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想象元素 激活语文课堂

2009-05-25 09:01谭迎春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09年5期
关键词:想象诗人学生

谭迎春

想象是一种有目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是利用我们头脑仓库中所存储的已有的信息(平常观察的事物和知识经验等),构筑新的形象的心理活动,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想象属于高级的认知过程,它产生于问题的情景,由个体的需要所推动,并能预见未来。比如,当你看完一本科幻小说,被其中惊险迷离的情节所吸引,仿佛自己也乘坐宇宙飞船来到茫茫宇宙中和外星人交谈。再比如,当你听到一首优美的乐曲,你会想到美丽的草原、蓝蓝的天空。因此,想象能自然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强烈兴趣与敏捷思维,可以说,想象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

高中语文教与学都需要想象,一堂高质量的高中语文课必须融入巧妙的想象元素,一个优秀的高中语文课件更会把想象元素化用得尽善善美。下面,笔者就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想象思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巨大作用。

一、想象能化实为虚,把文字转化为画面

教学课文尤其是古诗词时,学生直观感受的就是一行行的文字,如果不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进行再创造,那么传授给学生的就可能只是文字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意象组成的内涵丰富的画面。这样,不仅不能让学生走进诗中与诗人对话而失去学习乐趣,而且难以理解古诗词的内涵,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对这样的语文课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反感。《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因此,教师的第一要务就是要诱导学生能运用想象,化实为虚,把文字转化为画面,走进画面,去感悟享受人生的酸甜苦辣麻。

如在教学柳永的《雨霖铃》时,笔者就成功地运用了想象法,学生相当活跃。首先让学生明确:上片写一个秋天的傍晚,词人与他心爱的人在都门外长亭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下片是词人想象别后羁旅生活的情景。然后,给学生一个任务:鉴赏词的意境,请根据上、下片的内容,分别作一幅画,然后用自己的语言生动的描述出来。最后出示CAI画面对比体会。

学生A这样描述第一幅画面(长亭送别):一个秋天的傍晚,骤雨刚刚停歇,空气格外清新,寒蝉在柳树梢长鸣不已。京城门外,长亭边,一个临时搭建的篷帐里,筵席上有两个斟满酒的酒杯和两盘几乎没动过的下酒菜。词人与情人双手紧握,喉咙哽咽得说不出一句话来,脸颊上挂满了滚烫的的泪水。此时,水面上,一只小船里一位老艄公正对着这对情人使劲地喊:“上船喽——上船喽——”天色越来越暗,茫茫水域里,雾气一片。

学生B又描述了第二幅画(羁旅长愁):一夜飘流后,词人仿佛来到异乡。东方即将吐色时,头顶依然有一弯新月,河流两岸朦朦胧胧的杨柳树在瑟瑟秋风中摇动着。词人此时望着残月,感受着秋风,脸上一幅愁眉不展、若有所思的样子。

学生D同样也在描述中完成了相当富想象力的画面。

接下来的师生评价异彩分呈,学生的发言大胆、深入,出乎意料的想象力让笔者惊叹与折服。

又如,欣赏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第四景(仙人登场)时,有位学生更是把自己平时看武打小说的笔法与想象结合起来,描述出来的画面让大家拍案叫绝:突然间,电闪雷鸣,山崩地裂。随着轰隆一声巨响,神仙洞府的石门从中间陡然打开……随着想象的驰骋,作品在想象中得到了复活。

二、想象是架设在学生与作者、文本之间的桥梁

作者与学生所处时代、所受教育、生活背景、语言修养等方面差异太大,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就是受这些方面的影响而难以解读文本。想象是架设在学生与作者、文本之间的桥梁,通过这个桥梁,学生能走近作者与之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如《故都的秋》第3段的“秋花图”的赏析:根据内容,要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教师最后展示课件,让学生对照。有一位学生是这样描述的:天空一片碧绿;地面上,五颜六色的牵牛花荟萃成流光溢彩的野花圃;天地间,间或出现一两只白色或瓦灰色驯鸽,点缀在一大片的空白中间,显得疏密得体,浓淡相宜,可与天公比美。坐在院子里的人,手捧茶碗,抬头望碧空,俯身拾牵牛,耳边不时传来驯鸽的飞声,画面有静有动,绘声绘色,秋的美与情趣完全融合在蓝天白花之中。

这段描述极富想象力,抽象的文字化成了丰富多彩的画面。接下来,笔者问:“这么清静美丽的画面,作者当时的心情如何?”有的学生回答“作者心情显得很沉静,好像有很多心事”。这自然让学生想到该文的写作背景——1933年到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虎视中原,国民党政府对外投降,对内镇压,由于白色恐怖的威胁,作者离开上海,避居杭州,过着游山玩水的隐逸生活。在这期间,作者写了大量的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散文。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这篇优美的散文,在对北平秋的“色”、“味”的描绘中,寄托了作者眷恋故都自然风物的情愫和对美的执著追求,流露出一种沉静、寡淡的心境。如果不带动学生的想象,深入分析作者的心情,也就不能沟通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关系,达不到教学目的。

又如,《登高》是杜甫诗中最有名的七律,诗人通过无边无际的秋色、悲壮雄浑的气势和层次井然的章法,抒发了诗人丰富深沉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个人命运的伤感和忧国忧时的情怀。通过分析颔联,杜甫纵目远眺,看到秋色无边,落叶飘零,他此时的心境如何呢?教师要引导学生:诗人想到自己也像树—样,已经到了生命的晚秋,不禁感到韶光易逝,生命是多么的短暂!而面对波涛滚滚的不尽长江,诗人又感受到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时间的无穷无尽。让学生更走近诗人,引起共鸣。与诗人一样感受那不尽的愁思,翻腾的心潮,恰似那无边的落木,滚滚的江涛。这样,学生与文本、作者便通过想象这座桥梁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

三、想象能给学生思绪的翅膀

最成功的教学过程莫过于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的属于个人的创造性解读。

在一次以“与四大名著对话”为主题的高中语文研讨课上,参研的学生们都各自抒发了自己对这四大名著的理解。一位学生对《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提出了疑问:“会七十二变的孙悟空可以大闹天宫,十万天兵天将都奈何不了他,最后只有请如来佛祖才能降服他。可是他在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途中,为什么每遇到一个妖魔鬼怪时,都搞不定他们呢?这到底又意味着作者什么样的弦外之音呢?如果放到我们这个时代,它作为四大名著之一,又有什么新解呢?”笔者启发学生:“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让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合理的想象分析,展开探讨。其中一位学生的新解让在场的师生们耳目一新,拍案叫绝。他认为孙悟空本事超群,结果逢妖必败,只能求救。这说明:一是当时的黑暗势力(妖魔为喻)太强大,正义的力量(孙悟空为喻)短时间内处于劣势;二是当时朝庭的势力太弱,地方的势力太强,因为孙悟空一人就能大闹朝庭,而不能单独对付任何一个地方势力(妖魔);三是很多妖怪是有后台的,因为这些妖怪不是天上这个星君的坐骑,就是那个菩萨的爱物……这些想象极富创造力!可以说在想象的催动下,学生们的研讨极富新意与深度,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探研兴趣。

总之,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尽量融入想象元素,启发学生能说话、会说话、精说话,激发学生的学习探讨兴趣,从而激活语文课堂,这样高中语文课堂必定会迎来灿烂的春天。

猜你喜欢
想象诗人学生
快乐的想象
一生
“诗人”老爸
愤怒
赶不走的学生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学生写话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
聪明的学生等
No.3 最佳小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