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春天的故事

2009-05-31 07:45
中学生天地(A版) 2009年10期
关键词:老外盖茨外国人

马 云

马云,“阿里巴巴”的主要创始人,中国IT业的领军人物之一,中国电子商务的代表人物,杭州这座城市将他视为“城市英雄”,而比尔·盖茨预言他将成为“下一个比尔·盖茨”。然而,当还是一名初中生时,他却一度是个让人头痛的“坏小子”……

西湖边的“小导游”

我出生在杭州一户普通人家,从小身材瘦小的我却有一个和自己身体条件很不匹配的爱好——打架,因此我缝过13针,挨过处分,父亲还为此帮我转过三次学。那时的我是别人眼里的“坏孩子”和“差等生”。

13岁那年,我正在读初中,我们班里来了一位教地理的女老师,她的课讲得生动有趣,还经常给同学们讲自己的经历和故事。有一次课堂上,她跟我们讲,有一天她在西湖边遇到几个外国游客向她问路以及杭州的旅游景点,熟悉杭州地理的她用英文向外国朋友做了介绍,让他们非常高兴。最后,老师总结道:“同学们,你们一定要学好地理,不然人家问咱们的时候,如果答不上来,多给中国人丢脸哪!”

老师的本意是想鼓励我们学好地理,可我却想,如果光学好地理却不会说英语,那不也是没用吗?我忽然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决定要苦练英语。放学后,我从自己的储蓄罐里取出所有零用钱,到小卖部里买了个袖珍收音机,从此开始每天坚持听英文广播,包括英国的BBC和美国之音。

因为成绩不好,又总在外面惹是生非,回家少不了被父亲唠叨。正处于“叛逆期”的我就用学来的英语“回敬”他,没想到他非但没恼,还有些喜出望外:“你小子是不是在用英语骂我呢?那好,你好好学英语,学到能随心所欲地讲,那样骂人才会痛快!”他看我对英语有兴趣,就骑着自行车带我到西湖边,找老外聊天。我用所学的只言片语与老外们交流,没想到越聊越开心,越聊越过瘾,西湖边也成了我最爱去的地方。

那时是上世纪70年代末,“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我们国家正从封闭走向开放,越来越多外国人从世界各地来到中国,看看这个他们心目中神秘的国度,美丽的杭州当然也少不了他们的身影。

于是,在西湖边,每当遇到外国人,我就主动凑上去和人家说几句话。我“脸皮厚”,不怕丢脸,也不怕遭白眼,只要给我机会说英语,其他都不重要!慢慢地,我的英语越说越流利,还经常免费给老外当导游,骑着自行车带着他们满大街跑……

在和这些外国人的交流中,我了解到外面还有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1979年,我15岁,有一天我在香格里拉大酒店门口结识了一对来自澳大利亚的夫妇。我带着他们几乎跑遍了整个杭州城,他们也很喜欢我。他们回国以后,还一直和我保持着联系,我们几乎每周都会通一次信,成了“忘年”的笔友。

我这个在别人看来几乎一无是处的“差生”,终于有了会说英语这样一个“闪光点”。这段经历,对我的影响是重要而深远的:考大学时差5分没达到本科线的我因为英语成绩优秀而被破例招进了外语系本科,毕业后成为一名英语教师,第一次“下海”开办杭州第一家翻译社,后来作为英语翻译访问美国,从而得以接触到互联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二的时候我受那对澳大利亚夫妇的邀请,第一次出了国,亲眼见识到了外面的世界,从此开阔了视野、改变了观念。

到底是英雄造时势,还是时势造英雄?这是个说不清的问题。我们只知道,如果当年我们没有主动地把那扇关闭已久的国门向世界推开,马云的故事至少不会以这样的方式上演。

风从四面来,带来新鲜的空气,也带来新鲜的机会。马云只是得到并把握住机会的无数人之一。而多年后,千千万万个马云们创造的“中国奇迹”,无疑也在证明,这也是给中国的机会。

猜你喜欢
老外盖茨外国人
爱思考的比尔·盖茨
书虫来袭 《了不起的盖茨比》
外国人如何阅读王维
老外说汉语
吃饺子
街上遇见外国人
怎么跟外国人推荐《琅琊榜》?
老外自荐当“楼长”
学英语,从听开始:《了不起的盖茨比》
解读盖茨比“美国梦”的破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