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 琦
记得在6月期末考试结束的那一天,辅导员忽然打电话给我,问我7月24日至8月1日这段时间是否有空,学院需要一些同学接待来杭交流的台湾学生。当时我已经安排了暑期补习,但又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可以进行两岸文化交流。考虑再三,我决定将补习天数缩短,报名参加这个活动。
我们这一代人,对台湾和台湾人民更多的印象无疑是那柔软的“台湾腔”,阿里山、日月潭的美丽风光,风靡内地的台湾偶像剧,还有那一道浅浅的海峡。当他们真的快要到来时,我不禁在想:真正的台湾学生是怎样的呢?他们眼中的大陆又该是何种景象呢?2009年7月24日下午,当台湾世新大学的师生一行抵达萧山国际机场后,谜底才逐渐揭开。
接机时心情有些紧张
这次活动主题为“探寻吴越文化,感受古都魅力”,由杭州市台湾事务办公室负责接待工作。在接机的路上,市台办的王处长向我们杭师大的同学发放了这几天的活动流程表,而我们的主要工作就是陪同台胞参与各个活动,与他们进行文化交流。第一次接待台胞,我们不免有些紧张,有些好奇。到达机场以后,发现航班延误。机场的冷气很强,上午刚下了一场倾盆大雨,不免让人感受到一丝凉意。终于在将近4点的时候见到他们。近40个人的团队浩浩荡荡,穿着各色服装的师生聚集在一起显得颇为壮观,却没有想象中的夸张。带队的李老师同我们亲切握手,当全体人马坐上大巴之后,我们在一起的旅程终于开始。车上,我们轮流做了自我介绍,他们总是热情地回应,直觉告诉我,接下来我们会相处得很愉快。
杭州的葱包烩很受欢迎
24日下午在车上拿到行程表的时候,我才知道10天都要和台湾学生在一起活动,包括晚上我们可能会被安排到任意一桌同他们一起吃饭。第一天晚上在黄龙喜乐酒店举行了欢迎宴会暨活动开幕式,我被安排到第三桌。虽然以前也常常会与陌生人交流,但是当我第一次一个人面对9位台胞时,心里还是不免有些紧张。刚开始,感觉大家都有些拘束,于是我就向他们介绍桌上的菜,说着说着,我们就找到了一些共同的话题,大家很快聊开了。当时餐桌上有一道点心是杭州的葱包烩,他们都说好吃,于是我和他们约定,第二天给他们带最地道的葱包烩,因为我家的小区早上就有卖。第二天,我的葱包烩成为最受欢迎的早餐,同桌吃饭的朋友们也因此一直记得这件事,在最后的留言中不少人提到了葱包烩。我只是做了一点点,但他们的铭记却让我很感动。
逛河坊街、
“饭友”们亲密无间
第一次陪他们逛河坊街的时候,我这个“老杭州”据己所知,向他们介绍着里面的建筑、文化和历史。我们一起去方回春堂喝凉茶,在特色店里买刻有姓氏的筷子。他们看到河坊街的85度(面包店)很激动,试吃产品以后欣喜地发现和台湾的味道一样;也对形形色色、古色古香的店铺兴趣盎然。他们之前不知道杭州有ZARA,有屈臣氏,可能也不知道杭州大厦有奢华的LV、GUCCI的专卖店,见到以后兴奋地说很有台湾的感觉。他们可以在银泰百货买一大堆优衣库(UNIQLO)的衣服,而在台湾他们的唯一途径就是网购。他们发现杭州卖的POCKY和乐事,口味品种比台湾多很多,而价格也便宜不少,于是他们疯狂“扫货”。记得第一天,市台办给每个人发放了200元旅游消费券,很多人用这个去一些餐馆吃饭,他们对“外婆家”的印象很好。
“饭友”就是指经常和我一起吃晚饭的台胞,也是我第一天晚上遇到的第一群朋友。第二天晚上在楼外楼吃饭的时候我没有与他们一起坐,结果一个叫“弯弯”的女孩子跑过来跟我说,大家本来想与我一起吃鱼眼睛的。我顿时觉得心里很暖,可能是我早上给他们买葱包烩的缘故吧。总之,从那天开始,我们10个人成了经常在一起吃饭的“饭友”。外出活动的时候,他们经常会主动和我一起拍照;吃饭的时候,他们总是邀请我和他们一起入座;离别的时候,最舍不得的也是他们那一群可爱的朋友。在沛沛的邀请下,最后一个晚上,我们几个大陆学生一起去他们的寝室玩牌。这是在台湾很流行的一种牌,大家玩到很晚才散。沛沛说,很感谢我们能一起玩,而我觉得,应该感谢她对大陆同胞的友善亲密。
离别之时泪难禁
此次杭州之行,台湾来了3位老师,其中一位还是老师的老师。带队的李老师是个幽默风趣的人,虽然中间由于公务回去了几天,不过他还是出现在最后的PARTY中,每次讲话的时候,他的言语总是充满着感染力。最有趣的老师莫过于“酒仙”雷家骥教授。雷教授是李老师和杨老师的老师,也是大学历史系的教授。他的学识渊博,出版过不少书,目前在大陆发行的有《武则天传》。同他一起聊天,受益匪浅。但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他酒不离身——走到哪里,他都会买上当地的啤酒,美美地喝着,然后就开始给我们讲一些有趣的事情,大家都很佩服雷老师的“酒功”和“文功”。
虽然相遇的那一刻注定了离别的那一天,虽然之前我告诉自己不要在离别的时候哭泣,但是临别之时眼泪仍不自觉地落下。当我们在车上收到台湾学生连夜为我们制作的小礼物时,尤其是送我礼物的ISSUE还特别送上“饭友们”为我写的卡片,顿时热流涌上心头。我们在10天中为他们做得并不多,但是他们却记住了其中的点点滴滴。在机场的时候,我再次与他们拥抱,看着最后一个同学的身影消失在眼前时,才发现,他们是真的离开了。
现在,我们互相发着电子邮件,在MSN上聊天,大家又聚到了一起。尽管他们早已离开杭州,可大家在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仍然历历在目。虽然隔着那道海峡,但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会跨过去再次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