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俊
[摘要]在中专生培养中,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而部分中专生缺乏对信息价值的正确认识,信息素养尚处于启蒙阶段。本文从创造良好的信息素养教育环境、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提高教师教育素养以及促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等方面,探讨了提高中专生信息素养的措施与对策。
[关键词]中专生信息素养信息技术
随着网络通信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步入信息化时代,生活环境日益网络化、信息化,人们的信息素养教育变得极为重要。信息技术课的开设为培养中专生的信息素养提供了渠道。为了将这种可能变成现实,从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我们必须从了解信息素养的内涵,明确中专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出发,通过开设信息技术课程,达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目的。
一、信息素养的内涵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的概念最早是在1974年由美国信息产业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Paul Zurkowski)提出来的,他把信息素养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1992年。道尔在《信息素养全美论坛的终结报告》中给信息素养下的定义是:一个具有信息素养的人,他能够认识到精确和完整的信息是作出合理决策的基础,他能够确定对信息的需求,能够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问题,能够确定潜在的信息源,能够制订成功的检索方案,从计算机和其他信息源中获取信息、评价信息、组织信息,并应用于实际,将新的信息与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融合,以及在批判性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用信息。美国学院和学校协会南部学院委员会在1996年12月认定的标准定义是:具有确定、评价和利用信息,成为独立的终生学习者的能力。我国学者何克抗教授对信息素养的定义是:教育的信息素养应当是与“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和信息利用”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实际能力。
笔者认为,时至今日信息素养仍是一个含义广泛的综合性概念。主要是指人对信息的需求欲望,以及熟练获取信息、正确处理和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三个方面的含义。
(一)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指人们在信息活动中产生的认识、观念和需求的总和。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能认识到信息在信息时代的重要作用,确立信息时代重视知识、终生学习和勇于创新的观念;二是对信息有积极的内在需求;三是对信息的敏感性和洞察力,能迅速有效地掌握有价值的信息,发现信息的隐含意义,并善于与自己的实际工作、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善于从信息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是指获取、加工、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它所反映的是人们应用有关信息技术工具,组织、制作所需新信息的熟练程序。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重点和核心。在信息时代,一个人的信息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他的社会活动能力和工作能力,因而是最重要的生存能力。
(三)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是指人们在信息活动过程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它是调节信息生产者、信息加工者、信息传递者和信息使用者之间行为规范的总和。一个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人应具备良好的信息道德,自觉遵守国家信息法律法规,合理合法地获得和利用信息,自觉维护信息社会的正常秩序。
二、中专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中专学生的信息素养较低,缺乏对信息价值的认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意识淡薄
信息意识淡薄是由于学生对信息社会认识不足,对信息的需求缺乏渴望,敏感性和洞察力低,学生的信息源主要来自课堂,多数中专生没有利用计算机网络获取信息的意识,认为学好专业课就可以了。还有对信息素养内涵理解的偏差,简单地认为信息素养就是会操作计算机和借阅书刊资料。
(二)信息能力较弱
许多中专生对信息价值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网上主要是聊天、玩游戏和浏览一些无关信息。他们不知道如何利用网络的信息资源,不了解如何快速准确获得信息,不知道如何处理和交流信息,因此更谈不上如何充分优化和利用信息。据调查表明,88%的中专生在网上聊天、游戏和娱乐,95.6%的中专生没有在网上看过新闻,68.8%的中专生不会发电子邮件,聊天时和网友谈及自己的学习情况的仅占11.5%,在网上查找过与自己专业相关知识的仅占17.6%。
(三)信息道德堪忧
随着光纤进入校园,宽带进入社区。营业性网吧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中专生有了一条崭新的信息获取渠道,使基于网络进行自主拓展学习成为可能,这无疑对推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高中专生的信息素养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然而,在数字化乐园中,是非、善恶、美丑俱存。中专生网络道德行为有失规范已有种种表现,如网络言行随意放纵;在聊天室发表言论时使用不文明的攻击性语言或脏话;上网浏览色情网页;网络价值观念模糊,认为网上聊天时欺骗对方、盗用别人的账号、复制抄袭别人的作品是“计算机高手”的行为;网上网下不一样,对自己在现实社会和在网络社会的道德要求不一致,形成双重人格等。面对种种挑战,如果不及时采取对策,网络虚拟社会的道德失范必然导致中专生在现实社会生活中道德行为的失范。使他们思想受蒙蔽,心理不健康,人格不健全,甚至迷失人生的方向。
三、培养中专生信息素养的措施和对策
(一)创造良好的信息素养教育环境
良好的信息素养教育环境,是培养中专生信息素养的必要条件。首先,全社会行动起来,一起创设一个有利于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氛围;国家各级组织和机构应该协调统一,共同努力营造有利于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良好氛围,推动信息素质教育的开展。例如,举办信息素质研讨会,出版与信息素养有关的刊物、书籍,同时,向学生开放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信息资源,引起媒体关注,加强舆论宣传力度,营造有利于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氛围。其次,要加大经费投入,建设功能齐全的多媒体网络教室,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再次。学校网络中心、计算机中心和现代教育中心应相互协调,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优化,为学生提供获取信息的广阔场所和多种信息途径。如果条件允许,网络光纤应接入学生宿舍,让学生感受校园培养信息素养的氛围。
(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计算机的应用能力是体现信息技术的手段和工具。目前,计算机应用能力差已成为制约学生获取信息的瓶颈,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具备利用计算机收集与管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学生要加强计算
机理论的学习,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学习并掌握信息处理的基础知识、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操作、数据库检索、简单程序设计及相关信息管理等,以提高利用计算机来获取并利用信息的能力。
(三)建立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课,二是其他学科的渗透。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活用、实践。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在内容上必须相互渗透、相互整合,使信息素养的培养显性和隐性地贯穿于学校的各科教学当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推动作用。学生要想高效率地处理信息,需要掌握一定的信息获取、收集、加工、处理、存储等方面的知识,而这些内容仅由信息技术教师来教授是不够的,其他学科教师也应当结合各自的课程目标实现渗透信息素养的教学,也就是说学生的信息素养必须建立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基础之上。
(四)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提供师资保证
信息化社会要求教师的角色发生本质上的转变。教师不再只是教学的主体。更应该成为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课程的设计者和开发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信息资源的管理者。角色的转变对传统的教师能力和素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高校数字化、网络化的环境下,教学科研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检索、分析组织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一个自身缺乏求知欲和信息创新能力的教师很难培育出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人才。因此,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认识,强化信息意识,开发和利用网上信息为教学服务,创设有利于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学习环境,指导、组织学生感知、探索、协作,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教师作为终生学习者,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创造性地运用信息技术,探索新型教学模式。
人的素质要不断发展。而学习则是素质不断发展的源泉。信息教育的开展使社会成员具备利用信息技术和各类信息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所以有利于人的素质发展。信息教育是人的素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对于中专生来说。实施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阵地是信息技术课堂。我们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课,培养学生学习和再学习的能力,而且学会使用现代信息技术高效率地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树立起终生学习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