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宏伟
教室里的天棚裂缝了,走廊里的扶手摇动了,化学实验有剧毒药品,有人持刀行凶了……请注意安全,采取必要防范措施,以免伤人;班级里的失盗案是他干的,电脑课她涉足黄色网站了,他们俩早恋了,他们朋友之间闹矛盾了……请注意批评教育的方式,以免伤心。伤人者涉及的往往是环境安全,它们大多是显性的,具有可预见性;而伤心者涉及的往往是心理安全,它们大多是隐性的,具有不可预见性。内在的安全隐患是颗隐形炸弹,不知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就会被引爆。而一旦被引爆,其威力就无法想象,其后果就不堪设想。
只有学生有了心理上的安全,才能有行为上的安全。近年来,校园事故频发,大多是由学生的心理问题造成的,而引发这颗隐形炸弹的导火索又往往与批评教育方法不当或过火有关。从这个角度上说,教师的职业,又是一个具有一定风险性的职业。
所谓批评教育,就是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提出意见,并帮助其认识和改正自己的错误。批评教育是一把双刃剑,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用得好,可以事半功倍;用得不好,不仅事倍功半,而且还会出现安全事故。好与不好之间主要是看是否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所谓心理安全,是面对所处环境的安全状况持有的一种追求平稳、不受威胁的应对性心理机制,即不需要有任何的戒备心,不担心别人会随时指责和批评自己,有一种安全感。面对安全景况,如其所形成的是一种良性的应对心理机制,则其外显行为是和谐友善的;反之,其外显行为会表现为一种安全事故。
校园安全,重于泰山,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转型期,即生理和心理机能都在逐渐走向成熟;自我意识发展,独立意向提高,并逐渐分化,价值观、世界观正在逐步形成。如何让学生守住自己的心理防线,不受外界的干扰,进而健康成长?学校教育责任重大,教师的批评教育尤要“审时度势”。
作为教育工作者来说,谁都不希望自己的学生犯错误。为此,常常想尽各种办法避免学生犯错误,如果发现学生犯了错误,就会立即采取自认为各种有效的措施批评教育学生,并且希望通过批评教育,杜绝学生再次犯错误。其实这是不现实的,因为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何况是成长中的学生呢?他们更容易犯错误,而且会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错误。即使对他们的教育管理十分到位,也不可能杜绝学生犯错误。学生也正是在这不断犯错误、校正错误的过程中逐渐成长起来的,俗话说,不吃一堑,不长一智。
但不管怎么说,学生犯了错误都是要批评教育的,那么批评如何才能既保证学生的心理安全,又能达到教育之目的?
一、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承受力来正确区分批评的轻重缓急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在批评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明察秋毫,善于换位思考,不断用自省的目光审视自己,审视学生,进行心灵深处的反思:我是否应该以这种态度对待学生?我的做法会不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威胁到学生的心理安全?批评失当我该怎样弥补?采用什么方法才能使学生既能认识到错误又能改正错误呢?等等。
要达到对症下药,药到病除之疗效,就要确切诊断病情。心理承受力比较差的易于“伤心”的学生一般有这样几个特点。
1.性格内向,思想偏激
对此类学生,教师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语言,因为他们受了委屈也不讲,在心里要琢磨好长一段时间,进而影响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而这些学生又往往具有很大的潜在爆发力,如果批评方法得当,这种爆发力就可变为积极进取的动力,反之就可能是破坏力。
2.心胸狭隘,对老师或同学的批评教育不能正确理解
这样的学生一旦遭到比较尖锐、严厉的批评就感到是被拒绝、受冷落或者是受到嫉恨、歧视,甚至是受到威胁,感到危险和焦虑,对知情者抱不信任或敌视的态度。他们表现为自我过敏,神经质倾向、自卫倾向、自卑等。对此类学生,教师要注意进行批评的意义和作用的教育,使他们感到批评就是对他们负责,就是爱护和喜欢他们;理解批评就是被人喜欢、被人接受;敢于批评和自我批评就是对他人的信任、宽容和友好;等等。
3.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
该种学生以独生子女,家庭经济状况优越者居多。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去考虑问题,目中无人,坚信自己的判断,往往不屑考虑别人的意见或做法,对自己不善进行自我分析和自我批评;他们常把享受、金钱放在首位,做事从不考虑别人的需要,总把别人当作自己的对手,当别人有困难时,自己意识不到要帮助别人,甚至是意识到了也不愿伸手援助,有的还暗自得意,等着看别人的笑话。此种类型的学生,常常是目光短浅,缺乏远大的理想。如果批评不当,就会造成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种种矛盾,矛盾恶化之后就具有较强的攻击性。对此类学生,要加强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理想前途的教育。
4.缺乏同情心
同情是由真实或想象中的他人情绪、情感状态所引起的与之一致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一种替代性的情绪反应能力。它使我们有能力置身于他人境地,与之同哀乐、同甘苦;它是保证人与人交往的感情基础。可是现在的大多数学生缺少的就是这种同情心,他们受家庭、学校及社会只讲“钱”,不讲“情”,只关心“分”,不关心“人”等不良因素的影响,在家庭,不懂得与父母相亲相爱、孝敬长辈,不懂得全家人相互关心,相互支持和帮助;在学校,不懂得热爱、尊敬老师和同学,不懂得关心、体贴他人;在社会,不懂得尊老爱幼,关心帮助弱势群体,不懂得社会需要仁爱之心……对此类学生,要注意培养“荣辱观”,培养对人的情感的感受力和对同伴的友谊,让他们经常去体会帮助人的快乐,引导学生的爱心沿着正确方向逐步得到升华。
5.沉浸于某种不良状态而不能自拔或违法乱纪等
沉浸于早恋、网络等不良状态而不能自拔者;具有小偷小摸、吸毒等违法乱纪倾向者。轻者说,或分散精力、影响学业,或感情冲动、种下苦果,或涣散意志、影响风气;重者说,一旦失恋或违法乱纪行为败露,罪恶、羞怯、失落、惆怅感就交错产生、伴随左右,就具有明显的自我谴责倾向,以至于产生自杀的念头。这些问题的出现,离不开社会、学校及家庭因素,更离不开心理及思想因素。因此,解决这类问题应从心理、思想入手,做好预防和疏导;加强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理想和前途教育以及法制教育;引导学生培养健康、高尚的情操;等等。
二、 批评对学生心理安全构成威胁的根源
1.功利性的应试教育体制,是构成学生心理安全威胁的头号大敌
重显性外在的学习成绩,而不够重视素质教育以及内在隐性的思想和心理教育等。在安全中只重视外在的发生现象,常常采取简单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甚至是“堵”的惩戒、威慑等批评教育方式来处理校园安全事故。仅仅追求“严”字当头,把学生“管住”并不出事,在“防”上下的功夫就很少等。另外,在现实情况下的教育资源短缺而采取的大班额教学,使教师难于进行个体的“心”的管理;家庭教育比较落后,除了提供物质支持就是盲目的质问成绩,忙于生计疏于与孩子进行 “心”的交流等问题的客观存在,就使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产生了孤独感,出现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后受关注程度降低和在新集体中的心理定位的偏差,进而出现心理安全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仅仅是教育者的多关心孩子的心理安全问题还不够,还要从根本上改革目前的应试的教育体制,只有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才能把束缚中的孩子解放出来,才能让他们快乐地接受教育。
2.封建家长式教育
强权主义,师长的教育不讲究民主,说一不二,用自己的思想和一整套清规戒律去禁锢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强行决定孩子应该怎么样,习惯于用讽刺、挖苦、奚落、呵斥等简单粗暴的办法,以“都是为了你好”的名义来强行矫正学生思想行为。这种批评教育的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和恐惧,形成紧张与压抑的感觉,导致学生心理失衡和言行的变异,严重的还会造成不良人格和各种心理疾病。这种不良的心理持续时间越长,对学生的心理伤害就越大。
学生人格的成长和心理安全主要取决于社会环境和社会文化的隐性课程。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师生关系紧张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影响他们自由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养成发展,进而威胁学生的心理安全。虽然“师道尊严”的影响今天仍然存在,但是,实现师生平等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教师必须要打破师生尊卑的樊篱,找到一条平等对话的渠道:在教育教学中多给学生一点理解和尊重、多给学生一点宽容和沟通、多给学生一点自主和民主……如果说学生怕你,那就证明你不是一位完全称职的教师。因为学生只有与教师和谐相处,没有顾虑,感到心理安全,才能自由地发表意见,提出问题,并打开创造的闸门。为此,教师只有从心里上走下讲台,走近学生,才能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无局限性,才能激发学生无限的潜能。
当然,这不是说教师就不要威信,只不过这种威信要来自于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即学生对教师的管理决策、专业知识、为人处事等“德”和“才”的信服度,而不是封建家长式教育。和谐民主才能保证安全。
三、 批评教育要讲究艺术
当学生犯了错误,教师要关心、爱护、尊重、谅解和宽容犯错误的学生,只有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做到了这几点,才不会用挑剔的眼光去看待犯错误的学生,才不会使学生感到犯了错误后的恐惧、害怕,才会投入更多的情感和精力,通过批评教育传递对学生的关心、尊重和宽容,帮助他们树立自尊、自爱和自强,促使他们积极认识和改正自己的错误。
当学生犯了错误,教师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切不可不分青红皂白,劈头盖脸就是一顿乱批,要选择适当场合,把握最佳时机,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来实施批评策略:如先充分表扬,再适度批评,寓批评于鼓励之中;旁敲侧击,寓批评于幽默之中;行为暗示,寓批评于无声之中;帮助矫正,寓批评于宽容之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寓批评于和风细雨之中;促膝谈心,寓批评于友善交流之中;等等。不仅如此,教师在实施批评策略时还应特别注意:批评要掌握事实、有的放矢、留有余地、刚柔相济、迂回启发等等。
总之,批评教育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安全,就是要讲究方法。批评有法,而无定法,但不管采取何法,都必须从学生的心理实际出发,从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的基点出发。这样的批评才能被学生所理解、接受。
(责任编辑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