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为福
摘要:住宅的规划布置是居住小区环境规划的重要内容。住宅及其用地不仅量大面广,而且在体现小城镇总体形象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住宅建筑群体布置是否得当,对居住小区的居住环境和空间形态影响很大。
关键词:规划布置;形象;住宅建筑群体;空间形态
1引言
小城镇建设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居住观念的转变,居住小区环境建设己出现了许多问题需要解决。而住宅的规划布置又是居住小区环境规划的重要内容,住宅及其用地不仅量大面广,而且在体现小城镇总体形象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研究住宅的规划布置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 住宅布置的基本要求
2.1 使用要求
住宅建筑的规划布置要以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来考虑,为居民创造一个方便、舒适的居住环境。构建适合小城镇居民生活特点和使用要求的住宅形式。
2.2主要功能
(1)日照:保证住宅每户居室获得国家规定的日照时间和日照质量,同时保证居住小区户外活动场地、公共绿地有良好的日照条件。(2)通风:保证住宅之间和住宅内部有良好的自然通风,并考虑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主导风向对群体组合的影响。(3)安静:对外部噪声的防治,避免小区内有过境人流、车流的穿越,使居住内外环境符合国家规定的噪声允许标准。(4)方便:根据居民的活动规律,合理组织交通,达到出行便捷,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完善,使用方便。(5)安全:指防盗、防交通事故、防火灾、防地震灾害等要求,特别是安全防盗尤为重要。
2.3经济要求与美观要求
降低建设费用和节约用地是住宅建筑群体规划布置的一项重要原则。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对住宅建筑的相关标准、用地指标严格控制。此外,还要善于运用各种规划布局的手法和技巧,对各种地形、地貌进行合理改造,充分利用,以节约经济投入。
在规划布置中应将住宅建筑结合道路、绿化等各种物质要素,运用规划、建筑以及园林等手法,组織完整的、丰富的建筑空间,为居民创造明朗、大方、优美、生动的居住环境,显示美丽的城镇面貌。
3 住宅布置的基本形式
3.1 平面组合的基本形式
小城镇居住小区住宅建筑群体平面组合的基本形式主要有行列式、周边式、混合式三种。
行列式:行列式是指单元住宅或联立式住宅按一定的朝向和合理间距成排成行布里的形式,主要特点是:①日照和通风条件优越。②布置道路、管线比较容易,施工方便。③行列式布置形式的空间往往单调呆板,因此,在住宅群体组合时,注意避免“兵营式”的布置,多考虑住宅组群建筑空间的变化,通过在“原型”基础上的恰当变异,就能达到良好的空间形态和景观效果;
周边式:周边式布置是指住宅建筑沿街坊或院落周边布置的形式,主要特点是:①这种布置形式组成的院落比较完整,具有近乎封闭的内向空间.空间的领域感强,有利于布置户外活动场地,一般组织为公共游憩园地;利于绿化和邻里交往。②有利于节约用地和提高容积率。③对于寒冷及多风沙地区,具有防风、防寒作用,可阻挡风沙及减少院内积雪。④有相当一部分居室的朝向较差,东西向住宅比例较大,对于炎热地区很难适应,对地形的适应能力弱。
混合式:混合式布置是行列式布置和周边式布置形式的结合,最为常见的是以行列式为主,以少量住宅或公共服务设施沿道路或院落周边布置,以形成半开敞空间。
3.2空间组合的基本形式
住宅群体空间的组合有成组成团和成街成坊两种基本形式,小城镇一般采用成组成团的组合方式。
成组成团的组合方式是由一定规模和数量的住宅成组成团的组合,构成居住小区、住宅组群的基本单元。其规模受建筑层数、公建配置方式、自然地形、现状条件和居民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传统文化以及住宅开发方式、社区管理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差异较大。由于小城镇居住小区、住宅组群的规模一般不大,因此“组”和“团”的规模也较小。成组成团组合的基本形式主要有同一法、向心法、对比法三种类型。
4住宅建筑群体平面组合与空间形态
住宅建筑群体一般是由相互平行、垂直以及互成斜角的住宅单元、住宅组合体,或结合公共服务设施建筑,按一定的方式,因地制宜有机组合而成的。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年龄的居民使用,满足功能、景观和心理、感受等方面的要求,需要有意识地对建筑群体及其环境进行分割、围合,从而形成各种各样的空间形态。
4.1居住小区户外空间的构成
户外空间构成的含义是通过各类实体的布置形成户外空间,并设计好空间的自身和空间使用的合理性,以适应居民居住生活的需要。
(1)户外空间的构成要素
住宅建筑群体外部空间的构成要素可分为主体构成要素和辅助构成要素。主体构成要素是指决定空间特性的类型、功能作用、形态、大小、尺度、围合程度等方面的住宅建筑、公共建筑、高大乔木和其他尺度较大的构筑物(如墙体、柱、柱廊、高大的自然地形)等实体及其界面。
辅助构成要素是指用来强化或弱化空间特性的元素,处于陪衬、烘托的地位,如建筑小品、矮墙、院门、台阶、灌木、铺地、稍有起伏的地形和色彩、质感等。
(2)户外空间构成的手法
①由住宅或住宅结合公共建筑等实体围合形成空间。围合构成的空间使人产生内聚、归属的心理感受。如我国传统的四合院住宅,使居住者产生强烈的内聚、亲切、安全和友好的感受。②由住宅或住宅结合公共建筑等实体占领形成空间。占领构成的空间使人产生开敞、扩散、外向、放射的感受。高层低密度住宅区是一种实体占领而形成的空间。
居住小区是一个密集型的聚居环境。目前,小城镇居住小区大多是以低层或低层、多层组合为主的住宅建筑群体,其空间主要是由实体围合而形成的。
4.2住宅建筑群体空间形态的变化
居住小区空间的变化可以通过空间的形状、大小、尺度、围合程度、限定要素的变化以及改变建筑的高度和类型来实现,从而产生不同的空间效果。各种不同性质的空间可以通过大小对比、围合要素的改变来加以区别,相邻两空间可以用渐变或突变方式来连接。
(1)住宅布置形式的“原型”变化
住宅布置形式的“原型”变化,一般是在住宅布置基本形式的基础上,为了结合地形或组合空间的需要,采取的恰当而合理的变化。如行列式在“原型”基础上采用前后交错、左右交错、前后左右交错、成组改变方向和住宅单元的等长拼接、不等长拼接、转角单元拼接、锯齿形拼接等,从而产生不同的空间形态。
(2)住宅建筑群体空间围合度的变化
住宅建筑群体空间围合度的变化包括平面和立体空间两个方面。
①空间的平面围合程度
围合空间根据其平面上围合的程度可分为强围合、弱围合和一般围合3种类型。在平面上,使空间具有围合感的关键在于空间边角的封闭。一般来说,只要将空间的边角封闭起来就易于形成围合空间。边角封闭的程度越高,空间的围合度也就越高:反之,空间的围合度就弱。
较强的围合构成的居住小区空间具有收敛性和内向性,空间相对比较封闭,受外界的千扰少,内聚力和安全感强。这种类型与我国传统民居四合院相似,居民的邻里交往和社会性活动多,对住区的责任感强,对空间内发生的事情比较关心。较弱的围合构成的空间比较自由、开敞,视线和围合感从敞开的边角溢出,与相邻建筑群体的空间渗透性得到加强。
②空间的立体围合程度
根据前述的住宅建筑群体空间的尺度,其围合的空间比例相应可分为全封闭围合、半封闭围合、临界围合、无围合度四类。较强的围合和全封闭围合空间可用于相对独立的居住小区的住宅群体、住宅邻里的空间中;弱围合和较封闭的围合空间常常在住宅建筑群体的基本空间中使用;一般围合的空间可用在住宅街区空间的局部;平面上较弱的围合和立体上半封闭围合的空间经常出现在住宅群体的院落、小块集中绿地的空间组织中;居住小区的中心绿地、中心小广场等空间领域在立体空间上是临界围合。
参考文献
[1]彭致禧,住宅小区建设指南,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2]朱建达,小城镇住宅区规划与居住环境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