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青少年从“国学”中汲取营养等7则

2009-05-31 03:01
广西教育·A版 2009年6期
关键词:乐教撰文博客

让青少年

从“国学”中汲取营养

言恭达在2009年3月12日的《光明日报》上撰文称,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目前全国各城市公共文化教育体系的青少年宫、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建立覆盖全国的“国学传习所”,可与全国各大学和有关机构的国学(传统学术及文化)研究机构及学者合作,编辑能够全面反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系列教材,创新推动常规化、经常化的中华文化传承体制和机制,以弥补近代以来中华传统文化传承教育机制的缺失之患,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中国的建设过程中得到传承和发展。

儒家“乐教”思想及其启示

祖国华在2009年3月2日的《光明日报》上撰文称,儒家的乐教思想对现代德育仍然有一定的启示意义。首先,乐教启示德育要注重教育对象内心世界的培养。其次,乐教启示德育要注重教育对象和谐精神的培养。再次,乐教启示德育要注重对教育对象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

小学数学要注重长远与长效

孙晓天在2009年2月13日的《中国教育报》上撰文称,从整体上把握小学数学,“放眼长远、注重长效”最重要。其中放眼长远是核心。远是就目标而言的。小学数学的长远目标能否落实,关键是要为长效提供支撑。探索、发现一些定义、定理、公式和算法的过程中形成的积淀,并运用这些定义、定理、公式和算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和体会多了,积累也就多了,同时形成一些相对稳定的与数学有关的见解,或者说是思路,并能在学生一生的学习、生活和职业生涯中派上用场,成为个人发展的重要支撑点。

找到教材与学生的平衡点

魏华在2009年2月27日的《中国教育报》上撰文称,教师在教学中要找到教材与学生之间的平衡点,处理好学生、教学、教材之间的关系。一是让学生求甚解,会质疑,能验证。二是重视数学思想渗透、方法培养。三是适当调整教材知识的呈现方式。

课堂教学的“核心辩证”

李炳亭在2009年3月25日的《中国教师报》上撰文称,课堂改革是中国素质教育改革的“核心”。理解了这个“核心辩证法”,才有可能认识到课改的“大治”与这个策略的“治大”。根治课堂问题,说穿了也就是解决一个“教与学”的问题,我们追求“高效课堂”,目的就是让教师体会到作为教师的幸福,让学生体会到作为学生的快乐;高效课堂,意味着对传统课堂的颠覆,也意味着翻越了泥泞走向高速发展的快车道,高效课堂孕育着一个全新的教育时代的来临。

践行新课程:

备课莫忘备自己

陆珺在2008年第12期《教育探索》上撰文认为,在备课的过程中还隐含着一项容易被人忽视的工作,那就是教师的“备自己”。备自己是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不断研究自己、充实自己、提升自己、反思自己的过程,它具体表现在备心态、备思想、备知识、备反思四个方面。将“备自己”视为备课工作的一个重要的部分,有助于摒弃将备课视为短期行为的陈旧观点,使备课成为一个长期积累,不断发展的过程。

校长也可采用博客评课

李志欣在5月13日的《中国教师报》上撰文认为,校长可采取课堂学习走访和利用博客评课相结合的听评课形式进行教学管理。校长在课堂学习走访时边走边看,把注意力集中在学生在学什么,做什么上,按开始、结束和中间阶段(新授内容段、示范演示段和巩固练习段)搜集案例,并及时写出反思性随笔,再把它放在自己的博客上,请任课教师和其他教师在博客上进行点评。评课博文放在网上也便于全国各地的网友参与讨论,互相学习,且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拓展了教研的空间和时间。同时,这些评论也会让校长不断地反思,从而加强自己的教学指导能力和课程引领意识。(责编郝勋)

猜你喜欢
乐教撰文博客
《朱载堉<六代小舞谱>学术复原与“乐教”》(插图)
浅谈孔子的乐教思想对当今音乐教育的意义
寂寥·腾格里
无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孔子乐教思想研究述评
绍兴古镇寻荼社
博客天下
又到教师节
韶乐· 乐教与美育——《韶乐》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博客相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