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电视记录片的不同点

2009-05-27 01:12黄洁君
新闻前哨 2009年5期
关键词:新闻性频道选题

黄洁君

[摘要]电视纪录片的创作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以历史学、社会学、传播学的观点看,用纪实手法解释历史、分析现在、预测未来的纪录片,由于审视并再现了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无疑是一种重要传播手段。纪录片这种样式。由于中西方在创作方式、市场取向、报道方式、频道资源等诸多方面的不同,产生了富有趣味的不同点,这些不同点对于研究当代纪录片的现实走向至关重要。

[关键词]中国西方电视记录片区别

一、电视纪录片的种类及创作方式

自打纪录片诞生之日起,便有流派与定义之争,其实这些并不奇怪,从争论的源头上讲,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片《北方那努克》,就是一部完全摆拍、导拍的片子。如果其不是仅仅纪录了爱斯基摩人的生存状态,而是具备一定的戏剧化矛盾冲突,我们完全可以把它看成是一部原始的电影故事片。

纪录片形式传人中国之后又在流派定义之争的基础上,附加了“纪录片与专题片”的界定之争,大大小小的纪录片学术研讨会上,许多唇舌之战似乎也都是停留在这个层次上。其实,西方电视传媒本是没有专题片一说的,专题片可以说是中国国情下的特殊产物,讨论其界定的意义似乎微乎其微。相比之下,如果集中精力对比讨论一下中西方纪录片的几种特殊形式及其特点,也许会对我们今后的创作给予更多的启示。

(一)新闻性专题和特别纪录片

我国的新闻性专题,是国内新闻综合频道的主流宣传片种。一般是按宣传口径行事,主题先行,它的最主要两个特点就是时效性强和主题鲜明。因此新闻性专题从一开始便被赋予了许多创作者的主观倾向性。观众欣赏起来很容易得出同一种结论或者感受,这无疑是社会的需要。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观众对真实人物背后或者事件侧面的不同角度的审视与洞察,但是从传播学“编码与解码”的角度上来讲非常成功。作为“喉舌”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类片子的存在,特别在中国,完全有必要并且是十分重要的。

特别纪录片的片种,是西方媒体对特别事件,重要人物和重大活动量身定做的一个片种。它同我国占据主导地位的新闻性专题既有共同点又有明显的区别。两者首先在题材选择上非常类似,对人物或事件的报道,往往要根据现行国家的需要进行选择,那些具备代表性或典型性的精英人物或者中坚份子,多为拍摄对象。这样的纪录片在西方,被称为特别纪录片,一般来说不是创作者的自由创作作品。大多为指令性产品。但它又有其独特的视角:比较讲求认识价值;侧重于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揭示事件的意义:同时要求对现代事件、大型活动、时代潮流、社会风尚、风云人物进行完整的纪录。在时效性上它较之我国的新闻性专题慢一拍,一般在事件息事宁人后再搬上屏幕。

近些年来,西方的特别纪录片在国际电视界格外引人注目,举世瞩目的重大活动,奥运赛事、奥斯卡发奖仪式、环保等重点社会活动、巴以冲突、外交风云等活动的纪录片,大有令人百看不厌的趋势。如果用简单的几个字来形容特别纪录片:就是“回顾”与“深度”。而我国的新闻性专题则是“时效”与“宣传”。美国波士顿爱默森学院研究生院院长罗伯特·希利亚德教授认为,特别纪录片的兴起弥补了特别报道的不足。而我国的新闻性专题则以时效快、宣传及时为长,两者各有优势。

(二)文献纪录片和大型电视纪录片

文献纪录片可以说是中国的特殊产物,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让中国有太多的东西值得去发掘和表现。这里有沧桑变换的历史事件,也有风流倜傥的风云人物。可以说,最好的最真实的“故事”就是历史。因此文献纪录片的诞生和发展是有其深厚的历史背景的。长江、黄河、长城、历代伟人……我们相信中国百年之内的文献纪录片题材是绝对不会枯竭的。

中国文献纪录片的发展引领了中国主流纪录片的创作浪潮,纵观中国纪录片史,每一次前进的步伐大都是由文献纪录片作为先驱。《话说长江》、《望长城》等大型文献纪录片,耗资巨大,气贯长虹,历时一年甚至数年,融国内纪录片顶级编导之精华。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反响巨大。引领了中国纪录片的变迁。

与我国内文献纪录片类似,西方的大型电视纪录片也以精良的制作。宏伟的系列篇幅,深刻的内容剖析着现实社会,对传播文化知识,推动人类文明进程起着重要的作用。西方早期的大型纪录片无论在选题上还是在表现手法上都模仿新闻电影纪录片的传统模式,直到通讯卫星技术问世以后,纪录片才得以用电子技术手段进行采制,并经过不断的求索,形成了电视纪录片的独特风格和语言。

早在70年代中期,西方的大型纪录片就开始在这方面进行尝试。CBS著名节目主持人沃尔特·克朗凯特主持拍摄的《宇宙》、《20世纪》、《历史的见证》,还有《肯尼迪家族》、《越战》等,都是家喻户晓的名片。西方大型纪录片不但展现科技世界。宇宙天地。而且放眼预测未来趋势。许多片子不仅耗资巨大,而且创作时间上也是慢功出细活。例如美国航天飞机“发现者号”的纪录片。创作人员从开始准备到“发现者号”上天,跟拍了整整三年。

(三)DV纪录片和微型纪录片

自从DV诞生,影视作品的摄制就不再需要复杂的技术支持和巨大的人力物力的投入。DV同时也不再需要组织架构和分工严密的众多合作者,商业利润的考虑也相对淡化了一些。从这一点说,DV对于多数非电视人的魅力来说是与生俱来的。体小便宜,功能简便,利于操作都是它超越专业摄像器材的优势,因而更能深入到民间。更深一层讲,DV带来的是一种文化领域中的自由表达,对物质资源的占有不再是那些专职机构的优势。不掌握影像传媒工业制造手段的普通受众,终于从对物质材料的屈从中解放出来,获得了用画面交流的言语空间。

西方的微型纪录片是在杂志型节目进一步拓展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以其制作周期短、耗资小、传播速度快等优势大量涌入电视频道。一般情况下,微型纪录片的时间长度为4-10分钟。一个30分钟的节目中至少有3个微型纪录片,创作人员往往不到一周时间就能创作出一个成品。为了确保事实的准确无误,微型纪录片的创作人员极为慎重。在选材上,这种纪录片主要截取大型纪录片中的某一个焦点或报纸消息中已经报道过的内容,但对这些选题赋予不同的外表、包装,以求给收视者带来新鲜感。

西方微型纪录片的不少节目也是用DV机拍摄的,在创作上虽然也讲求故事化和戏剧性效果,但由于受篇幅的限制,不可能产生太多的戏剧性矛盾冲突。它比我国的DV纪录片好在传播渠道畅通,有个固定播出的“家”。微型纪录片的创作手法和表现手法基本与我国的DV纪录片相同,但它的结尾要求能够做出总结或得出某种结论。相比之下我国的DV纪

录片创作就显得更开放一些,纪录的内容也更像是事件或者人物的片断。因此我国DV纪录片的吸引人之处,并不是其社会教育意义和某种结论,而是好看的“民间纪实故事”。笔者认为,我国的DV作品更具真实感,更有可视性。

传统纪录片一般涉及较为严肃的人物和事件,显得深沉,凝重。微型纪录片和DV纪录片则使普通观众能看到比较轻松的一面。在片子的结尾处理上,传统纪录片的结尾多半是发人深省的。而微型纪录片和DV纪录片大都轻松明快,观众满足于大概的了解和一个比较开放性的结论,不求弄个水滴石穿。总体来讲,DV纪录片和微型纪录片贴近生活,制作简便,普及面广,一般的电视机构都有能力长期制作或开办栏目。我们可以预测,只要抓好舆论导向,提供良好的平台。我国的DV纪录片一定能像西方微型纪录片一样,有个长期固定播出的“家”,并在社会上收到特殊的传播效果。

二、电视纪录片的创作与市场比较

(一)不同的创作HA,

以安东尼·马丁为例,他是法国知名的独立纪录片导演,每年要完成2—3部50分钟以上的纪录片。按照法国的制作成本,每部50分钟的纪录片,最低的预算标准是13,8万欧元,约合人民币130万元。这部分钱并不是完全来自赞助方或者投资方,一般来说来源于3个部分:CNC纪录片公共组织会提供60%左右的预算款,剩下的40%要靠赞助单位或者投资者,有时候还要加上安东尼,马丁先生个人的筹款。

中国纪录片的创作投人,相比欧洲各国可以说是“少的可怜”。中央电视台拍摄一般30分钟的纪录片,一般情况下按照每分钟2000元人民币计算,省台是500-1200元,市级台就更低了。这些费用与欧洲一样,是吃住行、租机器、雇佣人员工资都要包括进来。也就是说,在我国,创作一部50分钟的纪录片的最高费用不到10万元,而通常连3万元也未必能达到。

(二)不同的买卖价格

纪录片市场在中国是比较黯淡的,一部比较好的、或者说达到播出标准的纪录片,一般情况下每分钟是lO元20元人民币,更好一些的是30元,首播又质量很高的才能达到100-120元。

欧洲的纪录片市场价格也不景气,荷兰、英国、俄罗斯、法国的纪录片价格每分钟一般都在65-105欧元之间。在我见到的十几名欧洲导演中,拍纪录片的人大部分都不是为了赚钱,他们是对纪录片这种高雅的艺术或对某个事件感兴趣,才对纪录片情有独钟的。

(三)不同的报题方式

欧洲人对纪录片的选题非常重视,他们把选题看作是创作纪录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选择了一个好的选题,就意味着节目成功了一半。比如说欧洲拍滥了的题材是二战题材,战争留给他们很多的创伤,但是这些题材不能作为纪录片人永远的创作源泉。这样讲,不是说二战题材应该抛弃了,而是说至少应该换一种新的角度去选题了。可以说,欧洲独立纪录片导演在选题上花费的经历和时间是远远超过中国的。

(四)不同的频道资源

伴随着全国电视有线与无线合并和频道整合的大潮,各种专业频道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我国电视台总数已超过2000家,频道数量超过3500家,是日本电视台的数倍,是美国电视台的几十倍,表面上看我国已经是个巨无霸似的电视大国。然而,细细考察就会发现,如此众多的电视频道中,纪录片频道寥寥无几。细算一下有中央电视台十套,上海纪实频道和中央数字频道中的“老故事”频道f勉强算),这对于一个泱泱大国,又有3000多个频道来说,不能不说是个“悲剧”。英国只有5000多万人口,可是开办的纪录片频道可以说在欧洲是最多的,比如纪实频道,真实频道,探索发现,国家地理等等,里面的内容设置也很有“国际性”。

电视纪录片是电视节目中的重要品种。电视纪录片的出现,构成了电视屏幕上以真实地记录现实生活为己任的电视节目形态,具有记载历史、讲述现实、传播知识、宏扬民族文化、加强对外传播的作用。

电视纪录片不是“易碎产品”,不是“一次性消费产品”,而是可以长远流传的精神产品。纪录片制作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家电视机构业务水平和经济实力的标尺。在这个意义上,纪录片的兴衰可以代表电视业的兴衰。

猜你喜欢
新闻性频道选题
气象宣传新闻性和专业性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4K频道开播,你准备好了吗
融思想性新闻性艺术性为一体 “文编”+“美编”思维碰撞创出优秀漫画作品
寒假快乐频道
增强电视时政报道新闻性的基本路径
频道
要切实提高图片新闻的新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