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07年度陕西教育学院科研基金项目“音乐剧中美声与通俗唱法相融研究”(项目编号:07KJ29Y)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杨小棠(1971- ),女,汉,陕西西安人,陕西教育学院音乐系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音乐学。)
(陕西教育学院 音乐系,陕西 西安 710061)
摘 要:音乐剧是从歌剧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通俗艺术形式,到21世纪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性的文化产物。在中国也有越来越多的人研究它,甚至在院校中设立了专门的音乐剧系科以系统的研究音乐剧。本文将从音乐剧中演与唱的特点谈起,通过美声与通俗唱法相融的研究,借鉴音乐剧演唱对现阶段我国传统的声乐教学的意义。
关键词:音乐剧;美声唱法;通俗音乐;融合;研究
中图分类号:J602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in the Combination of the Ways to Sing in Bel Canto and
Pop in the Music Opera
YANG Xiao-tang
一、音乐剧的演唱形式和方法
音乐剧是在欧美资本主义工业化时期和市场经济条件下逐渐发展繁荣起来的一种娱乐性和商业化的通俗歌舞剧。它的形成与发展不过一百多年的历史,传入我国的时间也不长。音乐剧是一门综合戏剧、音乐、舞蹈的大众表演艺术,具有综合性、现代性性、多元性、灵活性和商业性操作的特征。戏剧与音乐是音乐剧的量的要素,它是音乐的基石,正是戏剧完美的框架和线索,完整的故事情节和激烈的矛盾冲突,才使得音乐剧作品能够真正的走入大众心理,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音乐是音乐剧的灵魂,优美的音乐是一部剧作吸引观众最有力的工具,琅琅上口的旋律始终是一部剧作卖座的最好的招牌。同样,剧中不同人物对演唱有着不同的要求,这就要求从事演唱的演员不就要有扎实的演唱基本功,这种功夫来源于规范的声乐教学,掌握科学的发生方法,娴熟的演唱技巧。音乐剧唱法具有多元性的特点,在不同音乐剧中,各种唱法根据该剧的总体风格和表现内容的需要而被灵活运用,因而唱法也不尽相似。唱在音乐剧情节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声音的表现力是演唱者演绎剧中人物成败的关键,是驾驭人物的基础。除了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娴熟的演唱技巧,要借鉴现代通俗唱法的演唱和技巧,赋予自己一定的空间,科学的融为一体,形成鲜明的演唱个性。对声乐教学工作者而言,演唱与教学需借鉴音乐剧的艺术特点及多元化的演唱风格,用学术的专业态度来认识声乐演唱及教学法,以适应时代发展,扩展声乐表演艺术观念才能阔大学术眼界,适应时代的发展,进一步解放我们的声乐表演艺术观念。
二、音乐剧与美声唱法
由于音乐剧的形成和发展一直受到歌剧的广泛深刻影响,因此他的表演形式,结构形态及手法等方面都带有浓厚的歌剧的艺术色彩。对歌剧演唱形式的借鉴:独唱、合唱、重唱、旁白演唱;对科学系统的美声方法的借鉴,包括气息的均匀流畅,共鸣的使用,音质的柔韧,位置的适当,发声的自然,吐字的清晰等等。人们对歌剧,音乐剧演唱方面的审美旨趣是不同的,歌剧作为欧洲古典艺术之精粹,就像我国的国剧京剧一样,人们在欣赏它时,就会用一种具有深广传统积淀的审美标准来欣赏和品评,美声唱法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强调优美的音色,强调共鸣和掩盖,因而在生理上要求充分打开喉咙,追求具有强烈光亮度的“声音集中点”,洪亮而有穿透力的声音和宽广的音域。歌剧的演唱交织于音乐剧的演唱,其声音要求更为严格,由于它的音乐风格,这就对演唱者的嗓音条件与演唱法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并确定相当严格的标准。演唱时的声音传送手段,方式的不同,也是影响演唱风格的重要因素。在音乐剧歌曲中,还有些为了表达一定的剧情需要,使用一些高音,事实上,美声的技术主要体现在这些高音区唱法的运用上,音乐剧唱法要求声音流畅,不过多讲求共鸣,没有美声唱法中的面罩感觉,也不强调稳定流动的演唱发声状态。另外,从文化属性的角度上讲,美声唱法的歌剧演唱与音乐剧属于不同类文化层面的两门艺术。歌剧属于传统经典的艺术形式,其艺术性强,技术难度高,经历数百年的沧桑仍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是人类创造的重大的文明成果,是我们继承的具有珍贵价值的优秀艺术遗产;而音乐剧音乐在音乐的戏剧性功能以及大结构和布局的严整性方面较之歌剧音乐显得淡化,不同音乐段落之间的联系并不十分紧密,音乐语言趋向通俗化和平易化,甚至用流行音乐的语言、风格和旋法;注重旋律的主导作用,注重声乐部分的主导地位,追求唱腔的动听、悦耳、优美如歌,属于现代通俗性艺术,是现代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催生的大众文化的产物,具有明显的娱乐和商品属性。当然,音乐剧演唱特点和技巧虽与歌剧不尽相同,但由于二者之间渊源的关系仍然保留着许多共同性的特点。
三、音乐剧与通俗唱法
说到通俗唱法的流行风格在音乐剧演唱里的表现,可以说流行风格的通俗唱法是音乐剧演唱溯本归原的一个特征。通俗唱法被音乐剧广为使用,其音色特点亲切自然、甚至是沙哑的声音的独特运用,就是说,演唱者不仅唱出风格,还科学的使用嗓子,并没有搞坏它。流行歌曲由他自己的世界,它比美声唱法更庞大而复杂,流行唱法在使用嗓子方面无疑的有很大不同,它体现在“自然声区”与“超自然声区”的界线上,如果按美声的声音效果要求,流行唱法几乎都是“白声”,那种沙哑的声音效果就更不用谈了;然而从通俗唱法美学角度来说,却往往被看成有“磁性”有特色。通俗唱法它立足于说话的自然基础上,并且永远是在这个基础上去发挥、去表现他的感情和技巧;低音区像叹气,中音区像说话,高音区像喊人。比如《剧院魅影》中的“魅影”男主角扮演者麦克克劳夫特和上海歌剧院演出的布莱德•利特尔,他们几乎都运用了中低声区自然的,本嗓的或泣声的,高音区呐喊的,嘶哑的和共鸣的多种流行唱法。总的来说,唱流行歌时声带张力比唱美声小。声道只要不堵塞,不需要有意识的制造一个共鸣空间。气息的支持在唱流行歌时,并不需要像唱美声那样强的对抗。它之所以被音乐剧广为运用,也起源于它的吐字自然、接近生活。它能使人们在音乐语言的媒介中,人类文化的基础上和听觉的抚慰中和步入,轻松的享受音乐剧作。
四、美声与通俗唱法相融之比较研究
从文化属性层面理解,歌剧是传统艺术形式,具有艺术性强和技术难度高的特点;音乐剧属于现代通俗艺术门类,是现代商品经济促成的大众文化产物,具有娱乐和商品属性。美声唱法注重声音的饱满,能形象的刻画人物的内在思想、矛盾和情感冲突,富有较强的戏剧性和音乐张力。在诠释人物或剧情时,能通过一些难度较高的演唱技巧,是音乐形象更为丰满。通俗唱法是在演唱通俗歌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没有统一的规格和演唱技法的要求,不追求声音的整体共鸣,以口腔共鸣为主,但强调情绪的渲染,非常重视歌曲的情感表达。音乐剧相当重视音乐,而对音乐的戏剧性强度与深度的要求则比歌剧弱得多,而且音乐剧在具体场面处理上讲究节奏,交待事件快,情面推动快,场面连接快,而美声在演唱上过于严谨或形式化,旋律的如歌性大打折扣。除此之外,在演唱上要借鉴现代通俗唱法的技巧和方法,赋于一定的空间,使二者科学的融为一体,形成鲜明的演唱个性。通俗唱法要完全运用到音乐中的话,则缺乏对比和张力也将成为其最大的弱点,他能调动观众的情绪,也使情感的表达流于音乐的表面,但对于剧中人物内心世界及人物特点的诠释,则难以充分的把握。在表现剧情中矛盾,冲击时,通俗唱法则显得苍白无力。另外,从生理和物理的角度上剖析通俗唱法机能状态的话,将会发现,它和美声有许多相同及不同之处,从声道的部分看,美声的基础之一是共鸣,因此开腔体成为美声训练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为的就是在演唱者自己的躯体内建造一个扩音设备的时代,以适应在没有扩音设备的时代,能声贯全场。它显著地体现在喉头的位置上,特别是在唱高音上,美声的唱法要求喉头放下来,已达到喉头充分打开,产生充分的共鸣;而通俗唱法有麦克风,共鸣的作用既然是为了起到扩音作用,那么这种作用现在已被电能所取代,从而在声道和腔体的调节上,要求就简单得多,只要求声道不受堵即可。充分认识这一点之后,才能更加明确美声与通俗哪些可以借鉴,那些不可借鉴。因此,要使美声与通俗相融合的唱法是一种有一定的美声基础又以流行歌曲演唱风格为主的唱法。主张运用科学的美声歌唱方法来丰满流行音乐。它不仅体现在气息的支持、坚实的声带关闭上,主要还在声带的控制上,尤其是的音量、音色控制最能说明演唱者的演唱水平,这一点也和美声的基本准则相同。在演唱上,要求声音比较自然、放松、通畅、吐字清晰,讲究气息控制和声音的强弱对比,到歌曲高潮时显出很强的爆发力,但感情表达相当细腻,行腔、走句、润腔、装饰音的处理非常到位。这种唱法兼备了美声与通俗唱法的优点,中低音区运用通俗唱法用来表达情感的朴实和真挚,具有很强的亲和力。高音运用美声唱法,很好的刻画人物的情感,表现较强的戏剧性。
总之,音乐在音乐剧中处于灵魂的地位,它将旋律之美发挥到极致,以如歌之抒咏直入人心,在其广大观众的灵魂深处唤起最真挚的心理体验和最强烈的情感共鸣;它的演唱是多种多样的,有美声、通俗、美声与通俗相融的唱法。多年来,声乐教育一直沿用着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学内容,其观念滞后,教学模式的套俗已远远满足不了当今社会的需求,声乐教学也亦然,只有顺应时代发展变化而进步的声乐事业,才会充满蓬勃生机。(责任编辑:陈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