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展永
经过多年调查与实践,我发现学生感觉习作难的原因是:无啥写(没素材);不会写(不会表达);不会改(不会修改)。这些原因,使学生对作文产生畏惧感,教师觉得作文难教。如何解决学生感觉习作难的这些问题呢?笔者谈一些看法。
一、 教会学生积累素材
作文时,学生不知道写什么,主要是找不到作文素材。因此,让学生作文,首先应解决习作素材问题。
(一) 培养学生发现素材的习惯
生活丰富多彩,习作素材就在学生身边。学生找不到习作素材,原因是不善于发现素材。因此,教师应培养学生发现生活素材的习惯,引领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二) 教给学生发现素材的技巧
1. 教会学生观察。在学生观察时进行相应指导,首先教给学生观察方法。让学生懂得观察就是运用多种感觉器官把握事物特点,有多少种感觉器官就有多少种观察方式。其次让学生掌握观察顺序,使他们学会有序地观察事物。然后让学生把握观察重点。让学生仔细观察事物重点部分,对次要部分不必过多花费时间观察,养成分析事物的习惯。
2. 记观察日记。让学生把所观察的人、事、景、物有选择地记录下来,不拘内容和形式。记下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记下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记下景物形状、颜色、大小、变化等;记下物体的外形、结构、功能等;记下观察的时间、地点、自已的感受。
(三) 在阅读中积累习作素材
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把优美的词语和句子摘抄在笔记本上,日积月累,分门别类,掌握用法,学以致用。学生们有了词句库,作文就会得心应手。
二、 教给学生有关的写作技巧。
学生有了写作素材,教师就要教给他们有关的写作技巧。
(一) 让学生懂得怎样写具体
我利用班队活动时间组织了一次洗红领巾比赛,就此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有一个学生写:“洗红领巾比赛可真有意思,大家都被吸引住了。最后,杨扬同学得了第一名。”另一个学生写:“……选手们蹲在洗衣盆前,先把红领巾浸透,再提起来轻轻展开,擦上肥皂。然后两手对着搓,搓了一会儿又浸一下接着搓,雪白的肥皂沫逐渐变成灰色泡沫,顺着手指往下流。把整条红领巾都搓遍了,用清水冲洗两遍,捞起来拧干水,用力甩了几下,晾到绳子上。”教师让学生比较这两篇作文,学生们认为第二篇作文对洗红领巾的过程写得详细,人物动作写得比较具体,使人读了觉得像亲眼目睹一样。教师告诉学生这就叫写具体。
(二) 教给学生写具体的方法
1. 抓住特征。要想写具体,就必须抓住人物的特征,抓住事物的特征。抓住人物“活泼”或“顽皮”的性格特点去写。如有个学生写妹妹的调皮:我把橡皮泥用完了,就叫妹妹帮我拿上来,“小妹,帮我把楼下的橡皮泥拿上来!”妹妹回答:“啊,什么呀?”“帮我把楼下的橡皮泥拿上来!”“啊,你说什么呀?我还没听清楚。”“帮我——把橡皮泥——拿上来——”“啊?什么呀?你再说一遍——”我知道妹妹不愿帮我拿,就只好自己去拿。这样抓住特征具体地写,使妹妹形象逼真。
2. 举例子说明。比如写“他的刀很锋利”,具体锋利到什么程度呢?可以举些例子说明:他拿刀去砍杯粗的树,树立刻应声倒下;他拿刀斩筷子粗的铁丝,铁丝顿时一分为二;然而刀刃完好无损。文中没有直接运用“锋利”这个词,通过举例具体地写出这刀的锋利。
3. 发挥想象力。运用想象把静物写得活灵活现。如描写“小猫储蓄罐”:那双耳朵仿佛在倾听老鼠的动静,小嘴微微张着,好像对我说“要勤俭节约”。当我把零用钱“喂”进它嘴里的时候,它眯着眼睛朝我笑。这样就把“小猫储蓄罐”写得生动具体,活灵活现。
4. 用修辞手法。如《翠鸟》一文描写翠鸟:头上的羽毛像橄榄的头巾,绣满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作者运用三个比喻,具体写出了翠鸟外形鲜艳美丽的特点,赋予翠鸟人性的美。
三、 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
鲁迅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学生学会自己修改作文,才能够把文章写得更好。
1. 教师示范修改。每次学生作文,我从中选出一两篇有普遍性问题的作文,通过课件展示出来,结合单元作文训练的要求,边讲解边修改,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步骤、方法以及符号,使学生学会自己修改习作。
2. 师生共同修改。我把典型文章印发给学生,指导他们根据本次习作的要求,运用有关符号进行修改。可以师生共同修改,教师重点修改某一部分,由学生修改其余部分。这样逐步地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3. 当面指导学生修改。对作文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当面指导他们修改作文,提出修改意见,教给修改方法,让他们自己修改作文。
4. 小组集体修改。学习小组内,一人读作文,众人讨论应该修改什么、怎样修改,拿出修改方案。这样有助于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总之,采取多种措施,促使学生有素材可写,懂得怎样写,学会自己修改作文,那么学生就不会觉得习作难了。
(责编李新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