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分析:中国水下核战略

2009-05-27 01:12
现代军事 2009年5期
关键词:核威慑弹道导弹潜艇

知 远 于 君

美国《联合部队力量》杂志2008年第3期,刊登了一篇美海军战争学院古原俊井博士与詹姆斯R,霍尔姆斯合作的论文,论文就中国水下核力量的发展进行了探讨分析。文中说,西方观察人士在过去几年里一直就中国新兴弹道导弹潜艇(SSBN)对于中国核战略意味着什么展开着激烈的辩论。其中有影响的一派认为中国陆基导弹部队能够继续满足中国的需要,而另一派人士则对固定的陆基导弹部队力量产生怀疑,并认为中国将装备下一代陆基移动式弹道导弹,改良海军的潜艇和弹道导弹。他们预测中国将会很快装备一支质量和数量上都与美海军相当的弹道导弹潜艇部队。此外,中国还会放弃传统的“最小核威慑”的立场,建立起“有限核威慑”的核态势。

该文作者认为上述两派关于中国核战略的观点都有合理性,并从战略层次对中国弹道导弹潜艇所构成的威胁进行了评估,认为中国装备数量更多、战斗力更强的现代弹道导弹潜艇并不一定意味着会放弃传统的最小核威慑战略。作者分析了中国弹道导弹潜艇发展可以借鉴的历史经验,并对中国弹道导弹潜艇可具有的规模及部署模式进行了预测。

历史模式

目前全球只有美、俄、英、法、中五国拥有水下核威慑力量。该文作者认为通过观察现有美、俄、英、法国的水下核威胁力量的发展模式,可以预测未来的中国水下核威慑力量的发展态势。

美国模式

在冷战初期,美国连续几届政府都认为需要大量发展核武器。上世纪50年代,艾森豪威尔政府针对苏联的扩张行动,提出大规模报复计划。肯尼迪时代,因为苏联在1957年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美国不得不大力发展导弹,以缩小与苏联的“导弹数量差距”。20世纪60-70年代,美国制定并完善了“相互确保摧毁”战略。制定该战略的动因是保证任何正常的领导人都不会冒险发动第一次核攻击。

构成美海军第二次核打击力量的核心是其强大的潜艇部队。冷战后期,配备“三叉戟”潜射导弹的18艘“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潜艇是美海军主要的水下核威胁力量。为防止战略潜艇误射核武器,美国政府制定了特定的指挥和控制程序。美国的军政领导人对战略核潜艇的活动似乎非常放心,在巡逻区域活动的潜艇没有受到严格的政治监督,美海军也没有特意安排攻击潜艇或陆地的平台保护它们,以防止敌人攻击。美海军水下核威慑力量随时处于进攻状态。美国对弹道导弹潜艇的隐蔽性能非常有信心,潜艇对地理环境也非常了解,因此它们在行动上毫无拘束。如果遵循美国的部署模式,一旦中国后勤保障技术成熟,未来几年中,外界将可看到中国海军弹道导弹潜艇在太平洋海域活动。

前苏联/俄罗斯模式

前苏联象美国一样相信只有大量的核武器才能确保威慑力,才能将敌手尽可能多的城市和作战力量置于核威慑之下。因此,前苏联海军将一定数量的核动力潜艇部署至大西洋,在那里可以威胁美国的城市。技术上的进步使苏联开始在海上采取防御的态势。上世纪70年代,前苏联的武器工程师提升了潜射弹道导弹射程,在导弹上安装多弹头。大量迹象表明,前苏联海军采用防御部署模式。前苏联弹道导弹潜艇不再进入大西洋而是进入北冰洋巡逻,在这里它们仍能攻击美国目标,同时还能得到苏联海军基地的保护。

英国/法国模式

英国和法国为中国提供了可能借鉴的第三种模式,这种模式只是满足于对地区施加影响,并且英,法两国的第二次核打击能力相对美国或前苏联,俄罗斯都要小许多。英、法两国发展水下核威胁力量主要担心美国不能提供足够的核保护。英法两国弹道导弹潜艇的部署方式类似于美海军。两国政府都不要求潜艇停留在限定的地理环境或处于陆上部队的支持范围之内。如果中国采取这种部署方式,它将装备数量不多的核潜艇,但允许潜艇在太平洋、南海或印度洋中巡航。中国弹道导弹潜艇的攻击目标可能包括美国位于太平洋的基地,印度或俄罗斯远东地区。

战略考虑

国家差异

不同政权表现出不同的战略和战役选择。西方国家政府制定了详尽的防范措施和严格的指挥和控制程序,防止未经授权就发射核武器。政府对于弹道导弹潜艇在远离本土的海域开展进攻式的巡逻表现得非常放心。美、英、法的弹道导弹潜艇部署模式反映了这一点,它们在能攻击前苏联目标的海域内享有相当的自由,进行独立巡逻。前苏联注重政治忠诚,不赞成给予海军军官较高程度的控制战略武器的权力。特别是在70和80年代,苏联领导人更愿意将潜艇部署在离本土距离较近的海域,让潜艇处于他们的监视之下。至于中国偏向采取哪种方式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战略文化

西方战略人士发现前苏联没有采取象美国那样的“相互确保摧毁”的战略,而是采取的打赢一场核战争的战略。苏联将弹道导弹潜艇隐蔽起来,而采用常规海军和地面部队保护它们,这对西方进攻思维是一种挑战。中国未来是否会采用前苏联在潜艇作战上这种独特的方式,尚属未知。

威胁感知

中国如何看待威胁无疑会影响弹道导弹潜艇部队及其军事作战思想的发展。一般来说,潜艇部队执行巡航活动只应对一种威胁。在多数情形下,美国和前苏联都寻求阻止对方取得核优势,以确保自己在发动战争时不用担心遭到灾难性反击。英国和法国试图通过部署数量不多的潜艇威慑前苏联。中国面对的可能是更加复杂的局势,中国担心的不只是在对台作战时,美国会攻击中国的洲际弹道导弹部队,而且还担心印度的威胁。尽管中俄在近几年开展了积极的合作,俄罗斯的目标也可能是中国潜艇攻击的对象。这些相互交织的因素如何影响中国弹道导弹潜的规模和作战行动,仍有待于观察。

技术依靠

技术限制了冷战时期弹道导弹潜艇的部署模式。当时的前苏联海军选择了防御态势,充分利用了地理位置和陆基防御等方面的优势。但是在早些时候,苏联潜艇不得不进入大西洋才能将拟打击的目标纳入弹道导弹的射程之内。同样,西方潜艇也不得不在它们导弹射程范围内巡逻,这样限制了潜艇的自由。一旦技术限制得以解决,新的战略部署也就会相应更新。苏联就将潜艇部署在堡垒中,而美国,英国和法国潜艇则进行相对的自由的巡航。中国在装备第一批弹道导弹潜艇部队时,毫无疑问面对类似的技术障碍。一旦解决这些技术挑战,中国将使弹道导弹潜艇的作战行动与其战略的传统和选择相一致。

中国核态势

为了判断中国潜艇威胁力量,有必要分析中国核作战思想和部队的发展。在过去40多年里,中国一直谋求一种独特的核战略。中国在80年代展示发射洲际弹道导弹能力后,它的核力量一直保持相当的规模,没有发生改变。中国一直保持着最小核威慑的态势,即保持严格的防御态势,保留数量有限的核武库,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承诺不攻击或威胁非核武国家。中国在一些

正式文件中一再重申这些最小威慑理论。

中国政府承诺保持现有政策,中国最新的国防白皮书详细阐述中国当前的这种核政策。中国一直坚持自卫防御的核战略:中国始终奉行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无条件地承诺不对无核武器国家和无核武器区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中国坚持自卫反击和有限发展的原则,着眼于建设一支满足国家安全需要的精干有效的核力量,确保核武器的安全性、可靠性,保持核力量的战略威慑作用。

该最小核威慑战略对中国核态势产生巨大的影响,限制了中国核作战部队的发展规模和战备水平。为了研究,该论文作者假设中国将会在2020年之前继续保持最小核威胁的态势,但是,最小核威胁并不等同于不变。中国在寻求调整和应对动态的安全环境时,中国核力量的质和量都在发生变化。在这种背景下,新一代洲际弹道导弹潜艇已经进入中国战略武库中。后来,中国国防白皮书强调,中国需要提升海上核威胁能力,中国海军需要提高海上综合作战能力和核反击能力。显然,中国正在密切观察潜艇威胁力量更广泛的职能。

潜艇数量

中国在未来潜艇威慑方面存在着几个基本问题:部队采用哪一种结构?什么情形能导致领导人对新兴弹道导弹潜艇的依赖?简言之,中国海军需要多少战略潜艇才足够。因为规模庞大的弹道导弹潜艇不仅给国家造成财政负担,而且还会引发潜在对手的竞争性反应。中国面对着这样微妙的平衡局势,既要满足国家的战略需求,也不能使其它大国过度惊慌。

潜艇战略部队独有的优势提升了弹道导弹潜艇相对陆基导弹部队的重要性。弹道导弹潜艇与公路或铁路机动的洲际弹道导弹不同之处在于它的隐形、无限的机动和续航力,导弹基本可以在任何地点发射。弹道导弹的生存力提高,减少了被敌人实施先发制人打击的机会。

但是,潜艇战略部队的战略和战役的优势不可能使中国领导人完全依赖弹道导弹潜艇部队。政治领导人首先考虑是国家核武库指挥和控制问题。北京是否愿意把核潜艇的核武器的作战控制授予战术指挥官还不清楚。象冷战期间的莫斯科一样,中国可能想对核潜艇予以更进一步的监督。技术可行性和沉重的财政费用等实际问题都将是中国不愿意承受的负担。理论上,相对规模较小的潜艇会减少美国作出竞争性回应的程度,能确保与美国保持相对稳定的核威慑关系。

准确确定海基弹道导弹的数量,加强核威慑同时减少美国的反应是一项微妙的事务。如果中国拥有4艘携带12枚弹道导弹的新型潜艇,那么中国的潜艇威慑力量将达到144枚弹头。如果中国部署6艘潜艇,每枚导弹上配备多弹头,那么弹头数量将上升至432枚。这些数字不包括目前装备部队的陆基洲际弹道导弹,它们也可能配备多弹头。这样量的增加将可能导致美国的担心,美国相对中国的核武库会继续保持在量和质上占据优势。美国不可能在中国增加核武库数量时只做出被动反应。

目前中国弹道导弹数量仍是外界争论的话题。美国防部情报局长预测射程为8000千米以上的新型导弹将会在本十年末部署;而美国防部认为,该型导弹将在2007-2010期间实现初始作战能力_美国海军情报局则认为新型潜艇会在2008年进入现役,并且中国可能制造5艘新型潜艇来提供冗余和能力,以保持在海上不间断的存在。外界对中国战略部队的保守评估倾向与美国情报机构的看法一致。简单地说,中国潜艇未来的规模仍处于猜测之中。

也许前面提到的历史模式可用于对中国未来潜艇规模的估计。第一,最小核威慑的根本原则在于经过第一次核打击后生存下来的报复性武器的数量不为零。第二,在可预见的未来对中国陆上或海上核力量进行先发制人攻击的国家将会是美国,这减少了中国对印度、俄罗斯等核武国家开展核威慑巡逻的需求。换句话说,中国弹道导弹潜艇将只是应对太平洋的威胁。第三,假设在未来数十年中,美国削弱中国弹道导弹潜艇生存力的能力不会得到根本性的提升。自冷战后,美国核攻击潜艇和反潜战航空中队数量急剧减少,许多战略人士称这需要数十年才能恢复。美国弹道导弹防御目前还不能应对潜射弹道导弹,而要具备这种能力可能需要数十年时间。在这种情形下,即使中国所有陆基威胁力量在第一次攻击下被摧毁,装备多弹头的一般弹道导弹潜艇就能实施具有高度破坏性的报复攻击。第四,中国核力量的生存力并未得以明确说明,中国核战略长时间的特征是将会进一步减少对绝对数量的需求。

美国海军通常需要三个航母远征大队才能保证任何时间有一艘在海上保持作战状态,余下的两个大队,一个位于港口维护,一个进行训练和做部署前的准备工作。假设中国采取类似的作战程序,最小威慑态势并不需要太多的潜艇。假设海上50%的潜艇会成为敌人反潜战的猎物,那么需要至少2艘弹道导弹潜艇在任何时候位于海上,以确保在第一次攻击中生存。根据上述描述的轮流部署周期,中国将需要6艘潜艇才能满足最小威慑的基本需求,这取决于新型潜艇的最终技术质量、可靠性和和特征。中国可能最终都不需要6艘潜艇。如果中国海军采取类似美国海军船员体制的安排,在每次巡逻之后之间的维护期进行船员更换,在这些情形下4艘潜艇就能满足中国的需求。

部署方式

中国除了考虑部队的规模外,还必须考虑战略核潜艇的可能部署方式。美国分析人士指出中国可能采取类似前苏联的堡垒战略。中国可以将弹道导弹潜艇集中部署在渤海和黄海海域,而攻击核潜艇、岸基战斗机和水面作战舰都可以对寻求攻击中国弹道导弹潜艇的敌手予以快速还击。堡垒战略可以为高价值弹道导弹潜艇活动区域提供庇护。从理论上说,海基和岸基武器装备可以攻击在渤海和黄海附近海域活动的敌军部队。此外,近海海域水浅,声响特征复杂,这对为冷战时期在公海上作战而设计的美国高速攻击潜艇来说是严峻的挑战。

无论堡垒战略多么吸引人,都会有一定的风险。将潜艇部署在渤海会限制其巡逻方式,因此会增加被敌人发现的机会,削弱了弹道导弹潜艇固有的隐身力和机动力,另外也可能因距离过远而使导弹无法攻击部分目标。为了克服上述不足,中国将建设更强大的海军,保护弹道导弹潜艇隐蔽在堡垒里,并确保敌人在狭窄水域包围和攻击这些潜艇时能够冲破敌人的封锁。采取这种战略的风险在于如果在保护弹道导弹潜艇上过度投资将会影响在与台湾相关的其它应急事件、交通线保护和海外能源供应保护等方面的投资。

除了堡垒战略外,中国海军弹道导弹潜艇可能采取的另一种部署方式是在海军和空军航空部队的保护下,沿着漫长的海岸线自由巡航。中国正在沿着国境外围设立“竞争区”,这些区域将使中国在从日本群岛到菲律宾北部的第一岛链的水域和空域实现局部优势。在这种情形下,中国拥有足够的信心使弹道导弹潜艇沿着亚洲大陆周边海域,特别是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和台海海峡巡逻。考虑到中国在亚洲

会面对严重的威慑,例如印度的威慑,如果中国认为有需要,在南海活动的弹道导弹潜艇将会支持应对在南部的威胁。这种扩展型堡垒战略将为中国军队带来更多的选择方案,同时带来更大风险。

中国海军另一雄心勃勃的计划是将战略核潜艇部署至太平洋海域。潜艇向前部署可使美国的更多目标进入其潜射导弹的射程之内。如果中国成功开发出作战力更强的安静潜艇,就将给美国发现和跟踪中国的潜艇带来更大的挑战。向前巡航同样迫使美国派遣更多攻击潜艇到公海跟踪中国的潜艇,因此牵制了美军可能用于对台作战或其它行动的攻击潜艇。中国海军弹道导弹潜艇在太平洋上自由活动可能产生战略和战役风险,从战略角度来看,中国海军弹道导弹潜艇在第一岛链或太平洋中的主动巡航会刺激美国,引起美国做出积极回应。美国海军很可能认为中国进入太平洋海域会急剧改变其威胁环境,因为冷战后俄罗斯潜艇一直没有在太平洋海域巡逻。从战役角度来看,潜艇沿大陆沿海海域或在太平洋海域中巡航将使中国海军潜艇暴露在美军及其盟军反潜设备侦察之下。冷战期间,美国开发出大量高效的水下探测网络,特别是声音侦察系统,确定前苏联潜艇的位置。在太平洋战区,美国潜艇在声音侦察系统的帮助下,监视了前苏联弹道导弹潜艇在堪察加半岛以外海域的一举一动。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和日本海军将反潜战水平进一步提升,侦察发现前苏联在鄂霍攻克和日本海中的战略核潜艇。美日先进的反潜系统和优良的反潜战术可帮助美日海军随时对付中国弹道导弹潜艇。日本海上自卫队前参谋长吹嘘道,中国的潜艇通过琉球群岛、台湾北部或南部或经过巴士海峡进入太平洋的深水域时没有不被美国和日本反潜部队发现的。

考虑到这些潜在危险,中国可能暂时不会在沿海海域和蓝水中巡航,特别是在战术技能和军事作战思想仍不成熟而进行初级阶段的部署时。此外,中国还没有足够数量弹道导弹潜艇以实现风险更大、更向前的部署。如果中国想在任何时间出动两艘潜艇巡航,那么中国就不必在南海进行针对印度的巡逻,因为这项任务削弱了威胁美国的战略力量。除非其潜射导弹的射程能使潜艇在第一岛链的任何地点能打击美国本土,否则在远离美国本土的海域活动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

种种因素表明,中国潜艇部署方式会受到限制,中国初期进行弹道导弹潜艇部署时可能偏向采取保护性战略而不是充分发挥潜艇的核威慑力,并且还可能实施某种类型的堡垒战略。随着时间发展,中国的潜艇能够在沿海地区以外海域巡逻,将会逐步减小保护性措施并进一步向前部署。中国海军不会只采用堡垒战略、沿海巡逻和公海巡逻的方式中的一种,而是有可能采取开放式部署方案,并随着安全条件的变化而改变。例如,在和平时期没有立即威胁时,中国可能采用堡垒部署方式。在战争期间,它可能开展更加主动的沿海巡逻或进入公海方式,以显示解决或应对敌人核胁迫的决心。总之,小规模的潜艇部队也能在应急情形下给予中国极大的核威慑力量。

水下威慑力量

10多年来,美国一直预测中国会从最小核威慑转变,实施有限的核威慑战略。许多西方分析人士也预测中国在未来会拥有更灵活的核作战能力,从事更广泛的核作战任务,但这需要中国改变现有的核武器数量和种类。文中分析有三大变量影响中国实施这种最小核威慑战略。

第一,美国是否针对中国采用核报复战略。有迹象表明,美国战略人士已经排除这种相互攻击的可能性,而是计划采用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拦截中国的核打击力量。美国对导弹防御系统的支持者认为,如果中国向美国表现出敌意,那么美国没有选择,只能建设针对中国的强大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但是,美国如寻求对中国采取报复性战略,中国将大规模和高速建设核力量,其中包括水下战略核力量。

第二,中国从容不迫发展核力量可能会受到未来不可预知的技术进步或突发事件的影响。例如,美国未来数十年中部署更先进的导弹防御系统可能会影响中国实施核还击的信心。天基激光和其它先进系统的出现可能会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境况,美国导弹防御系统试验在目前的记录使人怀疑该计划是否能在未来十年中取得根本性的突破。而如果这种技术未取得突破,弹道导弹潜艇仍是中国的一个战略王牌。

第三,美国军队侦察,精确打击能力也可能改变中国的核反击战略。2005年7月,中国一名少将对国外媒体宣称,如果美国向中国领土发射精确制导导弹攻击中国的核武器,那么中国会发射核弹回击。如果中国在对台作战中面临被击败的危险,中国除了对美国城市发动核打击外没有其它选择,这意味着中国将放弃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诺。换句话说,美国常规攻击效果与核攻击效果没有区别时,中国将会放弃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可能仍认为数量更多的弹道导弹潜艇是应对常规打击或第一次核打击的可行的保险战略。

新一代潜艇威慑显然给中国带来一种战略选择,防止国际安全环境突然发生变化。但是,弹道导弹潜艇也不是中国应对战略两难局面的唯一选择。中国正积极开发一系列可供选择的措施,以巩固核威慑力量的可信度。例如,中国提出相对全面的计划以应对美国弹道导弹防御。2007年1月举行的反卫星武器试验证实了中国发展多种方案的决心,确保美国的导弹防御不会损害中国的核威慑战略。该文作者认为中国似乎已经重新定义最小核威慑态势的限制因素以应对未来变化的安全环境。随着新型弹道导弹核潜艇装备部队,中国将拥有更加有效和可信的核威慑力量,尽管美国在技术上的进步给中国的核力量发展带来不稳定因素。但是对于中国这个崛起中的国家,这种调节平衡的趋势不会令人奇怪,中国与美国之间更加稳定的核关系将一定会出现。矛盾的对立统一将继续是中美关系的主要特征,只要中美两国不会成为冷战式的对手,中国的核态势出现根本性的变化是不可能的。

猜你喜欢
核威慑弹道导弹潜艇
普京批准新版核威慑政策
潜艇的由来
潜艇
潜艇总动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