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焕发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

2009-05-27 06:16李飞凤
广西教育·A版 2009年4期
关键词:活力语文课堂新课程

李飞凤

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引导学生对生活、对人生的思索,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充满生活性、发展性和生命性。

一、创设平等、和谐的对话课堂

作为具有人性和灵性的语文课堂教学,让学生去感受优美而富有韵味的语言,对话不仅是一种需要,更是一种必需。《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教学中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以教材内容为“话题”或“谈资”共同去生成和创造“文本”、构造“意义”的过程。

在教学《鸟的天堂》过程中,我设置了以下教学环节:作者巴金爷爷两次来到“鸟的天堂”,看到了不同的景象,你更喜欢哪一次所见到的景象呢?把你喜欢的部分读一读,并写一写你喜欢的理由。然后我让喜欢同一次的同学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交流学习体会,在小组交流以后再进行集体交流。在学生交流的时候,我更多的是充当倾听者的角色,并给予适当的激励性评价。学生畅所欲言,不时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最后我给学生留了一道练习:有许多人想到那儿去游览一番。如果由你来当小导游,你准备怎样向游客介绍呢?课后请你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联系课文内容,有条件的同学也可浏览“鸟的天堂”网站,写一篇导游词。经过这样的设计,学生独自走进文本,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能够构建起自己独特的阅读表象,产生富有个性的阅读体验。这样借助对话的方式,学生就由传统意义上的边缘人地位被拉回到中心地位,语文课堂由此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动态局面。

二、唤醒学生情感。创设情感课堂

在语文课中,体现语文学科人文性的基点就在于情感。新课堂是充满活力的“生命课堂”,是情感的课堂。唤醒学生的情感、提升课堂的力量是创造性教学的追求。

在教学《白杨》一课时,我曾利用情感换位的方法将学生的情感与文中的爸爸、兄妹的情感融为一体,变“局外人”为“局中人”,从而达到深入感知和理解。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而它们不管到哪儿,总是那么直,那么高大。”我要求学生将句中的“这儿”转换成“新疆”,再换成“边疆”,然后再将句中的“它们”相继转换成“人们”、“我们”,读读想想,激起学生的联想,使学生认识到建设边疆不仅要靠上一代人的努力,还要靠我们这一代人继续努力奋斗。通过情感换位,使学生以某种角色直接进入情感共鸣状态,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打动。

三、营造开放性的语文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新课程呼唤开放性的课堂,只有开放,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1选择开放生动的教学内容。以作文教学为例,我时常鼓励孩子们以“童心看世界”、用“真心抒真情”。比如,在以《我的发现》为题指导学生作文时,我首先以大街上各种招牌有许多错字,有的甚至还闹出笑话为话题,激起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的兴趣和发现的欲望。乘胜追击,我马上让他们在小组上交流曾有过的“发现”,顿时,教室里非常热闹。更令我欣喜的是,这次习作大获成功,尤其在选材上各具特点。有的孩子从实验中发现了许多科学道理,有的从父母的举止言谈中发现爸爸妈妈把自己当大人了……看着一篇篇童稚而又充满真情的文章,我感触颇深,并有一种收获的喜悦。

2设计开放多样的教法。同样的教学内容,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在新课程的指引下,我认为全开放的教法应该确定这样的目标:凡是学生能提出的问题,应尽量引导学生自己提出;凡是学生能动手操作的,应尽量引导学生主动实践;凡是学生能解决的疑难,应尽量引导学生自己突破。新课改中提出了多种有效的教学形式,如多样化的合作学习组合,适当的表演等,常常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运用开放的教学语言。前苏联教育家斯维特夫曾说:“教育最主要的第一位助手,就是幽默”。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教《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时,在组织学生听完朗读后,突然一字一顿地说:“陆小军最投入。”学生们都愣住了,于老师又煞有介事地说:“我发现陆小军在边看边听的过程中,使劲咽过两次口水”。同学们这才回过神来,发出一阵轻松会意的笑声。于老师继续他的教学,可学生们仿佛都吃上了那酸甜诱人的杨梅。这对于了解杨梅、升华情感无疑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而这正是开放性教学语言所带来的神奇效果。

四、实现具有生成性的语文课堂

开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生成,每节课都要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同时也要有或多或少的生命感悟。生成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它体现了课堂教学的丰富性、开放性、多变性和复杂性,激发了师生的创造性和智慧潜能,从而使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活力。

记得有这样一个案例,在一个“嗟来之食”教学的课堂上,有学生提出:“饿汉为什么说他情愿饿死,也不吃财主给他的食物?”在讨论中,学生探讨了多种可能性。有一个学生回答:“因为他很有骨气,很有尊严”。教师非常敏锐地抓住这个机会,利用学生的话进行引导:“对!他很有骨气,很有尊严。可是他已经快要饿死了,你赞成他这样做吗?”新的问题立即又使学生的认识产生了分化,在他们分别阐述了自己的理由后,教师又引导学生提升出了一个与此关联、又蕴含哲学意味的问题,即“生命和尊严到底哪一个更重要”。在激烈的辩论中,有的学生语出惊人,说生命和尊严同样重要,“因为没有生命就没有尊严,而没有尊严生命就没有意义”……

如果说,传统课堂把“生成”看成一种意外收获,那么新课程则把“生成”当成一种价值追求;如果说,传统课堂把处理好预设外的情况看成一种“教育智慧”,新课程则把“生成”当成彰显课堂生命活力的常态要求。

总之,作为教师,我们希望学生在学习语文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能体验生命的美好和尊严,在更高层次上理解生命的意义。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目标才能真正的落实,语文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新课程所追求的理想课堂。

猜你喜欢
活力语文课堂新课程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活力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改制增添活力
收回编制 激发活力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全公开激发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