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红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已深入人心,在许多科学教师的课堂上都出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科学探究活动。但是还有不少教师对《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所提出“科学探究活动”的理念和要求还不能真正地理解并付诸于教学实践。于是一方面教师怀着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当前的课程改革中,积极地在教学中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另一方面又出现了一些令教师们困惑不解的、有碍于科学探究活动健康开展的问题。那么我们科学教师应该如何积极地面对这些问题,寻找解决的方法,使科学探究活动真正开展起来呢?
一、精心设计是进入科学探究活动的前提
笔者认为,科学教师可以从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入手,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小学科学教师在设计科学探究活动时应关注以下几个要素:
1.正确处理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遇到的错误和困难
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技能方面的差异,导致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的操作、判断等会出现偏差,主要表现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会遇到难题,可能科学探究活动就会在某一环节出现卡带现象,或者在探究过程中出现了错误,从而导致学生的探究掉队、走偏。这就需要科学教师在设计科学探究活动时,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出发,事先预计学生可能会遇到的难题和可能出现的错误。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前给予相关的指导,利用示范讲解和举反例的方法,对学生的难题和错误进行分解和剖析,减少学生科学探究时出现错误和遇到难题的几率,提高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效率。
2. 准确把握科学探究活动的难易程度
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难易程度,不仅影响到科学探究活动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积极性。过于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轻易地获得科学知识和结论,缺乏科学思考,无法起到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的作用,科学探究活动就徒有虚名了。过于艰难的科学探究活动,学生会因为无从下手或力不从心,对科学探究活动没有了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从而致使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产生了消极的情绪,甚至对科学这门课程产生厌恶的心理。科学教师在设计科学探究活动中,应关注学生科学探究的难易程度,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来设计难易适中的科学探究活动。这样,学生就可以提高科学探究能力,促进科学素养的养成,同时也能拉近学生与科学之间的距离,使学生爱上科学探究,爱上科学这门课程。
二、精心选择科学探究的材料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关键
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时候教师为选取活动材料伤透了脑筋,有时为学生准备了很多材料,而在课堂上能正真派上用场的又很少,而眼花缭乱的材料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一方面学生面对一大堆无结构或结构松散的实验材料,往往陷入迷茫之中,不知道怎样根据学习内容去设计实验,合理探究。课堂中学生不会做,教师不敢说,科学课堂中没有了科学探究的氛围。另一方面,在一大堆无结构或结构松散的实验材料面前,学生会产生许多杂乱无章的问题,他们玩得非常起劲,却与探究毫不相干,课堂混乱一片,教学没有效果可言,因此最终往往要教师“拨乱反正”,被迫由自己提出科学问题来。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而探究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探究材料的选取,而有结构的材料能提示科学概念,能反映自然现象的某种关系,能使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探究,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教师精心设计、选择、提供的有结构材料是探究式教学得以开展的根本,是学生参与实践,自行探究的前提,也是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素养的关键。
三、精心指导学生的科学探究
1. 悉心指导探究过程
科学探究是要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真刀真枪地搞科学,体验科学,理解科学。科学探究活动的主体是学生,但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促进者,不能忽视其指导作用,要提高科学探究实效,教师更要加以悉心指导。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应着重从学生的思维、方法、态度上悉心加以指导,才能真正培养起学生的科学素养。
2. 指导学生选择探究问题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利用或创设一定情境,借助一定材料,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引发思考,会提出一系列科学探究问题,教师不可能也没必要一一探究,要选择有价值的科学问题进行探究。既然问题是学生提出的,要探究什么就得由学生自我选择,真正把探究主动权交给学生。也就是说,教师不光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要培养学生选择问题的能力。
3. 指导学生选择探究方法
探究一个事物或一种现象的方法很多,可以是定性的、定量的;可以是直接感知的、分析比较的等。要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就要指导学生采用合适的科学探究方法,才能提高探究实效。但科学探究方法不能是教师预定的,而是学生根据自我选择的问题需要而选用的,只有是学生自主选用的,才是他们主动积极地探究科学问题的动力。[e]
(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教培教研中心 56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