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双建 陈莉霖
[摘要]网络评论是引导网络舆论的重要工具和武器,这是由网络的传播属性所决定的。网络评论主要传播的是观点,用观点去影响网民对某个热点事件的看法。网络舆论场公正、客观、理性的表达,需要网络评论来引导和沟通,从而使网络真正成为表达社情民意、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的重要平台。
[关键词]网络评论疏导情绪
在某个社会热点事件出现时,网络舆论往往是一边倒,极易形成网络暴力、舆论过界,甚至形成舆论灾难。前些时的蛆橘事件造成全国柑橘滞销、橘农利益受损就是“舆论灾难”的典型案例。
网络评论,难就难在在不对称的话语权、舆论一边倒的环境中去疏导公众情绪,呼吁理性表达。如果网络作品没有亲和力、感染力和吸引力。一味地说教,陷于陈词滥调的灌输境地,不仅起不到正面作用,很可能激起网民的逆反心理,给非理性的舆论推波助澜。从而导致舆论失控。再加上网络评论在网络上是一个开放的讨论主题,网民的回复也是网络评论的有机整体,也能左右网民的立场,更是加剧了网络舆论引导的难度。
网络评论要尊重网民,尊重网络传播规律,这样才能达到实际的引导效果。
选题:针对性强
一般来说,互联网上的热点事件,每天就那几条。网评选题要选择网络热点事件,才会引起网民的关注和网络编辑的重视。作为评论员,要掌握网民的倾向性和苗头性的言论,针对不理性、非公正性的观点进行述评。这就要求,评论员不仅是一个评论者,更应该是一个网络舆情分析研究方面的专家,要花大量的精力来翻看网民的留言、网民博客上的观点述说,要看新阐跟贴和论坛里网民的思想动态。只有这样,网络评论才有针对性,才有意义。作为一个舆情分析者,要把握关键环节,说出自己的观点,把网民的心结打开。评论时要以网民的苗头性和倾向性的言论切入,来分析、判断、梳理,从而让人信服。
例如,在奥运会开幕式结束之后,网民在论坛和博客上发表了不少观点,其中的负面留言摄具代表性的言论是:“总是印刷、指南针这些老掉牙的元素,让人审美疲劳”。部分网民认为,开幕式没有新意和创意,没有展示中国现代的蓬勃发展的现状和客观事实。总而言之是“老生常谈”,很失败。这些言论在一些社区占了大部分版面,网民附和者众。在此情况下,就要求评论员针对这些观点进行述评,开幕式好在哪,为什么要这样。从而解开这些结,而不是主题先行,盲目赞颂。
在评论中,笔者分析了当前世界对中国文化的误解,一些东亚国家对中国文化元素的争夺,得出开幕式“怎么会出现中国人大呼不过瘾,外国人看不懂”的疑问。然后再分析,对于中国文化,国外可没有咱们中国人理解得这么多和透彻。“中国画卷”是给全世界人民看的,不仅是给中国人看的。中国画卷“开始了带领外国人学习中国文化的初级之路”。行文理性,以理服人,娓娓道来,让网民带着疑惑看评论,看完后也有话想说。评论发在荆楚网东湖社区以后,网民点击急剧增加,而且对作者的观点表示赞同,声音就渐趋理性。此评论随即被人民网和中国网、新华报业网转载,一些网民自发地在各论坛散发。有的网站还将此评论和境外媒体的高度评价摆在一起,起到了很好的舆论引导作用。
总之,作为一位评论员,要站在全局的高度,站在历史的高度,要有世界眼光,用平实的语言,平静的心态,理性的态度,来针对网络的倾向性和苗头性的言论,才能写出让人心服口服的言论,而不是枉顾一切地迎合网民的非理性观点和情绪。这就要求,评论员要有宽阔的胸襟,包容的思想,即使自己的观点受到批判和攻击,也要对网民的情绪进行梳理,讲求网络道德。及时理性回复,从而影响更多人。
标题:一目了然
以《贵州瓮安的事,总让人有些担心》为例。这篇评论,之所以被数十家网络媒体转载并在显著位置推荐甚至配消息发布,百度中搜索有近一万个条目,就是因为标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一标题同时满足了以上几个要素。“贵州瓮安”是指发生在瓮安的群体性事件。在当时近半月中是网络热点关键词,“让人担心”是观点,同时也表达了网民的情感需求。
在这篇评论中,笔者没有单方面地指责事件各方的是非,而是站在政府和党的高度,对“谣言跑到了真相的前面”的担忧,对“地方领导干部风险防范能力和驾驭复杂局面能力”的担忧。对当地“强调事件中非法的部分”的担忧。这样,使网民能够抛开事件本身来看问题,拨开事件的迷雾。种种担忧,让网民能深切地感受到一种深深的责任感。从而使网民大量转发。如果说,没有这样一个符合网络传播的标题,即使内容再漂亮,也不会引起读者的关注。值得注意的是,再吸引人的标题,也要符合客观实际,不要“随意放大”,不要试图做到“语不惊人不罢休”,成为网民眼中的“标题党”。过火也会失去公信力,会产生负面效应。
内容:观点鲜明
在编辑一些网络评论中,笔者发现一些作者的文章陷入了八股式套路,大话套话空话多,自己的观点和论证被挤压成一小块淹没其中。这就是所谓的“永远正确”但是没有用处。
因而,在写作之前必须考虑几个问题:你想说什么?为什么要这么说?你怎么去说?把这些用大白话,用平实的语言表达出来即可。即使是引用一些领导的发言和观点,也要尽量短,要什么就引用什么,不要大段大段地复制。表述方式上,段落要短,句子也要短,用口语化的表达,更能让读者读起来轻松。
一篇成功的网络评论。内容的结构很重要。进入第二段,网民就希望看到你的观点,然后再来看你为何要这么说。千字左右的篇幅,七八段的样式,层层铺开,才能让人体会到你的认真和严谨,即便是读者不太赞同你的观点,但一样能从中学习你理性的分析能力和冷静的心态。读文章本身,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冷静的过程,理性的过程,或让网民恍然大悟,或和你试图辩论一番。不摆架子,站在他们的角度,以爱护和关切的心态,即使是批评他们的观点,也能赢得尊重和理解。
表述方式:理性、建设性
一件热点事件出来,消极和非理性的声音往往占据了主要地位。而从现实来说,积极的作品更能鼓舞人,激励人。批评性的言论,舆论监督的言论。更应该如此。受到激励的人群,更能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去研究,从而使网络舆论回归理性。
互联网的热点事件频出,其实主要还是集中在突发性事件、司法案件、官员腐败等方面。用积极的心态去搞舆论监督,才能令网民信服和赞赏,也能让被批评的对象接受。
要有建设性,才能推动事件的解决。2008年6月24日,教育部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征求意见稿)》,“保护学生安全”这一条被首次加入其中,引起网民的关注。网民虽然反对,但由于有“范跑跑事件”的影响,保护学生安全,很多网民说不出所以然来。如《保护学生安全教育部岂可推责?》。这条评论是针对网民对教育部门的非理性攻击和情绪性表达所作的一个回应。站在他们的角度,提出他们的担忧,更重要的是,以积极主动和建设性的言论,让教育部门能够认清自己的职责所在,从而受到网民的欢迎和追捧。对教育部门而言,这篇评论也提供了众多解决的办法和机制,从而使上下一心,将学生安全这件全社会的公识,向前一起推进。
总而言之,网络评论要有亲和力、感染力和吸引力,最终还是要落实“三贴近”的要求,创新宣传报道方式,引导网络舆论。在互联网的海量信息中,一些信息之所以成为废品甚至给非理性的言论推波助澜。其实就是没有很好的贯彻“三贴近”,还是用静态的眼光来看互联网舆论的走势。用高高在上的姿态去说教,去压服,用命令式的语气去让网民接受。
互联网上是一个不同于传统媒体的舆论场。每一个评论员,只能是其中的一位网民,你的观点能占多大比重,在网络上发挥多大的影响力,取决于你的作品,与个人的名气无关。网络评论要有技巧,要“润物细无声”,这也是网络评论的重点和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