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芳 龙安邦
教育叙事研究是近几年来受教育界十分推崇的教育研究方法。它既可以理解为一种教育研究方法,也可以理解为教师表达研究成果的形式。作为研究成果表述形式的教育叙事,既指教师在研究过程中用叙事的方法所做的某些简短的记录,也指教师在研究中采用叙事方法呈现的研究成果。这种研究方式给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途径。
一、 教育叙事研究的内涵与特征
教育叙事源于叙事学。叙事学从讲述者的故事开始,以对故事进行解释为主要任务,重在对叙事材料及意义的研究。后来教育工作者把叙事学运用于日常的教育工作,使其逐渐成为一种教育研究方法。到了20世纪80年代,一些学者把教育叙事研究解释为对教育生活中富有价值的教育事件和具有意义的教育现象的描述与揭示。康纳和克莱丁宁认为:教育叙事研究是对人们体验世界的方式的研究。我国学者丁钢教授认为:从质化研究出发,强调与人类经验的联系,并以叙事来描述人们的经验、行为及作为群体和个体的生活方式,即寻找一种合适的呈现和揭示生活经验,穿透经验的话语方式。刘良华教授认为:以故事或讲故事的方式表达作者对教育的解释或理解,它不直接给教育下定义。从这些有关教育叙事研究的诸多观点中可以看出,教育叙事以采用讲故事的方式为其特有形式,但其最终目的和落脚点都是通过教育的生活故事揭示教育的本质或者意义。教育叙事研究正是在分析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教育生活故事方面成为教师一种有意义的视角,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非常重要的途径。
教育叙事研究具有以下特征:
1.教育叙事研究是一种质的研究方法。“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教育叙事研究具有质的研究方法的基本特征,如具有自然情境性、研究者的自身工具性、自下而上的归纳性、对事实的解释性和建构性等。
2.教育叙事研究是行动者直接融入并成为主体的研究。在叙事研究中,研究者本人是研究的工具。他(她)自身长期在教育教学的实际生活体验中,在与对象的直接互动与实际交往中,发生了各种生活故事和教育教学事件,通过对这些事件观察、分析、反思,而获得一些见解或解释性的意见,这就是行动者自身作为主体并直接介入其中的行动研究。
3. 教育叙事研究是一种反思性研究,叙事研究的根本特征在于反思。教师在叙事中反思,在反思中深化对问题或事件的认识,在反思中提升原有的经验,在反思中修正行动计划,在反思中探寻事件或行为背后所隐含的意义、理念和思想。离开了反思,叙事研究就会变成为叙事而叙事,就会失去它的目的和意义。
4.教育叙事研究感兴趣的不是所谓的“客观现实”的“真实”本身,而是被研究者所看到、所体验到的“真实”。教育叙事必须基于真实的教育教学实践,可以对真实的教育教学实践作某种技术性的调整或修补,但不能虚构。教师是叙事的主体,故事是“我”讲述的,“我”既是故事的建构者,也是故事的主角。故事中反映着“我”的教育哲学和“我”在故事中积累的经验。故事中渗透着“我”的情感历程,“我”作为一个真实的、丰富的人存在于教育故事中,而不是在无关痛痒地、置身事外地编撰着教育事件。
二、教育叙事研究对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价值
教师的专业包括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学科专业主要包括学科知识与技能;教育专业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关系到教育质量,而且关系到教师的专业化程度,进而影响到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进行的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从课堂的组织者转变为引导者,从知识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创造者,“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等。这些角色的转换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以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为核心,不断总结和发展自己的教育教学技能。而叙事研究就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价值选择。
1. 提高教师对日常教育生活的观察能力
杜威曾说:“教育是一种生活的方式,是一种行动的方式。”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一种生活的过程。教师通过叙事研究,增强自己对教育教学实践的观察力和敏感性,从日常教育生活中体悟教育教学的本真。正如范梅南所说:“我的写作,作为一种实践,使我们对生活中的事件富有洞察力。我现在能够看到原先无法看到的东西。”
2. 提高教师的教育反思能力
教师的反思能力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师通过反思,以撰写教育故事的方式,把每日课堂教学中遇到的有关学科内容的问题、疑难等进行总结、反省,不断深入问题的实质,重新建构学科知识体系,创作出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可以说,教师撰写教育故事是对教育故事的再理解和再探索的过程。在展现故事的过程中,发现前所未有的教育意义则致关重要。对同一故事的每一个写作过程都意味着教师此时对教育的新解。教师虽然谈的是旧事,但获得的却是新的启示。写故事并不是‘向后看,‘开启尘封旧事。写作意味着从旧事中折射出对未来教育的理想与策划。”
3. 把教师的“缄默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
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实践性知识和缄默知识即内隐性知识。在叙事研究中,教师以叙事的方式对教育生活、教学事件、实践经验等进行细致的描述与深刻的分析,从中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找到实践性知识和内隐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将内隐的实践性知识理论化、系统化,外化成显性知识,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4. 提高教师“校本研究”的水平
校本研究是以本校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教师和学校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研究模式。它主张教育研究话语权下移,肯定教师从事研究的主体价值和能动性,强调教师所在教育场景对于教师从事研究和教师专业发展的独特价值。而教育叙事研究以校为本,以学校情景中的人和事、教育日常生活中所激发的问题和困惑为研究对象,深入活生生的教育教学现场,是一种实践指向的校本研究。广大中小学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日志、教学总结、学生成长记录袋等形式对学校教育教学中所发生的事情进行研究,从而发展更具学校和地方特色的课程,教师的研究能力也得到提高。
三、中小学教师有效开展教育叙事研究的途径
1. 叙事研究的力源——问题
教育叙事研究要求教师在研究前要有问题作为引子。教育叙事研究所叙之事虽然是教师的日常教育生活之事,是些“琐碎”的事,但要从这些事中找出教育理论,获得新的教育理解,教师必须要有问题意识。不管是在课内还是课外,当发现学生与教师在教育思想上有冲突,在专业知识的处理上有差异时,教师应在课后好好思考这些问题,以寻求解决的方案,获得新的解决途径,并不断在解决问题中获得新的灵感和撞击出思想的火花。
2. 要辅以Blog为教育叙事研究的平台
如今写网络日记(也称Blog)很红火,主要是基于它的特点:简单、易用、共享,适合个人知识的积累和管理。把Blog作为教育叙事研究平台,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正如黎加厚教授所说:“教育叙事研究与教育Blog相结合,恰是一种天赋的完美结合。一个是教师的所思所想,一个是全球化的数字化交流环境,二者融为一体为每个普通教师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教师把教育叙事研究传到互联网上申请的Blog空间,建立自己的教育教学网站,把自己在教学中的反思、经验、感触,与同事、专家、学者共享,并进行交流探讨。在交流中,教师的教育教学热情不断得到激发,教育研究能力也得到发展。
3. 教师要有“记下来”的意识
很多的教育感悟、教育问题的出现可能是瞬间的事,教师如果不及时记下,可能会稍纵即逝,这样的损失将永远无法弥补。教师如果养成将问题记下来的习惯,加强对教育教学事件的反思,其实也是在发展教师的专业研究能力。长此以往,教师不仅会得到专业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教师的心灵将受到“净化”。
4. 教师要掌握教育叙事写作的技巧
教育叙事过程中,教师自身同时充当叙说者和记述者,在写作时应注意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在写作内容上,叙事的切口要小,应着眼于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教师的教育管理行为,着眼于一事一得,于平常中见深刻,于细微处见精神,通过叙述一些细小的事,促进教师的反思与体悟。二是在写作手法上,教育叙事应以“叙述”为主。应区别于教育案例和教育随笔,既不同于教育案例的先陈述案例,再进行理性分析,也不同于一般的讲故事,而是边叙述故事情节,边融入教师自身对细节的感悟及反思,同时将教师的个人教育理念、个人教育思想渗透在其中。
(责编王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