)将建筑布局与服务管理相结合,大学图书馆的空间组织适应新的需要。
在提出新建筑的设计要求时,大多把实体与软件结合起来考虑,研究服务管理方面的要求,引入新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把“以人为本”落实到人性化设计之中,尊重读者的权利,着力于向读者提供方便的服务、完善的设施,读者和馆员都有舒适宜人的学习研究和工作环境。空间组织适应新服务管理模式的要求,让读者在图书馆内自由流动和方便地获取多种资源。大开架、藏阅借咨查结合于同一连续通敞的大空间,少隔断或无隔断,这些已日益普遍。
(3)突出文化建筑的内涵,文化氛围与艺术装饰使大学图书馆更具魅力。
越来越多的大学把图书馆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聘请艺术家为图书馆的文化装饰做设计,精心加以布置,大厅内有主题浮雕或壁画、屏风,甚至安放钢琴,阅览区、休息区的各种书画、装饰、盆景,以及馆前广场的雕塑、小品等,形成高雅的文化氛围,使人赏心悦目,同时也突显出大学图书馆作为文化建筑的特质,既供读者欣赏和调节情绪,又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提升了大学图书馆建筑的品位,更成为一所大学的重要象征。
(4)科技含量大为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与网络化成为普遍的亮点。
从电子门禁、文献资源数字化设备到消防监控,大学图书馆建筑的技术装备有了飞跃式的提高。许多大学的图书馆已成为全校的信息网络中心,拥有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及海量存贮设备。电子阅览终端遍布全馆各处,并延伸到学生宿舍和教师住宅,7×24小时的远程服务亦已很普遍,读者随时随地可以上网查询或点播。近年新建的大学图书馆内无线网已覆盖全馆。大学图书馆应用现代技术的水平和技术含量一向走在全国图书馆业界的前列,往往引领着潮流。
(5)生态图书馆的出现引领大学图书馆建筑新方向。
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设计的山东交通学院图书馆,成为中国第一座生态图书馆,是探索绿色生态技术策略并得以实施的一个项目,旨在建成集环保、节能、健康于一体的绿色生态建筑,为广大师生提供健康、美观、高效的学习工作环境,并充分体现人、建筑
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该项目获第二届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综合奖(公建类)一等奖。其影响颇为深远,成为大学图书馆建筑的新方向。据介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新图书馆也是一座绿色生态建筑。
(6)造型多样,立面丰富多姿,装点了校园美景,并成就了不少鲁班奖。
大学图书馆造型各异,立面丰富,多姿多彩。建筑师们各展所长创作多种设计方案供挑选,不同地域不同环境就有不同风格的图书馆建筑,许多图书馆以独特的风貌显示其在大学的地位,吸引着万千师生,并成为一处新的景观,增添完善了校园秀色,提升了大学的文化品位。大学图书馆工程屡有获得国家优质工程奖的,2004—2008年,有浙江大学、沈阳化工学院、中山大学、中国海洋大学、苏州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20所大学图书馆获鲁班奖㈣。
(7)大学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合建的新探索。
1997年10月1日开放接待读者的金华严济慈图书馆,既是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又是金华市图书馆,并且又是严济慈纪念馆、金华市信息中心,集多种职能于一身,经费由学院和市政府分担,职工为学院编制,运行11年来效果良好。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既是附近大学共用的图书馆,又是宁波市第二公共图书馆,其建造费用及日常费用均由宁波市教育局出资。深圳大学城图书馆同时也是深圳市科技图书馆,兼具公共图书馆性质。
(8)图书馆方面的参与程度增加,专门的课题研究促进了大学图书馆水平的提高。
由于学校领导的重视和大学图书馆自身的争取,加上馆长和专业人员对图书馆建筑的研究达到相当程度,又获得已有建设经验的同行的帮助,许多大学图书馆在建造新馆中能较为深入地参与规划与设计、建造过程,与建筑师反复磋商,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取得共识,因而对设计方案的完善起到良好效果。有的大学图书馆还将新馆建设申报科研项目,跟踪调研,将研究成果直接运用到规划设计之中,产生了很好的作用,其效益大大超出一般。3大学图书馆建筑发展中的问题
30年来中国大学图书馆建筑的品质良莠不齐,既有规划建设得很好的,也有许多平庸之作,有的则是胡乱设计建造得很糟糕,相当多的高校图书馆建筑投入使用后感到问题很多,那些缺陷和硬伤无法弥补,成为永久的遗憾与负担。
(1)图书馆的位置不当。
许多大学要求把图书馆放在正对校门或靠近校门的显要位置,以图书馆为大学的象征。虽然这样的安排有其好的地方,但也常带来不利之处:有的离教学区和学生宿舍区较远,有的图书馆大门要朝向学校大门而使师生读者进馆不便,有的使图书馆阅览区的朝向不利。
(2)由“标志性”而过分求高。
把图书馆作为校园的标志性建筑,已成为许多大学的要求。而对于“标志性建筑”内涵与外形的要求各不相同。很多大学校长都要求把图书馆建得很高,而不大考虑读者使用和服务管理的方便。有的为求高而把行政楼放在图书馆的上面。这些显然有违于图书馆建筑的规律。
(3)建设规模嫌小或过大。
进入纪前后,大学规模超常发展,图书馆的规模也空前扩大,4万、5万平方米超大图书馆在多处出现。主管部门多年前对高校图书馆规模的控制指标已不适应各项功能扩展的要求。有研究者称一些高校馆规模过大超出需要,载体及网络发展使图书馆不需要那么大面积。
(4)空间利用不经济。
一些图书馆建设规模很大,设计时内部空间的安排使用大手大脚。大厅超过1000平方米而空空荡荡,没有实际需要的过厅,5米、6米甚至更宽的走廊,直达屋顶的中庭,过分宽松而不实用的室内布置,都浪费了宝贵的使用面积。有图书馆平面利用系数不到0,6,甚至小于0,5!
(5)建筑封闭,缺乏环保节能意识,能源消耗过大。
采用大片玻璃幕墙,没有或很少可开启的窗户,加上高中庭玻璃屋顶,成为一座封闭建筑,不利于通风,光线过强,空调负荷极大,既影响读者的健康,又增加运营管理成本。由于设计缺乏节能环保意识,出现了不少高能耗的大学图书馆,违背“节能减排”方针。
(6)相关规定不能遵循,指导与监管缺失。
有的大学对《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及《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中某些重要原则不遵循,比如,不是“建造独立专用的图书馆馆舍”而是将图书馆与其他用房拼凑合一,不是充分“利用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等。主管部门对图书馆的规划建设缺乏指导监管,以致问题建筑甚多。
(7)研究成果没有能广泛应用。
多年来对于图书馆建筑的研究,特别是高校图书馆建筑研究的成果颇为丰富,内容涉及许多重大问题及细节,虽然不少高校注意到吸收既有研究成果,但从许多有重大缺陷的图书馆可以看出,总体而盲是“讨论研究多,实践应用少”。这当然与建筑师的态度不无关系。
(8)缺乏对图书馆建筑项目的科学评价与学术批评,导致各种失误的低水平重复。
图书馆在大学校园里存在几十年,其优劣所发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而对一座大学图书馆建筑的成败得失如何评价,没有更多的关注,加上对图书馆建筑工程缺乏学术批评。都导致各种缺陷在不同高校形成低水平重复。曾有过对某大学图书馆建筑的使用后评估,但不能得到制度性推广,而且用后评估远非事先对设计方案的科学评价与修改完善来得有效。
4、展望大学图书馆建筑的走向
中国在未来10—20年内还将有不少大学、学院要新建、扩建或改建图书馆馆舍,期望未来大学图书馆能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1)走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的人性化建筑。
图书馆建设必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以人为本。规划设计以读者和馆员的需求为依归,功能、布局、设施、流线都要充分考虑人的使用方便、舒适与安全。建筑为人所用,建筑为人设计,人性的光辉、人与人的情感交流,应为大学图书馆建筑的灵魂,力求亲和、体贴、温馨。
(2)走向符合图书馆建筑科学理念、富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建筑。
图书馆建筑是人与知识、读者与馆员、社会成员相互之间的交流场。经多年来对现代图书馆建筑理念探讨切磋,可以把图书馆建筑的设计原则归纳为十点:实用、高效、开放、灵活、舒适、文雅、安全、经济、绿色、和谐。中国人有能力设计建造出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建筑。
(3)走向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筑。
现代图书馆是充分利用馆内外资源为读者提供多样的、方便的、绿色的优质服务的图书馆;现代图书馆建筑应是又好又省的可持续发展建筑,今后都成为绿色建筑。应严格执行节能设计标准,采取各种措施,使建筑在生命全周期内节能、节水、节省管理力量及运营维护费用。
(4)走向人与建筑、环境和谐的环境友好型建筑。
人与建筑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又给环境以影响。大学图书馆建筑受校园规划的指导与制约,若设计处理得当,它既能为读者及馆员提供优良的环境条件,又使人在馆内能与馆外自然环境相交融;并且建筑置于校园特定位置,与周围环境相和谐,并增添环境魅力。
(5)走向人文与科技相交融的文化建筑。
现代社会到处充斥着机器与科技,图书馆之间的比较似乎就在于计算机与网络。然而,人的智慧、文明之光才应是图书馆的灵魂。大学图书馆适应社会文明进步潮流,为师生提供获取人类积累的智慧养分的最佳条件,应成为人文精神与现代科技相交融的优秀文化建筑。
(6)走向功能优先、功能与造型完善结合的精品建筑。
大学图书馆建筑的价值在于给师生使用,进行学习和交流,无论何时,其功能永远是第一位的。希望建筑对校园产生良好的艺术效果,但它不是校园里的盆景或纪念碑,不应承载不属于其本质要求的负担。期望未来有更多的大学图书馆堪称功能与造型完美结合的精品建筑。
(7)走向专家和专业人员更多参与和合作、融入许多研究智慧的成功建筑。
经验证明:成功的图书馆建筑,都是馆方花费很大精力作深入研究,并与建筑师密切合作的结果。期待今后新馆建设都有专业人员深入参与,甚至聘请专家为顾问或进行咨询,并与设计师相配合,使大学图书馆建筑更多融入专业智慧与研究结晶,堪称校园建筑的成功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