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明
在诗情画意的大兴安岭,有许多蜚声中外的旅游景点。而在这魅力四射的莽莽林海中,坐落在漠河县图强林业局境内的乌苏里,则是我魂萦梦绕的地方。“三进乌苏里”的圆梦之行,永远镌刻在我的记忆里。
乌苏里,是我国领土最北角,隔宽阔的黑龙江与俄罗斯的斯维尔别耶沃相望。乌苏里,有大水之意,还有一种解释是顺流而下。这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鱼肥草美。据《图强林业局志》记载:清光绪32年,清政府命姚福升沿黑龙江恢复和增设卡伦。他率众经过认真勘察,建议在“距讷钦哈达卡74里,又距下游86里,平原可垦地,拟设卡伦一道曰‘乌苏里卡伦”。乌苏里由此正式定名并沿用至今。1908年8月5日,清廷批准在漠河建直隶厅。从此,乌苏里的农业、商业、旅店业逐渐发展起来。中俄两国航船经常在乌苏里靠岸,进行双边商贸活动。1929年(民国18年),由于战乱等因素,我国沿江卡伦逐步撤销,商民渐渐外迁,这里变成了渺无人烟的荒山。
我第一次踏上乌苏里的土地,是20世纪90年代初的金秋。1991年9月,当时在图强林业局党委宣传部工作的我,陪同《大兴安岭日报》记者采访,走进了距局址103公里,东西长10余华里、南北宽约25公里的乌苏里。湛蓝的天空漂浮着朵朵白云,新开垦的黑油油的土地上生长着长白菜、甘蓝、马铃薯、萝卜和少量试种的小麦。从附近的黑龙江边吹来带有腥味的秋风,抚摸着波涛起伏的草浪。偶尔有几声狗吠、马的嘶鸣、羊羔富有特色的低吟……一派田园牧歌的景象。
在一栋木刻楞房舍里,我和乌苏里农场场长徐文攀谈起来。他高挑的个头,白皙瘦削的脸庞,说起话来十分侃快。1989年9月24日,徐文率领27人开始了筹建乌苏里农场的创业历程。在徐文和其他土地承包者的辛勤努力下,高寒禁区的图强林业局,终于结束了长达近20年的秋菜外进的历史。
我第二次走进乌苏里,已是14年之后的2005年9月。这一年,图强林业局成立了文学创作协会。在局党政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年近7旬的文学创作协会会长王宪英带领我们文学爱好者进行文学采风活动。大家怀着兴奋的心情,乘坐伊维克越野车,一路风尘。我们一行参观了二十八站林场樟子松原始森林公园,游览了驰名兴安的额丘度假山庄、水上餐厅,享受了东道主提供的以新鲜鱼和山野菜为品牌的午宴,顶着秋雨,参观了农业园区。当大家乘车向此次参观的最后景点乌苏里驶去时,车窗外雨停了,东方的天际呈现出了七色彩虹。
又是几年过去了,我再次踏上乌苏里的土地。这里正在发生着崭新的变化。当旅游车靠近乌苏里景区时,诚誉木业公司的员工正在紧张有序地筹建林中木制别墅,运输车辆、起重吊车穿梭繁忙。
迎着有些凉意的江风,在修建一新的“中国最北点”、“恭喜您找到北了”的巨石旁,以黑龙江为背景,文友们纷纷合影留念。此次之行,就连原图强局总工程师吕广明,也在文友的搀扶陪伴下行走在大森林和各景点之间。
我第三次走进乌苏里,是2007年9月中旬的一天,恰逢图强局工会干部业务培训班结束之际。如今的乌苏里早已是中外游人的梦幻天堂。黑龙江江畔红白相间的航标,满载优质木材的江轮拉响汽笛,犁波踏浪向远方驶去,美丽的江鸥在天际与江面间忽上忽下地飞翔。修缮一新的木制别墅区,别墅的设计师匠心独运,将周边婀娜多姿的垂柳巧妙融入建筑群中,对生态文明的渴望和动植物的保护,可见一斑。欣赏着名人名画和本土摄影家的作品,其艺术感染力、家园独特风光的魅力,一定会给天下游人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据筹建乌苏里景点的本土书法家野夫先生讲,乌苏里和附近红旗岭的百姓勤劳聪明,热情好客,美丽的心灵折射出道德的光泽。山民们采集蓝莓、雅格达、蕨菜、稠李子、灵芝、黄芪、草参等山产品和兴安北药材时,都耐心地等到野果、药材成熟之机才动手采撷。采摘时又十分注重护根保秧,促进植物的健康繁育,以利于“青山常在、永续利用”。有一次,野夫先生应邀到乌苏里一位新结识的朋友家做客,主人将从黑龙江打捞上来的哲罗鱼、细鳞鱼、江白鱼、鲤鱼、小柳根等近10种新鲜鱼,经过炖、炸、烹调后端上餐桌,还有自己腌制的蕨菜、蘑菇咸菜,刚摘下来的黄瓜、小白菜、葱和干豆腐等蘸酱菜让人大饱口福。这里的开江鱼特别新鲜开胃。淳朴的民风,北极久远的民间故事传说,深深地吸引了他。有一年渔业丰收,居住在乌苏里的这位朋友三个人一网就打捞700余斤各类鱼。
野夫先生说,每当看到林荫哨所,宽阔的大界江,春季漫山遍野怒放的映山红,对岸俄罗斯在江边打渔漫步的人们和那一望无垠的林海雪原,作为边陲老百姓,他感到这里就是人间天堂,乌苏里就是浪漫的“桃花岛”。
是啊,神奇的古驿站,梦幻般美丽的家园。每一个来到乌苏里的人,都有一种流连忘返的心情。
每一次来到乌苏里都有不一样的感悟。联想起著名歌唱家郭颂演唱的东北民歌《乌苏里船歌》,给我的感觉不仅是赫哲人的赞歌,更是唱给大兴安岭人、图强人的家乡赞歌。面对日新月异的乌苏里,随口唱出改写的歌词:“黑龙江哟长又长,乌苏里卡伦换新装,兴安人撒下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舱……
责任编辑周 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