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见
语文教学往往是教师苦教、学生勤学,但收效甚微。怎样把师生从这一苦海中拯救出来,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点滴体会。但愿我的所谈能给同行们带来益处,给孩子们带来学习的快乐。
一、吃透教材、巧设教学、妙导激趣
语文教师要吃透教材,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巧设教学过程,给予学生奇妙的引导,让学生对这些奇妙的方法充满好奇,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并且大胆让学生去探索、发现知识,享受学习的乐趣,只有这样方能让学生乐学。
1.寓教于做。在辨析、分辨一些抽象的动作词语时,通过做动作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辨别:俯视、仰望、瞭望三个词语时,我让学生推开窗户看楼下操场,再仰起头来看教室的天花板,最后将目光向远方的楼房看去,让学生在演示过程中分辨三个看的动词有什么不同,从而理解词语的意思。又如《大海的歌》文章开头写作者在驾驶室“瞭望”大海,看到祖国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景象,心里感到十分自豪便走向船头“极目瞭望”可爱的祖国正在蓬勃发展的事业。这两个词语意思十分相近,为了辨别两个词语在动作上的精细和文章精神,我因地制宜,让学生在教室模拟两个动词的过程中分辨两个词的微细之处,从而理解文章用词的微妙、准确。
2.寓教于演。小学有许多课文,我们教师完全可以把它编成课本剧让学生去演一演。例如:《将相和》这篇课文有三个小故事,我把它设计成课本剧,让全班学生一边讨论,一边演示故事情节。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争先恐后地要求参加表演。这样既能在深入浅出的知识中弄明道理,了解人物的特点,理解课文的内容,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学生边想边演,乐中求学,而且乐此不疲,所学的知识也印象深刻,难以忘记。正如有位外国名人说过:“听别人说的,我容易忘记,自己做过的我终生难忘。”
3.寓教于乐。北宋教育家程颐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乐学必见意趣,否则索然寡味,便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教育的目的便不可能达到。在课堂教学中,“教”是目的,“乐”是途径和手段。是为完成教学内容服务的。寓教于乐就是教育者通过控制教学中的认知因素。引发学生怀着快乐情绪来进行学习。在快乐中学习语文,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语文兴趣,而且能扩大学生的认知范围,更能让学生在显浅中掌握语文知识。
二、整合教材,从小课堂走向大课堂
应该说语文教材大部分是来源于生活,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对这些教材加以整合,使知识变得更好学、更有趣,从而让学生学起来更轻松、更快乐。教室是小课堂、生活才是大课堂,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教室这个小课堂走向生活这个大课堂。《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学科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刘仲林在《跨学科教育论》中,认为“整合和开发教学的核心是把知识作为一个整体,从跨学科的角度实施的教学。”“整合和开发是新的科学观念和思维方式,它重视各学科知识、理论、方法间的互渗、互补、互促,以取代相互排斥、相互孤立、相互封闭的思维方式。”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传统教学过分强调语文和数学智能,忽视学生的运动、音乐、视觉、人际关系、自我认识等多种智能的培养,使得学生其他方面的智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压抑,其智能优势难以充分展现。这不仅使这些学生较少获得学习上的成功体验,而且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所以要注重构建一个开放的教育系统,使人的才能得以充分、尽兴地发展。
譬如:根据文化主题统摄,相关内容归类的组元方式。教材确立了八大文化主题:热爱祖国山河,放眼世界风光;人物形象、人格精神,生命的真实与完美;科普知识、科技发展、科学幻想,热爱与崇尚科学;亲情、互助、友谊,爱的博大与永恒;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关爱共有的家园;民族与世界文化展现,人类文明的结晶;社会历史回放,了解昨天是为了更美好的今天和明天;和平与发展,世纪的主题与时代的要求。八大文化主题统摄八个方面的相关内容。这种组元方式,把人与人的发展置于对自然、社会的认识过程之中,凸显了人文精神的铸造与以人为本思想的张扬。在用语言文字表述同一文化主题和相关事物的规律中,体会语言文字的功用。把若干篇描摹同类事物、表现同一主题的文章组成一个单元,但体裁不同,风格各异,表达方式灵活多样,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语言方式中学习语文、认识事物,与作品或隐或现的生命沟通、交流、碰撞,实现生命对生命的感召、引发生命的递进与升华,把学语文与学做人统一起来。各类文化主题的内容随年段的升高而逐步深化,语言由浅入深、篇幅由短到长,把儿童知、情、意、行发展的阶段性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提高的阶段性统一了起来。有经验的教师深深懂得,同样一个知识模块,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要从不同的角度切入,用不同的方法传授。他们讲授的知识符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符合学生的兴趣点。学生对老师充满了期待,十分珍惜与老师配合默契的良好感觉,学习对他们来说变成了实实在在的享受。这样学生学起来才有信心、才有兴趣,不用老师额外地督促和要求,就会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解放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