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志仲
姓名是一个人的生命印记,是一个人的文化符号。人们在取名时,往往选用一些或儒雅或威猛或吉祥的字眼,深情地寄寓对人生的追求与希望。据说,日本国皇室给皇子皇孙取名时,往往从中国的《诗经》中选择字词,以显示皇家的儒雅高贵。
一个人的出身无法选择,但一个人的名字是可以认真选择的。而名字一旦确定,它就与主人的命运“绑定”在一起了。说来也怪,在中国历史上有人因名得祸,也有人因名得福,在我国满清王朝的历史上,就曾出现两例因名而高中状元的美事。
乾隆五十四年,乾隆帝已经79岁了。虽然贵为天子,毕竟自然规律不可抗拒。乾隆时时感到精力不济,身体疲倦。但他也像民间的老人一样,爱感情用事,遇事好图个吉利。当年五月中旬殿试毕,阅卷大臣照例将拟好了名次的头十本卷子呈送乾隆帝御批钦定。他脑子里一边翻腾着“我老了,快不行了”的念头,一边审阅试卷。他觉得名次拟得还可以,就拆开密封,一个个地查看姓名。当看到第十名为胡长龄时,“长龄”二字正是他梦寐以求的,而“胡”姓则可理解为汉人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而乾隆正好又是北方的女真人,乾隆便笑着说:“胡人就长龄啊!”顺手就将胡长龄的卷子抽到了最前面。在场的阅卷大臣们理解皇上的心情,也都不说二话。于是,胡长龄这个江南通州才子,便因名得福,一跃而成为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己酉科状元。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是中国封建时代最后一次科举考试,阅卷大臣照例也是将拟好了名次的头十本卷子呈送慈禧太后御批钦定。本来拟定为第一名、应该成为状元的是广东花县(现为广州市花都区)人朱汝珍,慈禧太后得知朱汝珍与长毛(对太平天国的蔑称)头子洪秀全是同乡时,心中便有几分的不高兴,又见他的名字中有一“珍”字,与她一向最厌恶的“珍妃”竟然同名,于是,便不假思索地将朱汝珍夺取状元的名分一笔勾销了,让他屈居榜眼。当慈禧太后依序看到最后一名考生的名字为刘春霖时,眼前不禁一亮,朱笔一挥,将刘春霖点了状元。当时,大清帝国连年不雨,有些地方颗粒无收。慈禧太后想借新科状元的名字图个吉利,让全国上下喜降甘霖,霖雨苍生,雨润万物。当时,是否达到了慈禧太后的预期目的,我们不得而知。但河北南皮人刘春霖成为我国封建时代的最后一名状元,却是历史的事实。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龙岗龙城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