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

2009-05-31 02:31傅望华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09年38期
关键词:私立学校战友跑步

傅望华

导语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是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有道是坚持就是胜利。110米跨栏飞人刘翔的速度是0.01秒、0.01秒加快的;撑杆跳高王子布勃卡的横竿是1厘米、1厘米升高的……任何伟大的成就都源于一点一滴的进步,甚至有赖于一生一世的积累,指望一朝成才、马到成功,只是黄粱美梦。

每天进步一点点,长期坚持,就能成功。贵在每天,难在每天。只要你坚持做到了每天都有所进步,哪怕只是一点点,那么成功也一定会眷顾你。前提是四个字:坚持到底!

下面请大家读一读本版两篇讲述真人真事的文章以及文后的“读与悟”和“读与写”,你一定能从中得到教益和启迪,对提高你的读写水准大有裨益。

选文1“坚持到底”,造就出优秀的人才

每天进步一点点

殷亚平

他是一个让很多老师都头痛的孩子。从小学到初中,他的成绩在班里都是倒数。初中毕业后,他连一所高中也没考上。家人于是很无奈地把他送到了当地一所私立学校。

交到私立学校的那一大把钞票都是从亲戚、邻居那里借来的。临走时,家人找到校长,希望校长能够帮孩子一把。

校长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这个孩子酷爱长跑。于是,第二天早上,校长就出现在那条跑道上。他见到了这个孩子,还叫出了他的名字。孩子很是惊讶,从小到大,除了接受别人冷漠的目光,他还从来没有被哪个人——尤其是这个看起来像老师模样的人关注过。他的心里升起了一种很微妙的感动。

一个又一个星期过去了。再次跑步的时候,校长都装作很不经意地说:“孩子,我想给你提个小建议,如果一个月后你做到了,我就满足你一个愿望!从今天开始,你能不能坚持坐在教室里?当然,只要不影响别人上课,你在教室里干什么都成。”

孩子很爽快地答应了。接下来的一个星期里,孩子真的都坐在教室里。不过,他基本上也没怎么听课。

第二个星期,校长说:“从今天开始,你是不是可以开始写点东西了?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孩子想:就找些自己喜欢的东西抄抄吧!

第三个星期,校长说:“从今天开始,你可以找自己喜欢的学科听一听,顺便记一下笔记,好吗?”孩子又照做了。

到第四个星期的时候,校长说:“从今天开始,你试着去听听你不喜欢的课吧,其实有些东西也很有意思的。”

不知不觉中,孩子在一天天地变化着。唯一不变的,是他们每天早上的长跑。

终于到了满足孩子愿望的时候了。孩子此时已经知道,每天陪自己跑步的是校长。而且,他们一起跑步的情景让班里的同学很是羡慕。孩子就说想和校长照张相。校长说:“这好办!不过我希望与你的第二张合影是你考上大学的时候!”

三年过去了,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这个孩子竟然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某重点大学的体育系!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它发生在河南郑州一所私立学校。

其实,一个孩子,不管他基础如何,只要每天进步一点点,就会有一种超乎我们想象的结果。如果你是这孩子的家长或老师,你有耐心让孩子这样做吗?这位校长做到了,相信你也能够,只要你愿意。

(选自《青年文摘》)

读与悟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没教好的老师。”有位教育家如是说。这位校长教育有方,育人得法,他用三年的时间将一个令很多老师都头痛、成绩在班里是倒数的孩子,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重点大学的体育系!其成功的关键就是“坚持到底”!

读与写

本文写作上的精彩之处是:

实话实说——全文实事求是,说的都是掏心掏肺的真心话,没有大话、空话、假话,不作秀,不矫情,不虚假,不做作。这样充满真情实感的文章,让人感到真实亲切!

一事一议——本文先写一个发生在河南郑州一所私立学校里的真实故事,校长了解到孩子酷爱长跑,然后就和孩子一道跑步,一个星期提一点要求……文章最后以“其实,一个孩子,不管他基础如何,只要每天进步一点点,就会有一种超乎我们想象的结果。如果你是这孩子的家长或老师,你有耐心让孩子这样做吗?这位校长做到了,相信你也能够,只要你愿意”作结,可谓是点睛之笔,用饱含哲理的语言凸显了文章的主旨。以事实教育了我们,以真情感动了我们。这就是本文的力量!

选文2“坚持到底”,迈过了生命的坎

只要坚持,世上没有过不去的坎

毕淑敏

年轻的时候,会有一些看起来像过不去的坎,但有时候只需要多坚持一点儿,前面就是一片开阔地了。而我年轻时也差点儿“死”在那个坎上。

1969年,我16岁,从北京到西藏阿里当兵,当时也是第一批到阿里的女兵。去过阿里的人都知道,这个地方平均海拔是四千多米,那种严寒、空旷、荒凉、缺氧,超出一般人所想象的范围,我不知道自己能否在这个地方生存下去。

好不容易“生存”了两年,但在一次特别的训练中,让我差点儿就“长眠”在那里。1971年,那次部队进行一次高原拉练,全程68公里,那是一个无人区,途中还要爬一些海拔五六千米的雪山。68公里在平原地区或许算不了什么,但在那种高原缺氧的地方,可是要命的,每走一步都要比在平地上多付出几倍的体力,而且背上的东西不少,左边背的是红十字包,因为我是卫生兵,而那时的医疗器械普遍都很重,一个注射器都有0.5公斤。右边背的是一把手枪,背上还有干粮、睡袋、冰块等。

队伍凌晨三点出发,经过一个上午的急行军,不知走了多少公里,反正离目的地还远着呢,我渐渐地感到体力吃不消了,不得不经常跨出队列休息一下,但一休息,就会与队伍拉下一大段距离,然后又得花十几分钟急追,这样几个来回的折腾,我已到了虚脱的边缘,最后沦落到最后面的救助队里了。救助队的同志看到我走得这么辛苦,就帮我把背上的一些东西卸到马背上,但作为军人,有两种东西是不能卸的,一是红十字包,二是武器。

还得继续前行,而且是翻山越岭,我拖着如灌满了铅的双腿竭力前进,此时心理已接近崩溃了,想着今天这路肯定走不完,得死在这里了。这个念头一直充斥着我的头脑,使我急切寻找“解脱”之道,想制造一个不慎失足坠崖的“事故”,这样我就会获得“烈士”称号,也对得起生我养我的父母了。但是,在那种环境下,“解脱”的机会也不是经常有的,得在高山之巅或是断崖边才行。终于,让我逮到了一个机会,我的身体左后侧就是一个深达几十米的深渊,下面是坚硬的冰块,我正要展开“自杀式”行动时,发觉这并不是最好的方法,可能会影响到我身后的战友,因为他跟得太近了,我一有闪失肯定会牵连到他,说不定会连拽着他一起“坠崖”。机会稍纵即逝,就在犹豫间,这座高峰就翻过去了,过了这座大山,面前豁然开朗起来,那种要死掉的心思随即消逝得无影无踪。

又到了凌晨三点,终于走完了这68公里。宿营的时间到了,躺在帐篷里,透过缝隙看着繁星闪闪,觉得是如此的明亮。这时候,我想起康德曾说过:“这世界上只有两种东西能引起人心深深的震动。一个是我们头上灿烂的星空,另一个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人生其实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子,以为会有自己永远过不去的那道坎,无论多苦多累,只要你能坚持,再多坚持一会儿,就一定能翻过去的。

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我们来到这个世上,都拥有一种蓬勃向上的力量。为什么而活着也许是一生的命题,但是在自己长期目标明确、绽放自己的优点和发挥自己的能量和潜力的基础上,再加一点点坚持,相信幸福生活离我们并不远。

(选自《青年心理》)

读与悟

本文作者讲述自己16岁从北京到西藏阿里当女兵时,在一次特别的训练中想自杀,急切寻找“解脱”之道,但最终挺过来了,迈过了这个“坎”。亲身经历的感人故事,给人们以激励,给人以教益,给人以启迪。

读与写

真善美,是这篇文章写作上的“亮点”。

“真”——记事“真”,写真实的人和事;抒情“真”,在翻山越岭最难熬时,她想到“今天这路肯定走不完,得死在这里了。这个念头一直充斥着我的头脑,使我急切寻找‘解脱之道,想制造一个不慎失足坠崖的‘事故,这样我就会获得‘烈士称号,也对得起生我养我的父母了……”不掩饰、不矫情,而是掏心掏肺,将自己在最艰难时的真实想法大胆地说出来。

“善”——就是在她将展开“自杀式”行动时,还想到身后的战友,因为战友跟得太近了,她一有闪失肯定会连带身后的战友一起“坠崖”。就要去死了,却还想着战友,一颗“善良”的心跃然纸上,令人震撼!

“美”——情感美,语言美。文中字里行间洋溢着健康向上的情感,让人感受到雨后天晴的美好感情,“只要坚持,世上没有过不去的坎”。本文语言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如行云流水,仿佛一位亲密好友在与你促膝谈心,每一句话都如同从心坎中流淌而出,亲切而亲近。

猜你喜欢
私立学校战友跑步
做到七点跑步不伤膝
跑步穿什么
战友是什么
英国的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
永远是战友
永远是战友
带表跑步
当英国精英私立学校不再只属于精英
英国的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
无言的战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