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西泠
广电总局的一场虚惊
广电总局屡传禁播令,到底是为人民管电视节目,还是为电视节目管人民?
广电总局刚刚出台了一道禁播令,不许“有丑闻劣迹的名人”污染荧屏,以误导视听。现在又有新的消息出来。据称,若干电视台已经接到通知,大体内容为:六一以后,卫视不许播放古装剧。但有更多的电视台,包括央视,表示并没有收到这一通知。而就在网上疯传一片时,又有新闻称,广电总局一官员以短信形式回复某报记者:“网上传言不准确,没有禁播之说。”
原来是虚惊一场。
这波诡云谲、虚虚实实,很像是周慧敏和倪震之真假分手。广电总局虽然反对“泛娱乐化”,但自己似乎也学会了和媒体玩八卦。在最终消息确认之前,你可以想见网络上的反应。一些刻薄的网民又会说,广电总局推出这样的措施,就是为了不愧对自己的名号,“广电总急”,专门和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唱对台戏。
电视台卖的是时间和观众的注意力。一个节目人气高、关注度高,自然在广告商那里能卖出更高的价钱。当初,艳照门事件出来,大家都盯着各位受害的女星。但要论货真价实蒙受损失的牺牲者,还有众多和当事明星有合作关系的广告商和企业。他们的品牌推广计划因为当事女星的“不谨慎”,必须推倒重来。管中窥豹,可见现代商业社会是一个契约关系纵横交错的社会。电视台也一样。一部电视剧,表面看是让观众嘻嘻哈哈,轻松打发一个晚上。背后蕴藏的,实际上是个巨大的商业平台,是几百份的合同安排,涉及创作团队、投资人、电视台、广告商、代理商、广告产品发布企业,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广电总局懒得考虑这些商业上的连锁问题。只是眼下经济不景气,各行业都在奋力应对金融危机的挑战,他们横生变数,大概只会让本已脆弱的企业运营环境更加难过。他们还没有学会要尊重已经渐渐孕育成型的社会和经济自身的运行逻辑。在影视文化领域,这种随时随地插手、干预的权力,其结果是很难形成一个可预期的游戏规则,而必然导致人们的行为短期化。
传播学家曾做过对比研究,他们发现,一个类似苏联那样的有集权传统的国家,其文化产品的整体格调会趋于高尚化,而完全开放的市场国家,其文化产品会倾向于通俗、无意义。原因是,一元体制的国家,传播内容很大程度要由主管者品位来决定,表现出的是一个社会应该怎么样的理想状态;而在一个市场竞争国家,传播内容是由受众的个别偏好汇总决定的,自然,反映的就是一个社会实际上的状态。
从这个颇符合常识的观察看过去,就会发现大多数国内电视剧文化产品的水准,没表现出什么高级的品位来。相反,倒是老外的作品如美剧,表现出很高的技术含量。管理局一方面不太愿意理会所处的经济社会环境,另一方面,在引导先进文化上也乏善可陈。
再看看一位圈中人的反应。古装剧大户张纪中称,他没有听说这个消息。“如果是真的,那这个是国家的安排,你必须服从。国庆期间,这些是必须的,但过了这段时间,就没什么事情了,相信也就是几个月的事情。”
张纪中这样说一方面是源于他认识到的现实,另一方面也许是这个年纪的人的说话习惯。只是,“国家安排,你必须服从”,这个逻辑,现在似乎不那么行得通了。很多人已经意识到,我们需要先对国家安排的合理性、服从的代价以及补偿问题,做预先规定。但整个社会多元化了,不再愿意被任何观念束缚的年轻一代人,开始争取自己的发言机会了。
还是公安部的发言人武和平说到了要害,他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提出一个问题:到底是为人民管治安,还是为治安管人民?这个问题,广电总局的官员倒是可以问问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