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 邀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小学数学p39~41“统计:简单的数据分析(例2)”。
案例A:
1引入。
“你想了解老师吗?”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通过找统计图中的信息来了解老师。在投影上出示一张画有条形统计图的较大的纸(投影上显示不下),创设一个矛盾情景,从而引出把纸下面一部分折叠起来,既能显示完全,又不会影响数据的观察。为正式教学起始格与其他格不同的统计图做铺垫。
2探究。
以教材中的身高这一素材为探究内容,让学生在空白的条形统计图中画一画。教师准备一张很长的以一当一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在画和比较的过程中体会以1当10、当20的条形统计图虽然能画下,但是互相之间差距不大,无法清楚、直观地看出学生的高矮。而以一当一等,虽然能看出高矮来,但又太长了。在比较中,让学生思考,得出可以把以一当一的条形统计图下面一部分也折起来。接着引导学生理解画图时,可以在起始格上用折线来表示这个“折”的过程。
3巩固。
在补充完整教材上身高和体重统计图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起始格,体会与一般条形统计图的不同。
4分析。
出示10岁儿童身高体重正常值,与5位同学的身高和体重值比较,让学生简单分析数据。
5练习。
书本配套练习,让学生在观察这些统计图的过程中,再一次体会起始格和统计的作用,能对图中数据的分析估计发展趋势。
案例B:
1情景导入。(略)
2认识新知。
a(出示身高统计表)观察这些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b你能把它变成统计图吗?
引导学生说出以一当一、以一当五、以一当+、以一当二十等情况,然后教师利用电脑直接演示,让学生认识到以一当一、以一当五在这张空白统计图中画不下。即使能画下也太长了,不方便,而且以一当十、以一当二十又看不出高矮来。这样,让学生认识到旧的方法已经不能解决问题了,进而引导学生认识新的条形统计图与起始格。
c重点引导学生去观察、分析这些统计图,在与10岁儿童身高、体重正常值的比较中,体会这些数据的意义。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去分析事物的意识。
3巩固练习。
虽然是练习巩固题,但教师没有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简单地做一做,始终围绕着读图和分析展开教学。在读懂图、分析数据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起始格表示的单位量是不同的,同时关注学生对于数据所代表的发展趋势的预测。
反思:
两个教学案例体现两种不同的教学思路。案例A是以探究起始格与其他格不同的条形统计图的问题为主,分析数据为辅。案例B是以数据分析为主,探究很少,甚至不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电脑演示采理解。这就涉及对于教材整体思路的把握。这里,其实就是一个目标定位的问题,即对起始格与其他格不同的条形统计图教学要求是定位在理解上,还是定位在了解上。
原来我们学习以一当一、当二、当五时,很多都是通过探究来学习的。特别是以一当多时,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发现格子不够了,从而让学生探究出可以用一格代表5、10等来表示。按照这种惯性思维来说,似乎用探究的方法更好些。同时,教材安排的起始格与其他格不同的条形统计图,结构和前面类似,也很有探究的价值。
同时,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案例A:探究花时太长。难度过高。三年级学生动手能力弱,在空白统计图中画以1当10、当20的条形统计图,占用了大量的时间,而且学生始终受到原有数据的影响,从自己所画的图中,很难发现条形统计图上各个数据间格子高低相差不大。进而不能很好地体会这种统计图的缺陷。由于花时长、难度高,对于后面教学环节,数据的分析基本上只能一语带过。案例B,因为在探究起始格与其他格不同的条形统计图时,合理利用多媒体,花时很少,省下大量的时间来指导学生读懂条形统计图、分析数据,学生比较清楚地了解到这种统计图的好处。
综上所述,案例A中的教师虽然花了大量的时间,几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也很巧妙,然而因为教材把握上的失误和目标定位上的偏差,造成了根源性的错误。而案例B中教师的教学设计,才更符合教材的编写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