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伟
10年来,最流行的口号是:“世界是平的。”
1999年,冷战已经结束,苏联已经垮台,东欧已经变色,两德已经统一,第一次海湾战争已经落幕,而全球化的大戏渐入高潮,美国人、《纽约时报》记者托马斯·弗里德曼写出了第一版《世界是平的》——若干年后,这本书的新版出现在了许多中国知识分子、媒体人和官员的案头。人们已经忘记了比《世界是平的》早出版三年的《中国可以说不》。
2008年,平坦的、全球化的世界有两个截然相反的表征。北京举办了有史以来最豪华的奥运会,而世界在奥运会后卷入了同一场金融危机。中国先是遭到了西方的政治抵制,后来又在经济上被寄予厚望。
10年了,人们突然意识到,世界并不是平的——远远不是。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关于谁导致了危机,关于如何刺激经济,争论甚嚣尘上,贸易保护主义随之抬头。全球化没有改变民族国家的格局。关于温室气体排放,关于能源安全,关于粮食市场,国家间争端还有激化的可能。
生活在一个忽而平滑、忽而坎坷的世界上,人的感情也动荡不宁。2008年的“西藏事件”和“火炬事件”中,许多年轻中国人表现出来的国家意识让西方一震——也让国内一震。对《中国可以说不》的作者来说,写作一本新的、以民族主义为诉求的书籍的时机已经到来。
美国已经腐朽,这本新书呼吁中国大力扩张军备,准备领导世界。民族主义者对年轻人寄予厚望——当然,素来如此。
中国人的确“不高兴”。“火炬事件”引发的全球化挫败情绪还没有消失,毒奶粉、环境污染、贫富不均、矿难和腐败行为引发的愤懑又时时涌来。如果“不高興”是社会变革的动力——希望如此——对很多人来说,谁领导世界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每个人应该在他的祖国活得健康、富足、安全而有尊严。
在一个“内忧外患”的“大时代”,有些“不高兴”也在情理之中。如何在外交和内政上分配变革资源,确实是重大的考验,是不得不做的“政治和感情选择”。要做出明智的抉择,请先走出悲情和冒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