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永利
对于文科生来讲,之所以选择文科其实就是对数学的不自信,或者说是对数学的一种逃避和畏惧。
造成文科生对数学不自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因为对数学学习目的性不够明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造成以前的一些定理、公式、方法掌握不好,许多东西在大脑中似是而非,思维零乱,缺乏系统与条理。还有一些学生,特别是一些女生,因为学习方法不当,考试屡考屡败,总觉得自己的数学基础不好,接受新知识较慢,解决问题的方法没有别人好,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不是学数学的料,从而产生颓废、伤感、畏惧、焦虑等情绪,这样天长日久在他们心理上形成了“学习数学是痛苦”的条件反射,不自信自然产生。
没有自信就别想成功,古希腊哲学家塞涅卡说过:“不是因为这些事情难以做到,我们才失去信心,而是因为我们缺乏自信心才使这些事情难以做到。”因此对数学学习信心的确立是学习数学的前提。下面笔者就谈谈教学中的几点尝试,以供同行商榷:
一、通过让学生对自己进行合理定位,来建立对数学的信心
新课程下的高考,“成也数学,败也数学”,已是大多数人的共识。首先让学生明白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对数学没有信心,都不能放弃数学。其次,今天的这种局面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不自信也不是生来俱有的,只不过是过去的经历和生活环境所造成的。所以对自己的定位不要太高,只要能确保每天都能学会一点就好,数学的学习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妄想一步登天是不现实的。但是也不能停滞不前,只要努力坚持,就能够成功。天天练习,决不停笔,用行动来建立自信,消除对数学的畏惧。
二、通过适当调整课堂节奏和内容,来建立学生对数学的信心
抓住课堂,认真听课是提高数学成绩的关键,而文科班学生对数学的不自信直接导致了他们害怕上数学课,数学课堂学习的时效性很低。而要想建立他们的自信,只有让他们在课堂上打消顾虑:原来数学并不难学,从而找到信心。所以课堂教学必须放慢节奏,否则教师讲的内容再多,学生不能接受,反而认为数学更难学就得不偿失了。当然这样放慢节奏势必影响到整个教学进程,所以笔者根据文科生基础薄弱的特点,按照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对教学的内容也做了适当的调整,抓住基础知识点,淡化或避开难点,这样就不会影响到整个教学进程,而且又能使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建立自信。
三、通过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来建立学生对数学的信心
有不少文科生学生之所以对数学畏惧,其实是不知道如何学数学。“教是为了不教”,关键是要他们掌握学习方法,一旦入了门,也就建立了信心。例如在课堂上,有些文科生特别爱记笔记,就建议他们听课时可以适当地做些笔记,但前提是不影响听课的效果。有些同学光顾着抄笔记却忽略了教师解题的思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反而得不偿失。最好是教师补充的题目记一下,但不记过程,课后再补充。还有,练习也要温故知新,给自己选好参考书,课后先专门做上课教师已讲过、自己会做的题目。特别是那些基础特别差的学生,这样一方面可以慢慢建立信心,另一方面又可以把基础打牢固。参考书一定要买有详细解答过程的,做完题之后,要回头看看答案详解,不管是做对的还是做错的,想想做这一题有什么收获,这样,就不会做了很多题却没有什么效果。而且做题的时候要多做简单题,并且要定好时间,这样还可以提高解题速度。在做填空题时可以在旁边的空白处写一些解题过程,方便以后复习。题目最好做两遍以上,可以加深印象。
四、通过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来建立学生对数学的信心
平时的训练无非都是为了最后的考试,而有的学生正是因为屡考屡败而畏惧数学。因此,在平时教学中,笔者就注重习题与试题相结合,把学生在黑板上做练习当作是考试试题,当场批改,教授应试的技巧,其中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阅读题目。其实文科班的学生在这个方面应该占有优势,因为大家都有良好的语文阅读功底,只不过是现在把它运用到数学题目中来。很多数学题做错或不会做,都是由于阅读能力造成的。只要注重了阅读,再难的题目也能做出一些。
在考试前,笔者通常教育学生:对自己的水平要有清醒的认识,只要自己会做的题目做对了就是考试的最大成功。如果考试比较难,就要想到觉得难的不只是你,大家都一样,这样,心理就会放松些。遇到难题,只要不能做出应跳过去做其它题目,不要盯住不放;否则,会影响其它题目的解题时间,造成紧张的情绪。
当然要想建立文科生对数学的信心,还要注重教师与学生思想的沟通与交流,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适当减轻学生的压力,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相信只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选择合适的方法,文科生面对数学也同样会充满信心。[e]
(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浦中学 22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