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西陵神道碑亭的建制及其影响

2009-05-29 01:48
文物春秋 2009年2期

李 寅

关键词:清东陵;孝庄皇后;昭西陵;神道碑亭

摘要:在清初孝庄文皇后的昭西陵中轴线上建有神道碑亭一座,开创了清代后陵建筑碑亭的特例。其原因是考虑到孝庄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住,以有别于其他后妃;又因远离昭陵,故另建碑楼以示区别。晚清的慈安、慈禧之定东陵也修建了神道碑亭,但其只是一种穷奢极侈和妄自尊大的标志。

昭西陵是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孝庄文皇后的陵寝。孝庄文皇后名布木布泰,蒙古科尔沁贝勒寨桑之女,博尔济吉特氏。她出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13岁时嫁给了皇太极,生有一子二女,一子即福临,也就是后来的顺治皇帝。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弃汗称帝,肇建五宫,布木布泰被封为永福宫庄妃,顺治元年(1644年)福临嗣位,晋尊为皇太后,顺治十八年(1661年)玄烨登基,再尊为太皇太后。康熙二十六年(1681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子时,孝庄文皇后溘然长逝,享年75岁。孝庄病危时,曾一再叮嘱康熙帝:“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不可为我动,况我心恋皇父及汝,不忍远去,务于东陵近地,择吉安厝,则我心无憾矣。”康熙帝遵谕将祖母葬在顺治帝孝陵的前方,并命将她生前最喜欢的新建寝宫5间拆运至墓地,原样重建,是为暂安奉殿。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帝将暂安奉殿改建成昭西陵,并于同年十二月初十日将孝庄梓宫正式葬入地宫。

昭西陵的建制,在建筑的外在表现形式上有许多显著的特点:一是陵寝有内外两道围墙,是清陵中的特例;二是主要建筑隆恩殿为重檐庑殿顶,是建筑屋顶等级最高的一种;三是昭西陵的陵寝门建在隆恩殿之前,一改以往建在隆恩殿之后的传统做法,而建于隆恩殿之后的三座门又改建成卡子门,位于大殿两侧,成为后来乾隆帝裕陵妃园寝的建筑蓝本;四是昭西陵所在地势平坦,没有前朝和后靠之山,亦没有左右护持之砂山,同时没有沟河桥座之设,因而枉有山陵之称;五是在昭西陵东西朝房之南,神厨库以西,陵寝的中轴线上,建有神道碑亭一座,兀然矗立,给人以高山仰止之感。

在守陵人所著的《昌瑞山万年统志》中明确记载:“神道碑亭内碑一,恭镌尊谥徽号,以上碑额俱满蒙汉三体字样。”该碑亭现已无存,因上世纪40年代遭火焚,所有木构件付之一炬,现仅存墙体下肩。经实地考察并对照老照片可知,此碑亭为重檐歇山式,黄瓦红墙,上檐每面各显一间,下檐每面各显三间,四面檐墙各辟一券门,无券脸石,有腰线石、角柱石。檐墙上身城砖灰砌灌浆,外皮抹饰红泥,提刷红浆,内皮抹饰黄泥,提刷黄浆;下肩内外俱为砍细澄浆砖干摆。亭内地面方形金砖铺墁。台基为正方形须弥座,各门前均有一座五级垂带踏跺。青白石象眼,门洞内有直棂桶扇门一槽,每槽四扇,橘扇门上方为月牙窗。下檐为一层额枋,戗脊上为五跑兽,梁架结构、彩画、天花、斗拱等情况不详。从现存遗址看,每角上有柱3根,共12根柱。实际测得碑亭尺寸如下:檐墙面阔9.40米,门洞券面阔2.90米,墙体厚1.125米,台明每边长10.71米,台明高0.78米,建筑面积114.70平方米。

亭内有龙趺碑一通,阳面用满、蒙、汉三体文字镌刻“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翊天启圣文皇后之陵”字样,满文居中,蒙文在左(东),汉字在右(西)。碑阴无字。阳面元宝文,龙趺下为石质水盘,四角分别雕有鱼(东南)、鳖(西南)、虾(西北)、蟹(西南)。水盘表面雕刻海水、江崖图案。被火后碑身及龙趺酥裂、剥落,破损严重,但碑身尚在,碑身面阔1.89米。

关于神道碑亭,《辞海》释:“旧时立在墓道前,记载死者生前事迹的石碑,起于汉代,用于封建时代统治阶级的上层人物。”《辞源》释:“神道碑,立在墓道上的碑,上记死者生平。”由此可见,神道碑亭在陵寝建筑中至关重要,是彰显死者一生荣誉的标志。

昭西陵为什么建有神道碑亭?笔者根据现有史料,得出如下结论:

一、昭西陵开创了清代后陵建筑碑亭的特例。

碑亭内的赑屃相传为龙所生的九子之一,其力大能负重,是高贵石碑的理想座基,至尊无比的皇帝大碑楼、神道碑亭都以此为碑趺。清初第一座皇后陵为孝东陵,内葬有顺治的孝惠章皇后及其28位妃、格格、福晋。虽然孝东陵的建筑早于昭西陵,建筑用料也十分精美,但却没有建神道碑亭。而昭西陵以后的泰东陵(雍正帝孝圣宪皇后之陵)、昌西陵(嘉庆帝孝和睿皇后之陵)、慕东陵(道光帝孝静皇后及其他妃嫔的合葬墓)等,也均无此建制。不仅如此,在道光陵修建过程中,由于帝国主义的大肆掠夺,腐败的清政府丧师失地,道光帝羞于祖制,下了一道谕旨:“自本朝起不再兴建圣德神功碑,……在朕则何敢上拟鸿规,妄称显号,而亦称述之外,徒增后人之讥评,朕不敢也。”故此,自道光帝以后的诸帝陵也仅有神道碑亭而已。由此看来,神道碑亭与圣德神功碑楼一样,是只有皇帝才可建的尊贵建筑,昭西陵突破这一规制,有它的历史渊源。

二、孝庄文皇后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卓越的历史功勋是碑亭建制的坚实基础。

早在皇太极崇德元年(1636年)七月初七日,皇帝发布庄妃制诰册宝:“奉天承运,宽温仁圣皇帝制曰:自开辟以来,有应运之主,必有广胤之妃,然锡册命而定名分,诚圣帝明王之首重也。兹尔木布泰,系蒙古廊尔沁国之女,夙缘作合,淑质性成,朕登大宝,爰做古制,册尔为永福宫庄妃,尔其贞懿恭简,纯孝谦让,恪遵皇后之训,勿负朕命。”庄妃服侍皇太极19年,为清初帝业的建立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崇德七年(1642年)十月,明将洪承畴战败被清军所俘,“被俘至盛京,以死自誓,绝粒累日,精神渐委,皇太极令人百般劝降,终不听”。是孝庄文皇后毅然接受了劝降使命,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巧簧之舌,“妃多方劝慰,迭进美馔,承畴渐甘之,……由是益日夜进劝,并反复喻以利害,承畴遂降”。由此,庄妃颇受皇太极赏识。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52岁的皇太极猝然死去,清朝的皇位立即成为人们觊觎的目标。在激烈的争夺中,孝庄文皇后6岁的儿子福临“突然获得这一特大幸福之果”,而“福临之所以得位,……以多尔衮之实力在握,欲借此以为弄权之地步也”。孝庄文皇后就是利用小叔子的特殊地位,出于政治上的需要,处心积虑,共谋巩固儿子的帝基大业,不惜背上“太后下嫁”的恶名,终于在多尔衮专权的时代,保证了顺治帝位的巩固,对此,顺治帝百感交集。

顺治帝在位18年,24岁时因患天花而死。8岁的玄烨在祖母孝庄后的拥立下顺利登基,“玄烨心里很清楚,他所以能顺利地登上大清国皇帝的宝座,祖母起了一语定乾坤的作用”。而在以后的皇帝生涯中,玄烨无日不在祖母的教诲下成长壮大,尤其是在康熙八年(1669年)“擒拿权臣鳌拜”,掌握了清王朝的命运,也仍然是孝庄后的作用。

三、顺治、康熙、雍正三位皇帝对孝庄后的崇敬之情是昭西陵修建碑亭的客观原因,而雍正帝的迷信心理又使此举早日实现成为必然。

顺治帝是孝庄文皇后唯一的儿子,对于他,皇太后抱有很大希望,福临在位的18年中,她呕心沥血,尽心辅佐,当儿子为失去爱妃而悲痛欲绝,甚至想削发为僧时,皇太后都是深明大义,晓以利害,使性情脆弱的顺治帝得以在清初的历史中成为一代名君。在福临病逝之日降颁天下的遗诏中,有引躬自责之罪14条,第2条云:“教训抚养,惟圣母皇太后是依,隆恩罔极,高厚莫酬,惟朝夕趋承,冀尽孝养,今不幸子道不终,诚惘未遂,是朕之罪一也。”“惟侍奉皇太后顺志承颜,且冀万年之后,庶尽子职,少舒前憾,今永违膝下,反上厘圣母哀痛,是朕之罪一也。”由此可见母子情深、难以割舍的肺腑之言。

而康熙帝对祖母的感情甚至远远超过其父顺治帝,他在尊奉祖母的册文中,特别记下祖母“诲迪”之恩,甚至把自己军事上取得的胜利都归功于祖母:“臣祗遵懿训,绥靖寰区,叛逆削平,兵民休息。”祖母病重,康熙亲自在慈宁宫护理,昼夜不离左右。祖母宁憩之时,他“隔幔静候,席地危坐,一闻太后声息,即趋至榻前,凡有所需,手奉以进”。“三十五昼夜衣不解带,目不交睫,竭力尽心”。孝庄后病逝,康熙悲痛欲绝,遵谕将祖母葬于东陵,并将祖母生前最喜欢的新建寝宫5间拆运至墓地,原样重建成暂安奉殿,上了尊谥。在以后几十年的岁月里,康熙一直未解决祖母的陵寝问题,大概由于他太敬重祖母,无法又不忍按一般后妃的规制来约束建陵,故此耽搁下来。终于在雍正帝登基以后,孝庄陵寝得到解决。雍正是一位推崇祥瑞的帝王,他生性多疑,又很迷信,诸如“嘉谷生,瑞雪降,灵芝生,祥云现……”等都引发他的奇想,尤其是顺治孝陵生出蓍草,康熙景陵上空出现五彩祥云,更使他浮想联翩,甚至认为:“自孝庄文皇后安奉以来,我圣祖仁皇帝历数绵长,海字安,子孙蕃衍,想孝庄文皇后在天之灵极为稳妥。今朕身任付托之重,山陵典礼,宜斟酌尽善,永垂万世。”终于将暂安奉殿改建为陵,且在诸多方面超越了皇后陵规制,尤其是修建了神道碑亭。

四、为了昭示孝庄文皇后显赫的威名,有别于其他平凡后妃,加之远离昭陵,修建神道碑亭成为必要之举。

孝庄文皇后一生波澜壮阔,历经太宗、世祖、圣祖3帝。由于她卓越的才干和崇高的地位,一生累加尊号:“世祖践阼尊为皇太后,顺治八年二月,世祖亲政,恭上尊号曰‘昭圣慈寿皇太后,八月,世祖大婚礼成,加徽号‘恭简二字,十一年六月,再以世祖大婚礼成,加‘安懿二字,十三年十二月,世祖册封皇贵妃栋鄂氏,加‘章庆二字,至此为: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皇太后。”“十八年圣祖嗣位,尊为太皇太后,康熙元年十月加上‘敦惠二字,四年九月,圣祖大婚礼成,加上‘温庄二字,六年十一月,圣祖亲政,加上‘康和二字,十五年正月,因册立皇太子允礽,加上‘仁宣二字,二十年十二月,因滇黔荡平,加上‘弘靖二字,至此为‘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温庄康和仁宣弘靖太皇太后。”康熙二十六年,75岁的孝庄后死去,上尊谥为“孝庄仁宣诚宪恭懿翊天启圣文皇后”,到雍正元年八月,雍正帝又加尊谥“至德”二字。

由于孝庄后生前留有遗言,死后一定要葬在东陵,这就远离了其夫皇太极在沈阳的昭陵而单建陵寝,因其在昭陵以西,名为昭西陵。既然此陵与昭陵同为一个体系,相距又如此遥远,无法在建筑上加以标记,就只有另建碑楼以示区别了。“以昭西陵距昭陵甚远,与孝东陵密迩孝陵不同,应请特建碑亭”。何况孝庄文皇后一生功绩累累,名号尊谥显赫,为了不湮没这位清初名后,他的后世儿孙为其建碑勒文,也就成为很自然的事了。

五、晚清定东陵神道碑亭的建立,对比孝庄与慈禧的人生经历,可以佐证昭西陵神道碑亭建置的真正目的。

史学界历来将孝庄与慈禧这两位清朝女主进行对比,发现其惊人的相似之处。其一,两位均是母以子贵,在先皇驾崩、幼君新立的情况下,被尊为太后的。孝庄在顺治之初,由于福临年幼,当时的清廷内部派系纷争严重,君主之位岌岌可危,她巧妙地利用了小叔子多尔衮的军事力量,稳固了皇权。而慈禧太后在同治之初,由于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飞扬跋扈,两宫太后及小皇帝的命运危如累卵,慈禧急中生智,与小叔子恭亲王奕沂密定计策,除掉了肃顺等“三奸”,夺得了最高统治权。其二,险恶而坎坷的人生经历,使得两位太后从幕后操纵到走上政治舞台,成为女主干政的典型。孝庄历经太宗、世祖、圣祖3位皇帝,辅佐了两位幼主,经历过诛杀多尔衮党羽、铲除鳌拜等许多重大的政治斗争,为清初皇权的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慈禧则经历了咸丰、同治、光绪3朝,亲立了光绪、宣统两位新君,两度垂帘听政,一次训政,掌实权达48年之久,历经辛酉政变、戊戌变法、庚子之变等许多重大事件,在刀光血雨中爬上了晚清独裁者的宝座。由此,我们考之昭西陵与定东陵建有神道碑亭,而清代其它后陵均无此建筑,则可见端倪。另外,若从昭西陵建神道碑亭缘于其距昭陵甚远而特建此物,那么定东陵与定陵密迩,而定陵既已建有神道碑亭,则定东陵何故又做此冗物?在辛酉政变中勤王有功的胜保的一纸奏文道出了原委:“我文皇后当国初年,虽无垂帘明文,而有听政实用。”由此可见,当初营建昭西陵,一定考虑了孝庄后特殊的历史地位,才建置了神道碑亭。

雍正帝为孝庄后的昭西陵修建神道碑亭,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们纵观清代所有后陵,晚清的慈安、慈禧之定东陵居然也突破规制,修建神道碑亭,并在上面立碑勒文。但是,笔者认为,定东陵碑亭与昭西陵碑亭的修建有着不同的内在含义。

其一,昭西陵碑亭建于雍正初年,是孝庄的后世曾孙雍正帝为了彰显她的丰功伟绩而主动建立的。而定东陵碑亭则建于同治十二年,是慈禧、慈安垂帘听政时的产物,这是一种淫威,一种穷奢极侈和妄自尊大的标志,与前者相比,有着品位高低的区别。

其二,昭西陵修建时,正值清初康雍乾盛世,国库丰盈,米烂陈仓,在陵寝上增加一些规制,似无可非议。而定东陵修建时,正值太平天国起义,外国入侵,战乱频仍,国库空虚,两宫太后却在陵寝规制上刻意追求,大大突破成规,使墓主人背上劳民伤财、穷奢极欲的恶名。

总之,昭西陵修建碑亭的背景是复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制定昭西陵规制的时候,一定有大臣谈及碑亭的奏文,甚至还会因此而引起建与不建的争议。由于笔者未能查到这些原始的直接材料,只能就现有材料肤浅地加以考证,希望专家学者加以匡正。

责任编辑:许潞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