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 军
关键词:博物馆学教育;藏品管理学;课程改革;文博人才培养
摘要:正规的高校博物馆学专业教育是我国文博事业专业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藏品管理学课程在博物馆学专业教育中具有不客忽视的重要性;适应21世纪文博人才的需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吉林大学博物馆学专业藏品管理学课程在教学改革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
一
任何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文博事业的发展也不例外。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文博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全国现有博物馆已经超过2000余座,文博从业人员已达数万人。我国文物博物馆事业人才的培养问题,始终是一项必要而又迫切的任务,国家文物局教育处早在1991年6月就曾发出了《关于加强博物馆培训工作的意见》,提出了人才培养的几项措施。一直以来,我国文博人才的培养多是提倡岗位培训、自学成才,国家文物局先后建立起七个培训中心,并曾多次举办各种专业学科的培训班,使全国各地各级博物馆在职人员的业务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要想使文博工作者的业务水平得到大幅度、高质量的提高,单靠业余培训班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发展文博教育事业,加强正规的专业教育,是文博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博物馆学专业教育就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1980年,经教育部批准,在南开大学历史系下设立了博物馆学专业,我国的博物馆学专业教育重新走进高等学府,1985年吉林大学设立博物馆学专业,此后,1988年北京大学、西北大学等也相继成立了博物馆学专业,从此,我国文博人才的培养走上了正规的专业教育之路。正规的学校教育,为我国各级各类博物馆及相关文博单位培养了大量的新成员,输送了新鲜血液。
在博物馆学专业教育中,藏品管理学课程始终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藏品管理本身在博物馆工作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首先,在我国,藏品受国家宪法和法律的保护,同时藏品管理又是履行宪法和法律的职责。关于这一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中都有相关的法律规定。其次,藏品管理是博物馆的基础工作。一方面,藏品是博物馆业务活动的基础;另一方面,藏品管理是博物馆其他各项业务工作的基础,在博物馆业务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此也进一步决定了博物馆藏品管理学课程在高校博物馆学专业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二
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徐葆耕教授在谈到21世纪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时曾经说到,21世纪的人才应是文理兼备、兴趣广泛、思维活跃的人。也有学者进一步指出,21世纪人才要求的趋向是:1、有基本技能和应用技能的能力;2、有获得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3、有规划和组织的能力;4、有责任感和诚信;5、有交际和合作的能力;6、有想象和创新的能力。
藏品是博物馆业务活动的物质基础,藏品管理是博物馆一项经常性的重要业务工作,其任务主要包括对藏品的保藏、保养、保护和整理、研究。而国家对藏品进行管理的目的主要有两个:其一是保护藏品的安全,防止丢失及损坏;其二是研究其内涵,为社会上的广为利用提供方便条件,以便充分发挥藏品的作用。所要进行的藏品管理工作主要包括:接收、鉴选、登记、分类、入库、保管(养)、提用、核对、注销、统计,及鉴定、编目、建档与保护,其中从接收到统计的前10项是一个比较连贯的工作序列(即程序),而鉴定等后4项则是藏品管理中需要经常、反复不断地进行的具有研究性的工作。不难看出,藏品管理工作是一项非常繁琐又十分复杂的工作。
同时,由于博物馆藏品范围广泛,种类繁多,性质复杂,藏品研究所涉及的学科范围相当广博,既涉及到人文社会科学(历史学、考古学、民俗学、人类学、美术史等等),又涉及到有关的自然科学(地质学、地理学、建筑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等等),这就决定了藏品管理人员的学识和才能要相当广博,并要达到一定的水准。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藏品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可以概括为:既要做到“博学精专”,又要有“综合工作能力”。“博学”是指广博的学识和才能,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其一属于基础文化知识,也就是作为一个普通文博工作者所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和较高的文化水平;其二属专业文化知识,指从事博物馆工作的基础性专业文化知识,包括博物馆学的基础知识、藏品管理学的基础知识、相关专业的基本知识,如历史学、考古学、美术史、民族民俗学、古代汉语、历史地理学,以及物理、化学、古生物学等。“精专”是指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就是要精通与本职工作有关的专业知识,即对自己所从事的某一专业有较深的造诣,如通史、断代史、专门史、地方史、考古学、古器物学、生物学、地质学以及文物鉴定、文物修复、复制和标本制作等,并要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综合工作能力”即全面、细致、合理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亦即综合地处理一切业务问题的能力。只有具备了“综合工作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博学精专”的聪明才智。藏品管理学课程担负着为我国文博单位培养具有“博学精专”的业务素质、同时还应具有“综合工作能力”的专业人才的重要使命。用现在流行的语言来讲,藏品管理学课程所要培养的学生,应该是同时具有“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也就是要加强“素质”和“创新”的教育。
三
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和基础,抓好本科教育是提高整个教育质量的重点和关键。教学改革既是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藏品管理学是在现代博物馆藏品管理实践过程中产生出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结合,自然科学渗透到社会科学中的综合性学科,是博物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的理论、规律和方法的学科。藏品管理学课程是为高校博物馆学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重要专业主干课,是进一步学习乃至研究博物馆学所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识体系。学生通过科学、系统地学习藏品管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藏品管理工作的内容,掌握藏品管理各项程序,揭示各类文物藏品发展演变轨迹及规律,有助于把握我国文物藏品的属性特征,构建对各类文物藏品保存、保护、整理和研究等问题的明晰认识;而且对于理解人类社会共同创造的物质文明的类别与形态,理解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学生走向工作岗位,适应我国各级博物馆藏品管理的具体工作也都具有重要意义。
吉林大学博物馆学专业从1985年开始招收本科生,距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藏品管理学课程的讲授也已20余年。多年来,我们始终注重藏品管理学课程教学的改革,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在教育部和吉林大学教
务处的倡导下,为了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在教学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首先是教学内容的改革。由于种种原因,以往的教学内容主要偏重于藏品管理工作经验的讲授,理论性和系统性都有所不足。1996年,吉林大学率先出版了《藏品管理学》教材,使得藏品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水平有了大幅的提升。教学内容开始重视藏品管理学学科的相关理论问题,同时也形成了一定的系统性知识,有助于本科生正确理解藏品管理在博物馆业务活动中的重要性,全面认识藏品管理学课程在博物馆学专业教育中的重要性。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社会对文物、文化遗产的高度关注,以及全民收藏热潮的兴起,我们在藏品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中,适时地加强了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文物的鉴定与定级问题的讲授,及文物价值的评估、拍卖等相关内容。同时,还注重精选和更新教学内容,随时把体现当代科学发展特征、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知识与成果反映到教学内容中来,使得藏品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更加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潮流与需求。
其次是教学形式方面的改革。教学形式是教学内容的表现方式,教学形式的改革对于加强教学内容具有重要作用。我们逐步改变了以往那种老师讲、学生记的单一形式,而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采取了多种形式的教学。一方面适当增加了课堂讨论,一般事先布置讨论课题,给学生留出思考和查阅资料的时间,这样,课堂讨论气氛热烈,学生们积极踊跃地发表意见,充分调动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了在讨论中加强理解的目的。另一方面,加强了实践教学的权重比例,增加了动手操作的实践程序。例如,在涉及到藏品总账的登记、编目卡片的编制、藏品保护(主要侧重保护仪器设备的操作)、藏品管理数字化的电脑录入等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内容时,让学生亲自动手,实地操作,既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同时,这种教学形式的改革为学生创造了接触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的实际程序与措施的机会,使课堂教学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也有助于学生们走向工作岗位后快速进入工作状态,有效地缩短了学校的专业教育与社会用人单位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
再次是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教学方法是解决教学问题并达到教学目的的门路、措施、程序等,而教学手段是为进行教学工作并达到教学目的所采取的方式、方法。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以便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我们改变了以往那种一支粉笔、一本书的传统教学方法,采用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制作了教学课件,并尽可能地使用教具和教学标本。例如:在讲到博物馆文物藏品的鉴定和定级问题时,我们一方面使用多媒体课件,利用Pow-erpoint大量播放文物藏品的彩色图片,以增强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在课堂上摆出实物,给学生进行实例分析与讲解,不仅增强了直观的感性认识,而且更加深了课堂教学的实践印象与吸引力,取得了非常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同时,也使学生们对我国博物馆文物藏品的鉴定和定级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有利于他们毕业后加入到文博队伍之时,能够胜任博物馆的文物鉴定研究工作。
博物馆藏品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是有成效的尝试,也为我国文博人才的培养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今后,我们会把经验发扬光大,继续坚持教学改革,为我国文博事业培养高水平的合格人才而不断努力。
责任编辑:成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