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公好龙
最先知道叶公好龙是听寓言故事。故事说,叶公子高非常喜欢龙,提笔画的是龙,拿刀刻的是龙。大大小小的龙画、龙雕挤满了房间。叶公爱龙出了名,远近的人无不知道。消息一传开,连天上的真龙也知道了,见世间有这么喜爱自己的人大为感动。一日行雨完毕,便转道来看叶公。他的头刚伸进窗户,尾巴还露在外头,叶公见了却大惊失色,吓得魂飞魄散,跑出门来。天龙大失所望,悻悻而归。这故事很有意思,借助叶公讽刺那些不务实际,爱作表面文章的人。
故事流传的多了,使用的多了,叶公好龙变为成语。《汉语成语大词典》收了进去,并指明其出处为汉代刘向著作《新序·杂事五》。其实,还应该更早些,早到战国时韩国宰相申不害的笔下,也就是《申子》当中。无论出自何时,出于何处,我一向以为这是文学作品,是个虚拟的故事。近日,读艾平先生的一篇散文,我才知道自己实在太孤陋寡闻了。原来,叶公子高实有其人,名叫沈诸梁,是楚国大司马沈尹戌之子。楚庄王时,沈诸梁被任命到叶邑为尹,自此人称叶公。这位叶公,却同典籍中的故事大为不同。他在叶邑主政49年,筑城固边,开疆拓土,兴修水利,深得百姓爱戴。为什么这样一位正面人物竟会成为故事中的迂腐角色?
《平顶山晚报》披露了叶氏谱牒《诸梁公传略》中的有关记载:叶公兴修水利工程时,在墙上画满规划图。一条条渠道曲折蜿蜒,许多人都没见过这样的图画,以为他是画龙。一位客人以为这水系图是群龙起舞,就说叶公好龙,并非真好。叶公问其因由,客人说,风从虎,云从龙,图中无云,龙何腾飞?叶公知道客人误解了自己的意思,笑笑说:我只想引龙出水,不求龙之腾飞。客人不解,叶公又说,凿渠成龙,龙到水至。客人说,如此,多多益善。叶公沉吟着说,不然,少引则宜,多引而惧。引一龙需银二千额,需粮万斛,不可不慎。从叶公话中可知,他修渠引水也考虑适度,不愿加重民众负担。只是,这话传播开去,一传十,十传百,到了作者的笔下,竟成了与事实大相径庭的故事了。
按说,故事是文学作品,当然有虚拟的成分,叶公好龙的虚拟痕迹就更为明显。试想,从古至今,谁人见过真龙,龙本是虚拟的,虚拟的龙走进虚拟的故事合情合理,不必较真,更不能将此叶公,当成历史上那位沈诸梁看待。可惜,《古今汉语成语词典》在注释中还加了这么一句:叶公,春秋时楚国贵族,名子高,封于叶(今河南叶县)。这岂不把虚构和事实混为一谈了吗?叶公真是有冤难白。
伏案沉思,叶公所以蒙冤至今,是因为那故事讽喻的现象没有绝迹。若是这现象消失了,叶公好龙的道理便失去了价值,失去了价值,便不再有存活的意义。叶公也就有个清白之日了。只是,这个清白之日来之不易啊!就说一事吧!当初在陕北,面对新生的人民政权,黄炎培先生问毛泽东:往昔多少朝代,其兴也勃,其亡也忽,你们如何保证权力的稳固?毛泽东告诉黄先生说,我们已经找到了一个好办法,这就是民主。为了这个民主他飞抵重庆谈判,要打破蒋介石的一党独裁;为了这个民主多少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于是,我们走进了新中国,用我们的满腔热情建设着自己的祖国。不过,扑腾了几十年,民主没有走近我们,离我们还有不近的距离。我们仍然处在挥手的挥手,动手的动手,举手的举手,拍手的拍手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缺乏有效的民主监督,所以有的人胆大妄为,管药品的卖药名,管出口的卖配额,管干部的卖官位……。一个倒下了,又一个起来了,而且,捞得更狠更毒。好在,毕竟社会在前进,民主在跟进,我们的媒体记者领先一步,担当了新闻监督的重任,时不时就把社会龌龊现象抖露出来晒一晒太阳。这一来,就有些官人吃不消了。近一段日子时不时就可以听到有人慷慨激昂地指责记者。这现象仍然让人想到叶公好龙,而且好龙好到比叶公还叶公的地步。我们党从延安就倡导民主,力行民主,近年更是将民主政治建设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可为什么只是媒体民主了一小下子,就有个别人受不了呢?看来,这个别人实在是有些朽木不可雕了。
本想为叶公说些公道话,为之平反昭雪,可是,看这社会现象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奏效的,那就只好继续委屈叶公,为人民能过上好日子你就牺牲自己的名声吧!
死不瞑目
得到两条信息,让我想到了死不瞑目这个成语。
一条信息是法律部门对贪污受贿者处于极刑的标准,据说达到500万元以上才可以享此死的殊荣。也就是说,如果贪污受贿的数额不足500万元,连这么死的资格也没有。
另一条是发生在四川成都的新闻,年近80岁的高校林教授与殡仪馆签订了一个办葬礼的协议,花销费用是10万元。10万元是个不小的数字了,已有点惊人了,更为惊人的是他不是给人办葬礼,而是给他的一只爱狗办葬礼。
由此我忽然想到了死。人有多种死法,如果按古训所说:“人为财死”而论,当代有不少人是难以死下去的。虽然,500万元的贪污金额是对量刑而言,可是如果错位思考一下,普通平民穷其毕生精力,获得的钱财也难以达到500万元。工薪阶层的不少人也在这个行列,倘按月薪3000元计算,年收入也就是3.6万元,100年也只能获得360万元,离死的这数还有140万元的差距。即使按月薪5000元计算,要达到500万元,也需要近84年。人常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似乎到阎王爷要请的最后的大限之日可以瞑目了,其实不然,因为这是从出生就算过来的,世上的天才不少,可是哪一位也不会从娘胎里爬出来就会哭着挣钱的。看来,以钱数定死,死还真是件难事。不过,死并不难,难的是就要死了,却距那个定数还很远,这可怎么死得下去?
退一步再说,即使自己想通了,不再计较平生获得钱财的多少,下定决心一死了之,可是,你准备死后办怎么个葬礼?本来,我们的社会曾经崇尚节俭,办丧事亦然。活着还不贪图富贵,死了又何必铺张浪费?哪想到转眼间这已成为往事,若不多花点钱,弄出个场面,似乎就是寒酸。谁愿意扑腾一生落个寒酸的下场?更何况,你看人家林教授那条狗,死了还要办个10万元钱的葬礼,岂不说风光啦,体面啦,往回一想,难道人还不如一条狗?如此想来,真真是死不下去、死不瞑目了。
查考死不瞑目,《汉语成语大词典》解释:“死了也不能闭上眼睛。指人将死之时心里还有放心不下的事。形容志向未能达到,死不甘心。”接着举例说明,一例是说孙坚,他大气凛然地说:“(董)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悬示四海,则吾死不瞑目。”另一例是说韩愈,他志向远大:“穷思毕精,以赎前过,怀痛穷天,死不闭目。”这里用的虽然是死不闭目,却和死不瞑目是一个意思,看看人家改变处境的决心是何等超拔?
这两个例子都举得不错,清楚说明了死不瞑目的意思。辞典的目的达到了,我却由此产生了疑问。孙坚是一代英杰,韩愈是千秋文豪,此二位皆是出人头地的名人,难道死不瞑目是名人的专利?也不尽然。蓦然想到个民间故事,故事的年代很远了,主人公是个卖肉的老头。这天,老头卖肉时,有人多付了钱,不仅暗暗高兴。不料还没笑出声来,买肉的却返回身来,岂不是来索钱的?老头情急生智,将那多余的钱往口中一塞,让买肉的检查钱袋、口袋,果然分文不多。那人无奈,只好去了。老头一喜却把钱咽了下去。下去也罢,这钱偏卡在了喉咙,咽得老头喘不出气来。老头就要死了,却怎么也死不下去,叫来儿子交待后事。他指指自己,儿子说:“我明白,给你穿身好寿衣。”父亲摇手,又指自己,儿子说:“给你装副好棺材。”父亲仍摇手,再指自己,儿子忽然想起父亲喉咙里的钱,说:“我明白了,是把那枚钱掏出来。”父亲点点头,仍然手指自己,儿子抓耳挠腮想不通父亲还有啥心思。他想不到,父亲就瞪大眼睛不死。看着父亲那个难受劲,儿子心如刀绞,斗胆胡说:“你死了,将你的肉卖了钱。”话音未落,父亲闭上眼,安然辞世。
故事完了,留给人的思考却没有完。多亏老头生在那遥远的往昔,死还死了个双目紧闭,若是活在当代,若是知道那个死的定数,若是知道那条狗的葬礼,即使儿子再宽怀,他也难以心平气和,死不瞑目便是铁定的了。
作者简介:
乔忠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人民文学等出版社出版散文集《远去的风景》、《荒疏的风景》等专著21部。获山西省赵树理文学奖、全国冰心儿童图书奖、全国冰心散文优秀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