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卫斌
[摘要]网络组织通过不同企业之间的长期交易和合作关系,将企业间的资源、能力整合为一个整体,把隐性知识转化为能够被组织所共享的显性知识,从而使网络组织在知识获取上具有有效性。而且,网络组织成员之间的合作互动、社会性、重复性交易及资源的动态整合特征创造了网络组织的学习功能。
[关键词]网络组织;知识获取;学习功能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36X(2009)04-0133-03
自日本的下包制及美国企业跨边界合作开始,下包制、企业战略联盟、虚拟企业、供应链准一体化、企业集群等新的企业合作形式迅速发展,目前日益成为欧美国家企业所采取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虽然这些具体形式特征各异,存在的条件、功能均不同,但共同的一点是,它们都是企业外部的一种企业之间的分工和合作关系。西方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对这种经济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对这些具体形成所涵盖的共有现象加以提炼,以网络组织的概念概括出其一般性,具体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企业在重复性交易的基础上通过正式契约所构成的互相依赖、共担风险的长期合作、相对稳定的企业组织形式。网络组织的出现引起了产业组织和企业理论的重大创新和突破。国内外学者对网络组织的性质、功能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本文仅就网络组织的知识获取及学习功能作粗浅分析。
一、网络组织的知识获取
根据Polanyi(1962)的研究,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类型,其中隐性知识是指能被正式编码的系统语言,可以借助媒介传播。而隐性知识是指植于个人及其心智模式、难以编码及沟通的知识,基于经验而得来,只能通过亲自观察、模仿及實践获得。一项知识是否可以交流,应具备一定的条件。巴达拉科(1991)认为,这种条件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它必须是被清晰地表达的;第二,必须有某个人和(或)某个集团能够理解该知识;第三,该个人(或)该集团必须具有充分的动机去理解该知识;最后,不存在限制交流的障碍。而迪屈奇(1999)认为,知识的可交流性,除了上述四个条件外,还须具有一项必要的条件:获得知识的最小的沉淀成本。因此,可交流的知识意味着知识的利用的“可竞争性”,利用知识的可能性取决于思想的普遍扩散,它可能随着产品和技术的使用周期步入成熟阶段而发生。但是,由于隐性知识难以言明且不易传播,因而它无法通过市场方式来取得。显性知识虽然可以传递,但其定价难以准确、合理。由于知识是典型的公共产品,具有较强的外部性,一方面,知识拥有者可以重复出售它所掌握的知识而不必花费额外的成本;另一方面。需求者在获取知识之后无法准确确定其价值,而一旦获得之后,知识就失去了交易价值。产权的不清晰导致了知识所有权的模糊(商标、专利、版权不属于此列),所有权的模糊形成了市场交易的障碍。如果企业之间所交换的产品是知识性产品或者是资源中包含知识,市场交换难以进行。此时,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法有两个:一是纵向一体化,一是网络组织。正如迪屈奇所认为的,由于下述原因,企业所采取的组织形式是网络组织而不是纵向一体化或是双方均不受对方影响的市场形式,这些原因有:成本和风险的降低;加快进入市场的速度;加快灵活性;监督竞争者并使其实现中立;以及引导知识的流动。参照巴达拉科和塞姆林格尔的上述考虑因素,纵向一体化至少存有以下问题:一是成本变量,采取它去获取知识可能因沉淀成本太高而失去效益;二是灵活适应性较差,不能较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三是不具有激励机制,员工知识创造和共享的动力不足。因而,一项初步的结论是:由于管理机构的效益(而不是成本)的考虑,竞争动态将导致组织形式的发展。换言之,网络组织形式较纵向一体化能更好地获取知识。因为,通过网络组织这种形式,企业间通过合作组建学习联盟和知识网络,相互沟通、交流学习,从而使得知识在网络各个节点成员之间进行传播、溢出和共享,既避免了纵向一体化的高成本和灵活性的缺乏,而且知识获取的效果会更佳。
马歇尔和潘罗斯对企业成长过程中知识或能力积累和获取的内生机制的描述存在着重大分歧,即知识的获取究竟是一个内生的过程,还是一个外在化的过程。马歇尔(1920)认为,企业知识的获取是一个外在化的过程,即企业新知识的产生是非正式的隐性知识转换为正式的显性知识的过程。他认为,企业的成长过程依赖于知识的外在化,即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过程。他指出,机器取代劳动力的过程,是把以隐性知识为基础的复杂的工作转化为简单而标准的工序的过程。简单而标准化工序的知识基础,是正式和系统的显性知识。而潘罗斯(1959)则认为,企业知识的获取是外部实施内生化的过程,表现为正规的显性知识转化为非正式的隐性知识。她指出,企业新知识的获取,在本质上是把正式的显性知识以最佳的解决某一问题的方式转化为程序化的、富有针对陸的、隐性知识的过程。
当知识不能充分被表达从而不能被加以整理时,就存在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知识。也即隐性知识,它在实际生活中大量存在,常常带有特殊性、异质性和非普遍使用性的特点。从经济学角度看,它包括:生产中的技术和能力;市场全景的判断和人才的选择;如何开拓市场;如何融资;企业内部的信息;企业的经营理念和营销技巧等。显然,如果隐含类知识多,则有限理性的程度增强,不确定性也会提高。而一旦隐性知识转变为显性知识,自然会是确定性增强。
网络组织是异质的企业间在交易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种长期合作关系。网络组织中的单个企业在没有发生交易及合作关系时候,每一个企业都具有独特的技术、经营理念、营销手段及文化、价值观等,这种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体化的,根植于个体行为本身。它主要由行为性技能组成,是一些非正式的难以掌握的习惯性诀窍,这种诀窍本身蕴涵着没有弄清的科学原理。
迪屈奇认为:“由于组织内部的劳动分工,这种知识(即为隐性知识,作者注)将被建立于正式的和非正式的社会关系基础之上。由此可以得出,该有关知识将能在很大程度上为那些具有共同经验的个人所共享。这种独特的经验和半结合之间的关系,可以用理查德森(1972)提出的想法加以阐释。……当只有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知识或独特的知识时,竞争将建立在技能的基础上,结果使战略改变具有最重要的意义。”迪屈奇在此实际上是讲,隐性知识通过某些正式和非正式的社会关系和交往,可以将隐性知识外在化,即为具有共同经验的个人所共享。而网络组织(迪屈奇称之为半结合)是一种有效的形式。这是因为:当发展(它需要一家公司现有核心以外的技术)被认为具有必要性时,半结合具有双方均不受对方控制的签订合同或内在化的比较优势,因为它将促使学习和建
立新知识这一中心目标。而且,内在化可能引起文化冲突,当现有和新的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知识将建立在不同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之上时,尤其可能引起文化的冲突。此外,自给自足战略可能是缓慢的和带有限制性的,它可能引起竞争方面的问题。半结合组合中双方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促进了信任的发展,并降低一方泄露信息的风险,增加的信息分享将会增加合作双方导致妥善处理差异性、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的能力。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网络组织通过不同的企业之间的长期交易和合作关系,将企业间的资源、能力整合为一个价值网络或整体,形成共有的知识、技术、经营理念、品牌、声誉等,把隐性知识转化为能够被组织所共享的显性知识。因而,网络组织创新的起点是个体的隐性知识,只有显性化后的个体隐性知识,才能构成组织的核心知识和能力。
二、网络组织的学习功能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发展和影响的不断扩大,组织学习成为理论界所关注的内容之一。组织学习表现为组织实现知识的获取、信息传递、信息转换和组织记忆的过程。组织学习从方式上讲,主要有两种:一是建立在刺激反应机制上的“单回路学习”,即组织内部的“用中学”;另一种是建立在开放系统基础上的交互方式“双回路学习”,即组织间的合作和互相分享成功经验,同时将某一领域获得的知识推广并应用于其他领域。有关组织学习方面的近期研究表明,学习并不仅仅发生在组织的内部,而且会超越组织的边界。
许多学者强调了网络组织的学习功能。它通过关系性学习取得准租金。因为网络组织相对于科层来说,有更多的路径来保持知识的更新,相对市场来说,能傳播更丰富、更复杂的信息。正如PoweH所说:“最有用的信息很少通过组织内的正式行政指令来传递,而是从你过去经常打交道、且认为是可靠的经营组织那里去取得的。”网络组织的学习功能或者说是对组织学习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络组织成员之间的合作互动将诱发组织的学习
从网络组织企业间合作互动的方式多种多样,如合作创新、要素互动等,在这种合作互动的过程中,企业将会发现自己与其他企业间的差异,这种差异是网络组织学习的动力源。首先,从创新行为看,网络成员企业间技术和知识的垂直和水平扩散构筑了组织的创新系统。如果以创新主体为核心,这种组织内部创新网络在纵向上表现为供应商和客户的产业链互动关系,其中,更为重要的是供应商——生产商的关系,如在分包制和供应链准一体化中。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的互动是知识传递持续性的基本要素和主要渠道之一。在成员企业间技术和知识的水平扩散,表现为横向的竞争互动和合作互动关系,其中竞争互动占主导地位,而合作互动相对较少,这种有横向和纵向关系相互交错而形成的创新网络,从微观层次看,它能提高企业学习新技术的机会。其次,从要素互动看,网络成员企业间可以表现为管理要素互动、中间要素互动和资金要素互动。在管理要素互动上,网络成员之间的知识外溢,使管理信息为成员共享,而且,企业之间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交流有助于企业学习优秀的组织模式和管理模式。再如中间要素互动,网络成员再通过价值链上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交易关系,垂直一体化更能产生知识的流动和技术要素互动。而在资金要素方面,这种互动不仅仅反映在风险投资上,而且反映在资金在企业间的流动,如在战略联盟中,相关企业基于项目合作异同,而进行合作研发、共同投资。而这种资金流动成为实施新技术知识组合和匹配产生的主要途径。
(二)网络组织的社会性特征为组织的学习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网络组织是相互关联的企业通过交易和合作而形成相对稳定的一种组织形态,企业的网络化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社会化过程。成员企业的行为也不再是一种个体行为,而具有社会性。成员企业在持续、长久的交易或合作过程中。会形成共有的规则、习惯、文化、价值观等,而这将为网络组织的学习提供一种良好的社会环境,这是因为,网络组织的学习功能,不是单个企业能完成的,单个企业的学习必须融入到整个网络的社会活动过程之中。这一点在产业集群中表现尤为典型。在产业集群中,集群内部的相关企业、中间组织和公共服务机构,其学习行为无不的受到当地制度、文化和非正式社会关系的影响,集群技术学习依赖于个体人员和组织的学习,但由于受当地文化、传统、习俗、社会关系的制约,他们的学习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一定的共性,而这种共性并不完全受来自正式制度的约束,而是社会文化的约束。在产业集群内,各成员企业会无意识地获取内化于集群创新系统内部但又外化于企业的隐性知识。马歇尔在分析产业氛围带来学习动态性时候,有经典描述:“……行业秘密不再成为秘密;而似乎是公开了,孩子们不知不觉的学到了许多秘密。优良的工作受到正确的赏识,机械上以及制造方面和企业的一般组织上的发明和改良之成绩,得到迅速的研究;如果一个人有了一种新思想,就为别人所采纳,并与别人的意见结合起来,因此它就成为更新的思想之源……因而,在空气中弥漫着创新和学习的气氛”。
(三)网络组织成员之间的重复交易特征和资源的动态整合特征为组织的学习创造了条件
由于知识随时间转换是以成员之间的互动及其时间延续性为前提的,由此保证了知识在个人之间或组织之间的随时间传递的持续转移,与此相应,学习也就是一种具有时间延续性和动态性的过程。
为了消除各种不确定因素所带来的决策风险,市场行为者倾向于选择相对稳定的经营环境,引发交易关系的稳定性倾向。而网络组织从交易的时间上来说。它不像纯市场的交易行为,是一次性的、临时的,而是一种长期的、相对稳定的重复交易,具有交易时间上的持续性特征。这样。在网络组织里,使知识以技巧、经验、惯例等形式得到积累成为可能,强化了网络组织的学习功能和学习轨迹。
时间上的持续性并非组织学习的充分条件,因为知识的积累如果不能在成员内部得到有效利用,就不可能转化为企业的学习功能和创新绩效,因而在网络组织的学习过程中需要动态整合性来保证累积性知识的传递。网络组织的动态整合性又是通过组织内资源的有效整合、能力的互动和信息的充分流动来实现的。
[责任编辑:李国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