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科学人才观

2009-05-25 09:59孙树桐
党史文苑 2009年8期
关键词:特征人才

孙树桐

[摘 要] 科学人才观是一个完整而系统的理论体系,具有丰富的内涵,它充分体现了群众性、实践性、发展性、平等性等特征。人才问题是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因此要在实践中落实科学人才观。

[关键词] 科学人才观 人才 特征

科学的人才观,就是对什么是人才、如何成才、人才的评价标准、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如何培养人才、如何使用人才等一系列问题的科学认识。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我国人才工作的时代特征,开创性地提出了与时俱进的科学人才观。我们必须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科学人才观的基本内涵,才能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各种不合时宜的观念和做法中解放出来,引导青年走上健康的成才之路。

一、科学的人才内涵

对人才的界定是人才观的重要内容。《辞海》对“人才”的解释是:有才识学问的人;德才兼备的人;有才学、才能的人;品貌俱佳的人。[1]学者叶忠海提出:“人才,是指那些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具有一定的专门知识、较高的技能和能力、能够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对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对人类进步做出了某种较大贡献的人。”[2]学者王通讯认为:“人才就是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进行了创造性劳动,在某一领域、某一行业、或某一工作上做出较大贡献的人。”[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作出积极贡献,都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

新的人才概念强调人才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是当今时代对人才基本素质的要求,是成才的基础,是进行创造性劳动和对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内在依据,体现了当今社会知识与技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新的人才概念突出人才的创造性。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灵魂,也是人才综合素质的关键因素,这是人才属性的核心。在人的能力系统中,创新能力是一种最高层次的能力,它涉及到人的多种心理活动,是一种艰巨复杂而又能为世界带来无限生机的行为能力。人才与非人才的根本性区别在于能不能进行创造性劳动。新的人才概念强调人才的贡献性。鼓励人才在前人已有成就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为推进三个文明建设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做出积极贡献。新的人才概念揭示了只有把人才置于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去考察,衡量其为社会创造的价值的大小,才能形成人人讲创造、人人作贡献的社会氛围。三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构成了人才概念的基本内涵。

二、科学的人才界定标准

人才标准是解决什么人是人才的问题,是对人才本质特征的具体衡量把握。人才的界定问题关系到对人才状况的分析、人才评价标准与人才政策的制定。1982年,我国首次提出了人才标准,即“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和初级以上职称的人员”。这一标准的确立,对于扭转当时不重视学习、不重视读书的社会风气,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才素质与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这一标准已经逐渐显露出不够完善的地方。不少对社会作出积极贡献的人因为学历、职称、身份和资历等限制,被排除在人才之外。一些人为了评上职称、为了获取更高的学历,不惜弄虚作假。这些现象虽然有许多原因,但是都与不科学的人才标准有关系。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提出,要牢固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这一讲话推进了人才概念的现代化,破除了“唯学历,唯职称,唯资历,唯身份”的人才标准观,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人才标准的界定主要强调:一是知识、能力导向。虽然要考虑人才的学历和职称,但更突出其综合能力和专业水平。二是业绩导向。在进行人才评价时,不能仅看文凭及其毕业的大学,而要看他给社会做了哪些贡献,有何业绩。因为在竞争环境中,业绩至关重要,只有业绩才能把一个人同其他竞争者区别开来。三是品德修养。品德是指一个人在政治、思想以及道德等方面的修养,它是一个人政治立场、世界观、人生观、道德品质等的综合体现。德是人才的灵魂,既是人才要素的首要因素,又是人才成长的精神动力。良好的品德修养是成才者必须具备的品质,它决定着人们的政治方向和为社会服务的方向,也是成才过程中最强大、最坚持久的内驱力。人才的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等要素是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它们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辅相成。新的人才标准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特别是把业绩作为一个核心的要素来考虑,克服了以往人才评价中重学历、资力,轻能力、业绩的倾向,同时将我党一贯坚持的德才兼备原则具体化。新的人才标准强化了选才的全面性、客观性,确保选人、用人的公正性,减少任人唯亲等不良现象的发生,是我党在人才识别和选拔理念上的一个飞跃,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的创新和发展。

三、科学人才观的内涵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作为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重要创造者和传播者,是生产要素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是当今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人才是各种资源中最宝贵的资源。物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而人才资源开发利用强度则决定着对物质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因此人才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和决定性作用,人才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和直接的动力源泉,成为关系国家兴衰存亡的最重要的战略资源。

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把促进人的健康成才和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放在首要位置。要着眼于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既要切实做好教育、培养、引导工作,又要扎实做好使用、关心、激励工作;就是立足于人,尊重人才的社会价值和个性价值,对人才的权利给予合理的尊重;就是着重培育人才的创新能力,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就是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竟相迸发,人才的价值得到最大实现。

人人都可以成才。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主人。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科学人才观在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明确了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说明了人才的成长途径是学习与实践,揭示了科学人才观的内容和特点,激发了亿万劳动者成才的愿望与决心。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就是要求在人才培养中,要自觉按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出发,大力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和环境;就是要充分尊重人才的个性,按照各类人才成才规律和不同特点去识别、选拔、开发和使用人才,使各类人才都有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就是既要重视所有有成就的人才,也要关注具有潜能的人才,既要重视选拔高知识水平、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又要重视通过刻苦自学,经过长期积累,确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四、科学人才观的特征

科学人才观充分体现了群众性。科学人才观主张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坚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强调“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人民群众是一个巨大的人才宝库,是人才的不竭源泉。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善于发现、组织和使用好群众中的大量人才,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聪明才智。

科学人才观充分体现了实践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观对客观的能动反映,实践孕育理论,实践出真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切科学知识来源于实践。人才的产生和成长离不开实践。科学人才观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立足于我国当代的人才实践,坚持实践出人才的观点,强调在实践中发现人才、使用人才、锻炼人才和培养人才,把实践作为检验和评判人才的根本标准。人才只有在劳动和创造中才能发挥自己的知识和才能。

科学人才观充分体现了发展性。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人的不断解放和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崇高目标,把人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促进发展上,把人才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着眼于发展、服务于发展,是树立科学人才观的实质内容。科学人才观与科学发展观紧密联系,坚持人才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和协调,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把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作为科学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科学人才观充分体现了平等性。科学人才观把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强调要“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彻底打破了门第身份偏见,打破了僵化的评价标准,为各类人才提供了公平、平等、竞争的平台。

五、在实践中落实科学人才观

人才问题是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我国只有在人才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才能在整个国际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目前,我国在落实科学人才观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是:(1)在全社会树立多样化的人才观。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需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只有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才能成功地培养人、塑造人。人才是分层次的,既有高级人才、中级人才,也有初级人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个性化的,要改变那种只有考上大学,成了专家,才是人才的观念。(2)制度创新。要解放思想,尊重科学,完善制度,形成一个科学合理、充满活力的人才创新体制和运行机制,要依靠用人制度的大力改革,以发挥人才最大效益为标准,切实维护人才的合法权益。(3)未来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经济全球化时代呼唤多类型、多层次、多规模高素质人才。目前,我国人才短缺是客观存在的,国家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支持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既要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也要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在“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方面也要承担一部分任务。同时应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培养更多的适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夏征农.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368.

[2]叶忠海.人才学概论[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59.

[3]王通讯.人才学通论[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1—2.

责任编辑 刘金旭

猜你喜欢
特征人才
根据方程特征选解法
人才云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新型冠状病毒及其流行病学特征认识
如何表达“特征”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