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萦
一、 生活即教育
(一) 活动实践课把生活与教育紧密相联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看来,生活教育内容博大无比,且是动态的。我校开设“综合实践”课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上这门课程的时候,老师可以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有疑问的生活小事作为教学内容。教学时,还可以邀请家长、专家等共同参与学习。教学时间不一定在课内,可以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教学地点也不一定在教室,可让学生亲密接触社会,在生活中学习和成长,并应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尽可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更丰富的源于生活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自主探究,从而获取新知识,养成独立思考、仔细观察、认真分析、严谨推理的学习习惯。
(二) 课外活动把生活变成课堂,让教育深入生活
课外活动是学生的第二课堂,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可以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人和事中学到知识,感悟做人做事的道理。由于家庭环境优越,家长过分宠爱,现在的学生从小就养尊处优。他们很少知道体谅父母,更不知如何去爱和感恩。而这方面的教育,如果仅仅靠教师在课堂上说教是达不到教育效果的,没有切身体会,没有实际行动,教育只是空谈。因此我校开展了一系列的感恩教育,如我校红领巾广播站每周三下午播出的“校长与我相约”栏目,校长都会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和全校学生分享一个有关爱的故事。听完故事后,每个班的学生互相交流感受和体会。日积月累,生活中这些感人的小故事所倡导的“真善美”的种子,在不知不觉中种进了学生纯洁的心灵。我校还开展了“我为爸爸、妈妈做一件事”的活动。学生每周都要认认真真地为爸爸、妈妈做一件事,并把这件事通过写日记的方式记录下来。
二、 社会即学校
当今,形形色色的事物充斥着整个社会,而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又较差,因此唯有教会学生学法、懂法和守法,让他们把学到的知识传递给身边的人,在和谐健康的环境中成长,才能保证他们在社会这个大染缸中不会变色。在此思想指导下,我校要求学生学以致用,在社区和家庭中进行普法宣传。
我校有一支活跃在校园和明秀、北湖社区的“小小女子交警队”。经过南宁市交警一大队干警的培训,她们举手投足间均有小交警的风范。她们用优美的舞蹈演绎着交通安全的重要性,用标准规范的手势让大家了解交通规则和交通知识。我校还与税务部门联系,让学生学习“税法”,并争当小小税法宣传员。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情况和认知特点,通过图文并茂的讲解,让学生学习和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然后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让他们将自己的理解以漫画的方式展现出来,并通过开展“税法宣传小能手”评比活动,促使学生在社会、家庭、亲朋好友间起到宣传员和监督员的作用。
三、 教学做合一
(一) 民俗风情节搭建教学做的舞台
我校举办的一年一度的民俗风情节,既培养了师生的创新精神,又传承了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更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教学做合一的大舞台。
每学期春季学期一开始,各班班主任就利用班(队)会时间组织学生商量讨论本次活动的主题,活动方案定下来以后,各班的正副班主任要充分调动家长、学生的积极性,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这边学生从家里带来了做五色糯米饭的枫叶,那边师生合力搭起了古色古香的茅草屋……每一个学生都有任务:一朵朵五颜六色的纸花,学生做得惟妙惟肖;而唱壮家山歌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练得有板有眼;榕树下,鼓号队的同学练得热火朝天;运动场上,板鞋队、花炮队和跳竹竿队的同学们都在埋头苦练,希望在本次的民族体育竞技中拔头筹;负责舞台解说的同学们早就准备好了解说词,一下课就有模有样地练起来……
传统文化就这样走进了我们的校园,点点滴滴渗进了师生的心灵,沉积成师生灵魂深处的一部分。在教学做中,学生们知道了端午节不仅仅是吃粽子,而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知道了绣球不只是家里的一件摆设品,还传递着壮族人民之间真挚的情感,等等。
(二) 网络互动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1. 校内小互动。各班老师根据教育教学的需要,利用网络优势,经常布置学生在网络上收集相关的诗词、故事或音像资料等,再在课堂上或课前口语交际的时间进行交流,或利用班会课针对某一主题进行讨论。老师们还通过QQ或邮件与班里的学生联系,建立班级的QQ群,在网络中引领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交流学习体会,使学生既做到健康上网,又能通过网络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 校外大平台。借助我校是“中国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远程协作学习项目”伙伴学校的契机,通过网络平台,开展课题研究活动。让学生在网络平台上,与项目学校——隆安县古潭乡中心小学和南宁市西乡塘区金陵镇中心小学的学生一起学习、理解、感悟、践行,互勉共进,结伴成长。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我们尝到了把教与学跟生活实践相结合的甜头,生活教育将成为我校今后教育教学工作登上一个新台阶的有效途径。
(责编郝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