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 精度 气度

2009-05-27 01:12陈力峰
新闻前哨 2009年5期
关键词:英模典型人物系列报道

陈力峰 胡 瑛

[摘要]市民报在主旋律人物报道创新的三个向度上都大有可为:主题立意上,大处着眼,体现“高度”;文本操作上,细处入手,体现“精度”;传播系统上,整合策划,体现“气度”。

[关键词]市民报典型人物报道创新

典型报道作为我国新闻报道体裁中的特色品种,在进行舆论引导、英模宣传、动员民众等方面均具有明显优势。然而,一种长期的偏见却困扰了不少市场化取向的都市类报纸,似乎典型人物报道只是传统党委机关报的强项,而对新兴市民报而言却是吃力不讨好的差事,“小报没有大手笔。写不出大文章”之类的论断在报人之间也时有流传。在新的传媒生态下,市民报能否对主旋律人物报道这一经典新闻品类注入时代活力,作为新一代都市报的《楚天金报》也必须面对这一现实课题。2008年,《楚天金报》推出“改革开放30周年·时代标杆”大型策划报道,加上自2005年以来先后推出的“将军本色·先进性楷模”、“明荣知耻·英模风范”、“讲正气树新风为人民,公仆情怀”几组系列报道,这已是《楚天金报》连续四年驾驭重大题材,力求发挥典型报道优势,创新都市类报纸主旋律宣传内容的重要尝试。

在我们看来,市民报在主旋律人物报道创新的三个向度上都大有可为,从主题把握上,大处着眼,体现“高度”;从文本操作上,细处入手,体现“精度”;从传播系统来看。整合策划,体现“气度”。

一、典型人物报道做出“高度”:把握人物命运与社会命脉的连接点

都市类报纸的勃兴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它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读者为价值取向,在提供生活信息、满足大众娱乐、抚慰情感需求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随着时代进步与社会发展,党和政府对都市类报纸寄予更高期望,读者的阅读取向也日益复杂和多样化。诚然,市民报擅长以“新闻故事化”的操作方式吸引眼球,对当事人个人情感和人生波折予以铺陈细述的报道在当前市民报中大量存在,但市民报同样应当满足读者深层次的阅读趣味,进一步提升自身对主流资讯进行整合、解读和再阐释的能力,在这方面,重品质和讲责任的市民报就不能回避时代的要求。“改革开放30周年时代标杆”放弃了市民报对小情感、小曲折的惯性迷恋,实际上是针对这种偏向的一种补缺性写作。它直面社会重大主题,以人物写时代,关注人物当下的生存语境和发展空间。“时代标杆”系列报道选取了13个典型新闻人物,在他们当中,有院士,有传奇商人。也有民营企业家、大型国企发明创造能手……选择这组人物的标准是,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是他们所在行业变化中举足轻重的参与者,或者是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进步的关键见证人。例如,有中国光纤之父之誉的中科院院士赵梓森,从上世纪70年代和同事拉出我国第一根光纤样品,到如今预言百倍于眼下宽带的高速光纤将进入寻常百姓家,从一个侧面彰显了改革开放以来科技进步对人们生活带来的深刻改变。而另一个新闻人物。汉正街第一代盲眼商人郑选举,从15元钱起家的小商贩变成董事长乃至汉正街首富,这一经历不仅是个人的传奇,更是改革开放进程中个体经济发展史的生动写照。选择这样的人物绝非追求报道的神秘化或者奇观化色彩。而是以相当平实的语言记述了这些人物对社会转型和变革的体验与感受,用他们的人生经历和切身体会诠释改革开放30年发生的巨变,牢牢把握住时代变革和发展的大主题,从而大大增强了典型人物报道的特色。

二、典型人物报道做出“精度”:寻找市民视角与宏大叙事的关切点

一些都市类报纸对重大题材的时政新闻兴趣不大,以为很难激发读者的阅读热情,这是个误解。事实上,问题不是出在主旋律上,而是出在唱主旋律的技巧上。如果能够突破以往的思维定式和报道模式。寻找普通读者对重大题材的关切点,就能大大提高报道的可读性甚至是必读性。可以看到,《楚天金报》连续四年策划的重大主题人物报道,都充分利用了区位新闻优势,是对本土化新闻资源的深度开发或重新整合。例如,湖北籍将军在中国革命史上绝对是值得浓墨重彩书写的一个群体,他们在革命年代的丰功伟绩值得后代永远怀念和传诵,而“将军本色·先进性楷模”这一组系列报道却是从一个更有新意的角度开掘,讲述这些老同志从革命一线退下来之后的生活点滴。从而避免了以档案资料进行“新闻翻新”对于读者可能造成的审美疲劳。同时,今天的新闻正是明天的历史,采写这些老将军晚年中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也是对革命前辈精神财富的抢救性保存,这本身就是对历史的一种尊重。

为了做出“精度”,“将军本色”系列报道将笔触延伸到报道对象的情感世界。力求写出质感,写出精神。这组报道抓住一个个感人至深的细节,显现了老将军质朴无华的作风和博大豁达的胸襟,其中,特别是那些原汁原昧的将军语录令人动容。刘华清将军拒绝了对仍在农村务农的胞弟“帮一把”的要求,他说:“你留在村里有田种,有活干。不是很好吗?还想到哪里去?”魏国运将军回到老家,面对县领导为他准备的土特产,说话掷地有声:“土特产也是礼品,我不要。再说无功不受禄。”王诚汉将军同样是将金钱、名利等身外之物看得极其淡薄,他的话语朴实却充满哲理:“再有钱也不能一人睡两张床,一双眼睛看3个电视。一张嘴吃5碗饭。”

典型人物要走进读者内心,保持温暖人心的热度,还必须与百姓当下的现实生活找到契合点,即便是在面对“将军本色”这样具有历史厚重感的报道题材时,编辑部也总是在思量,当今读者需要什么样的精神食粮,怎样的报道能够真正打动老百姓。因此,采写中凸显了那些最具有人物个性特点、同时也最富有时代色彩的情景。例如,刘西尧将军对找他办事写条子一律拒绝,汪运祖将军要在过世后把所有存款和住房作为党费上交,不给子孙留任何钱物。编辑部对此的理解是,用将军精神重构时代脊梁,既是激活红色记忆的需要,更是关照现实题材的需要。“英模风范”系列中的一则报道讲述“金融卫士”潘星兰出名后参加自考,拒绝了作为劳模可以加20分的优录政策,展示了英模在新时代的新风采。这样的报道避免了以往典型报道常有的居高临下、贪大求全、穿靴戴帽、套话连篇,以朴实的文字让典型人物的精神世界活现于报端,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增强了报道的感染力。

为做出“精度”,记者要尽可能地争取“零距离”采访,切实感受典型人物的真实处境,融入典型人物的精神世界。一名女记者在现场采访中看到全国劳动模范吴天祥赤脚泡在居民“水漫金山”的家中,于是记者也打着赤脚站了进去……受到精神洗礼后的女记者表示:“即便写100遍吴天祥,我都能写出新意和感动。”而感动自己正是感动读者的前提。

三、典型人物报道做出“气度”:以全面策划提升典型报道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主旋律报道是资源,不是负担。有些人认为。主旋律报道就是给宣传部门或者是领导同志看的。其实,这种偏见实在难以成立,因为主旋律报道几乎少有例外地都是重大题材,如果策划采写包装得好,同样也是读者乐于接受的新闻产品。为此,《楚天金报》将时代先锋四个系列报道全部刊发在位于封底的品牌版面“冰点焦点”上,大胆使用整版新闻设计,使这组报道呈现出大气磅礴的恢弘气度。同时采用新颖的版面语言,在标题设计上体现用心。例如,写明星农民朱建华的经历,用三个小标题“怕端泥饭碗,曾四处漂泊”、“小小票据本,藏有大文章”、“经营合作社,再做带头人”。模拟民间章回话本语体,语言生动活泼,亲和耐读,更加贴近读者的阅读需要。

要做出气度,就需要策划先行。最大限度地发掘新闻资源的内在能量,通过有效的新闻配置,达成舆论峰值。“大策划,大主题,大典型”报道不能盲目上马,前期必须做好认真分析。把握时代特点,摸准读者脉搏,报道要有预案,精心策划,找准大多数读者的兴趣、注意力之所在;中期必须组织好报道团队,采访时要有效利用新闻资源。充分挖掘。为了全面了解典型人物的背景,编辑部多次召开专题策划会,并大量查阅相关资料。获得对采访对象立体的感性认识。以“将军本色”系列报道为例,采访前期编辑部查阅了600多万字的史料,总编辑韩少林和记者一起深入到红安、大悟、麻城、监利等革命老区,历时30多天,采访将军故土的群众、干部、研究人员等400多人次。获取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此外,《楚天金报》在提升典型人物报道传播效果方面也做了积极尝试。编辑部十分注重提高主旋律报道与市民互动的亲密程度,组织了多场与读者和专家的专题讨论会,形成“每有大策划,必有大讨论”的良好传统,在与受众双向交流的良好氛围中加强和扩散了传播效果。例如,在老山英雄邱应发的报道见报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俞正声两次批示,建议将他作为重大典型突出宣传,推向全国,并请武汉市委主要领导关注老英雄的生活状况。在《楚天金报》连续十几天推出“明荣知耻·英模风范”报道时,热线电话被热心读者打爆,报社顺势邀请朱伯儒、马学礼、吴天祥等8位英模走进编辑部与读者共话荣辱观,结果在江城引发了一股强烈的学将军、学英模的“追星热”。

当然,《楚天金报》这几组大型系列报道的创新也远非终点,比如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加强与读者联系,充实版面元素(配发采访手记、将精彩人物语录单列),创新版面语言(对电视交叉蒙太奇结构的借用来进行今昔比较、对民间话语更自然流畅的移植)等等。典型人物报道从来没有固定模式。创新在于发现,包括发现新的新闻视角、新的采写方式、新的报道视野、新的写作结构、新的编辑手段、新的处理语言。

都市类报纸作为时代的记录者,理应和着伟大时代的回声,伴随着社会前行的脚步,唱响主旋律,让典型人物以更为丰满厚重的形象出现,以感人至深的精神境界鼓舞人、激励人,并藉此进一步提升报纸的品格和气度。

猜你喜欢
英模典型人物系列报道
新时代新闻媒体如何做好典型人物报道
弘扬英模精神 勇于担当作为
吴天祥亲给拾荒助学老人送大米和鲜花
做好典型人物报道的若干思考
第三届“三晋新农人”风采展示系列报道 蜂为媒:追蜂逐蜜 向健康出发
探索典型人物报道的融媒体采编创新手法
"五老"进校讲"双百"英模人物
用英雄精神支撑民族的崛起——读《中国人民解放军七英模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