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 舟
国庆60周年前夕,在秋雨淋漓中,纵贯杭城的中山路·南宋御街经过多年的精心设计和有机更新、改造修缮,终于掀开头盖,开街迎客了。国庆节看完阅兵大典,就兴冲冲去中山路·南宋御街“探新猎奇”了。
精心设计步步玑珠
杭州市为了打造南宋御街国际旅游综合体,组织中国美术学院专家团队,挖掘历史文化碎片,立足古街格局,精心策划创意,以中山路为中轴,以吴山为核心,以坊巷为基础,形成“甲”字形空间格局。在充分保护御街原有的文物古迹、名老商店的同时,通过有机整合、点缀展示等手法,把市井商业和公共艺术结合起来,打造了一条充满文化艺术气息的商业老街。
在公共艺术精品长廊,有“杭城九墙”“西湖之水”“第一个居委会”“印刷史话”“四世同堂”“南宋名人园”“百工百业”“十万人家”等8个展示,分别镶嵌在沿街的各个坊巷、建筑里。在中山中路112号民居,考古专家发现宋代香糕砖路面,南宋后期的石板路,元明清及民国时期的石板、粉沙土路面,层层叠压,千年御街遗迹保存得相当完整,考古专家就地保护,把这里设计成御街陈列馆,游客透过玻璃,就能看到御街到中山路的演变。在鼓楼,有个四方墙面里镶嵌着老式自行车、木楼梯、老电表、换气扇、木箱子、煤炉等老物件,这就是“杭城九墙”,让人回想起过去的岁月和生活情景,平添亲切与沧桑之感。在中山中路209号恒丰典当公司门前,“印刷史话”的石刻水池浸着刻有李清照《声声慢》和沈括《梦溪笔谈》汉字的石刻,以见证杭州木雕版印刷术发源地和南宋坊刻书市的兴旺历史。在中山中路与清泰街交叉口的“南宋名人园”群塑,把南宋时期陆游、李清照、辛弃疾等20位名人聚集一堂,供人瞻仰。而在中山中路北段上,分布着“百工百业”的各组人物雕像,展示清末民初中山路上商贾交易场景。商贸文化是中山路的本源,而文化艺术使之熠熠生辉。
坊墙流水古建生辉
在路面铺彻条石,在街巷交接处增筑题刻有巷名的白色坊墙,还有引水入街,都是这次中山路成功改造值得圈点之处。
在鼓楼到西湖大道段,从中河凤山闸取水,通过凤山路、中山南路,一直到鼓楼进水口,流经13个水景池,最后通过暗管,从西湖大道出水口排入中河,形成一个流动的水循环。因地势不同,每个水景池水流有急有缓,有温和的涟漪,也有湍急的奔流。流水夹岸,潺潺湲湲,把古老的街道给流活了,流出了灵动和生气。绿萍、睡莲,使水池增添几分绿意,而初露芳容的紫色水柳、淡黄水罂粟,更让人耳目一新,淡雅恬静中衬托出诗情画意。
保护历史建筑和名老字号也功不可没。我国东南沿海四大清真古寺之一的凤凰寺,相传初建于唐代,现存无梁殿是元代西域人阿老丁重建的。它的月台在1929年拓建中山路时被拆毁,这次又因此路的改造而恢复起来,月台与寺门组合在一起,是伊斯兰教清真寺里的重要建筑。月台与历史照片完全一样,飞檐斗角,白墙黑瓦,而穹顶内厅四角是叠涩砌筑的,堪称中国江南建筑和中东阿拉伯建筑的完美融合。
在街的南端,还有南宋的皇城、三省六部、太庙等遗址,而巍峨的鼓楼与基督教鼓楼堂近在咫尺。在其北段则有明朝始建的天主教堂、司徒雷登故居。至于清代方回春堂、叶种德堂、胡庆余堂,民国时期中西合璧的建筑如各大浙江银行旧址、万源绸缎局的大洋楼、五洲药店、咸章绸庄等老字号和西洋建筑,以及大量50年以上的特色民居建筑,形成古今中西汇聚一街的建筑风貌。无论白墙黑瓦还是罗马柱、穹顶,在大红灯笼和鲜艳国旗的掩映下,古朴中焕发出青春,沿着御街走来,一道道凝重的风景映入眼帘。一条条古街,一幢幢古建,见证了沧海桑田的兴衰变迁。
美食工艺琳琅满目
官巷口的奎元馆,是名闻遐迩的经营宁式虾爆鳝面的老字号,趁着中山路改造,在沿街新开了门面,里面装修一新,生意火得服务生无暇应接食客。而高银巷美食街、光复路特色小吃街、河坊街小吃街,则使中山路弥漫着诱人的香气。无论走到哪里,随时随地,都可以一饱口福。南宋流传下来的杭州小吃面点,如定胜糕、酥油饼、小笼包子、片儿川、臭豆腐、葱包烩儿……如此等等,一应俱全。餐馆里的杭帮菜、川味菜、清真食堂、湘菜馆,悉随尊便。西湖醋鱼、东坡肉、麻辣小龙虾、水煮鱼片、日本贡丸、烤鱿鱼等等,品种齐全,任你品尝。在中山北路段,20家沿街商铺进行创意改造,原来的鱼头店、大排档,摇身一变,成了欧式情调的咖啡馆、金银饰品店,与旁边的天主教堂欧式古典风格,和谐协调。
中山路本来就工艺美术店铺林立,改造之际又布局了很多文化创意项目。做工讲究、小巧精致的杭绣、西湖绸伞、金银饰艺、邵芝岩毛笔、王星记扇子、张小泉剪刀等“老字号”工艺美术品,在这里可以尽情品玩和购买;龙泉青瓷、宝剑等各色外地传统工艺和“非遗”项目,纷纷落户古街两旁。至于徽宗御画院、可人艺术坊以及各种艺术样式的展示橱窗、作坊、画室、工作室,相继进驻。茶馆、咖啡馆、酒吧更为热闹,在这里可以欣赏“小热昏”、茶艺、越剧等文化表演,让游客目不暇接。一些文化创意项目如日本动漫、台湾手工、国内著名的视频网站“爆米花”等,都移师中山路,把时尚潮流的元素引入到古街老巷之中。
老街新开繁盛依旧
根据《梦粱录》等记载,南宋行都临安府城有条亘贯南北的大街“御街”,南起皇宫北门和宁门,北至武林门,全长约13500尺,由35300多块石板铺成,下填细砂,宽阔平直,为供皇帝出行专用御道,又称“天街”“大街”。两侧坊巷密布,市井繁盛。
元初来杭的马可·波罗在游记中就说:杭州有一条亘贯南北的大街,宽为40步,两边每隔4里就有一个方圆2里的方形广场或市场,共有10座这样的大市。他所说的周长约2里许的十大方型市场或广场,实际上是指当时杭城的城区厢坊。据《咸淳临安志》记载,天街两侧有12厢97坊。御街坊巷里店铺林立,各种日用百货和各色食品,供应充足,交易活跃。那时就有米市、肉市、菜市、鲜鱼行、马市、药市、花市、书市等近20个专业行市,“诸行百市”,“邑屋繁华,货殖填委”,“钱塘富庶称第一”,真一个繁盛景象。
中山路遗存着杭州城市商贸文化的基因和千年古都的辉煌,保存着杭州这座城市各个时代的历史、文化和生活信息,保护中山路,就是保护杭州的“根”和“魂”。
随着这条有着厚重文化、精致空间、人性交通、品质生活的历史街区开街,一个集“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于一体的国际旅游综合体,已经初见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