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波
教育价值观作为人们关于教育实践和教育价值关系的根本看法,是指导、支配和评价教育行为和功效的核心观念,面对新课程与教育新形势,校长首先要形成价值领导意识和价值领导力,在塑造和谐校园文化中引领教育价值观的转变。
当前,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发展均衡教育成为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然而师生关系紧张、师德问题、教育的公共形象和信任感下降,学业负担过重、“片面教育”“过分统一的教育”“对后进生的失望暗示”、问题学生不断增加等等,追根究底是教育价值观的“缺失”“失真”问题。面对新课程与教育新形势,身为一校之长,如何实现教育价值观的转变,乃是现代学校的重要课题。
什么是教育价值观
教育价值观作为人们关于教育实践和教育价值关系的根本看法,是指导、支配和评价教育行为和功效的核心观念,对于整个教育活动起着深刻的导向作用,直接影响着教育的目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影响着教育的规划、结构、布局和体制。教育价值观在微观层次,是指基于教育系统本身各个内部要素之间有机联系的目标指向;在宏观层次是指基于教育同社会中其他系统之间的相互协调关系的价值旨趣。教育价值观是一个整体,而这两个层次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微观层次是内在的方面,起决定性的作用;宏观层次涉及教育的社会环境,是外在的方面,同样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教育价值观是学校的精神和灵魂,它可以体现在学校的办学宗旨、办学目标、办学策略,体现在校训、校风、校规、校歌、教育理想、建校原则、办学宗旨、育人取向、培养目标、精神偶像、育人途径、学风建设、教师形象、校园文化、工作重心、庄重承诺等方面。
当前学校价值观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学校价值观建设中存在两方面问题:
第一,教育价值观建设被忽视和虚化。这是因为学校价值观与学校教育教学缺乏联系的直接性。学校教职员工特别是学校领导人员很少思考学校的核心价值或基础价值一类的问题。他们更多地思考或讨论的是一些具体的学校工作如教学工作、管理工作或思想教育工作的价值,学校升学指标的完成以及青少年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或德行的提高等等。同时,学校对于自己所选择或标示的价值观宣传不够,致使广大师生员工或学生家长并不知晓学校的价值观。许多学校的校训写得很好,但是当问到其内涵时,一些教师或学生都一知半解。这种宣传和理解的不充分反过来也削弱了教育价值观在整个学校生活中的导向、凝聚和教育作用,使其只停留在文件和报告中,而没有深入到广大教职员工的内心,成为他们的教育信念和精神力量。
第二,教育价值观呈现矛盾与冲突。学校价值观受到来自学校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由于价值主体的不同,学校价值观客观上存在着多样性。目前,从国家的立场来说,国家自然期望学校能够为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重在专业能力、思想道德素质和民主法制意识;从社会的立场来说,社会舆论从更广泛的社会生产和生活需要出发,希望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能够较好地解决诸如责任感缺乏、诚信与忠诚不够、团队精神和敬业精神不强等问题;从家长的角度来说,最希望的还是学校能够提高孩子在升学方面的竞争力,给予孩子一个良好的学业与就业前景;从学生的立场来看,除了对良好升学与就业机会的渴望外,就是对丰富多彩和富有意义的学校生活的向往,对友谊、爱情、自信、活力和成功等等的体验;从专业研究人员的立场看,一些基础性的价值如平等、公正、民主、自主、关爱、合作及可持续发展等受到了优先的强调,希望学校成为这些关涉社会改革开放和和谐发展的基础价值的守护者和促进者。身处这样一种多元的价值期待之中,学校的角色其实很尴尬。升学率和就业率上不去,家长、学生不满意;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就业率,学生、国家和学者们都不满意;单调乏味的学校生活,使得学生和社会舆论不满意,如此等等。在这种情形下,要形成一套系统的能够为利益各方所共同接纳的学校价值观有很大难度。
努力引领教育价值观的转变
(一)校长首先要形成价值领导意识和价值领导力
先进的教育价值观对内是凝聚力、向心力,对外就是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如果一位校长没有正确的教育价值观,仅仅把学校当成是帮助学生升学或就业的组织,那么整个学校的工作,不管是校内工作还是校外工作,就必然仅仅围绕着升学或就业来组织:凡是对升学或就业有利的事情就去做,凡是对升学或就业不利的就不去做。这样的校长,必然会放弃他所本该承担的多样教育职责,成为“应试教育”或“就业培训”的支柱力量。一所学校的生命力,真正能长盛不衰的不在于它有多大的物理空间与多少资产,而是在于它有多大的教育空间,是否有一种精神文化存在于师生的脑海与心灵之中,好的校长应该是学校灵魂或学校精神的阐述者、体现者、追求者和实现者。真正的教育家必须具有广阔的价值视野、丰富的价值意识和卓越的价值领导能力。也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学校的灵魂”,充分地在学校管理和学校发展实践中发挥其灵魂作用。
因此,校长要结合学校管理实际和发展要求,通过教师交流发言、座谈、问卷调查、观察教师的工作实际等途径,全面了解教师的价值取向,系统和深刻地领会社会转型大背景下学校领导的价值内涵,意识到价值领导在学校领导方式中的核心地位,不断对学校的远景、使命、组织结构进行反思,形成一个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以教育价值观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形成和提升自己的价值领导意识和价值识别、引导、辩护、整合、实践能力,形成一套系统的能够为利益各方所共同接纳的学校价值观,以激发教师、学生和社区的参与教育活动的热情。
(二)校长要在塑造和谐校园文化中引领教育价值观的转变
学校管理者根据学校内外环境的变化和市场竞争的需要,结合学校教育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从实践中总结、提炼出学校理念或价值体系,以之作为学校教育的方针和原则。这些理念和价值、方针和原则的总和,构成了校园文化。
1.彰显物质环境中的教育价值观。优雅的环境,舒适整齐的校园,始终给人一种暗示,让每一个教师和学生都会感到赏心悦目,心情舒畅。在培育学校价值观的过程中,要在学校建筑、人造器物中表达、彰显学校核心价值观,让人们走进校园就会感觉到自己独特的意图和构思,得以在思想品行、法纪观念、人际关系、习惯养成、美育修养、思维品质等方面起到感染、激励、熏陶、潜移默化的作用。
2.强化现有文化中的共同价值观。校长要非常关注员工的工作表现,对符合共同价值观的做法予以及时肯定和赞赏,对不符合的则予以指出;重视榜样示范的作用,塑造学校里的“英雄”,通过塑造名师和学生楷模来强化学校价值观;运用学校文化的历史或鼓励创造学校历史来加强核心价值和信仰;利用学校各种传播媒介,如广播、橱窗、校内网、校刊等,凸现共同价值观;用生动活泼或庄严肃穆的方式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灌输;培养学生多元文化中选择与重建,批判与吸收继承与创新文化的意识与能力;预见性地主动导引家长、社会人士甚至政府部门领导正确的教育理念,营造良好的公共关系。
3.强化管理行为中的价值观导向。校长的管理行为对学校成员的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十分明显的导向作用。校长在学校做的每一件事都应维持核心的形式、价值和信念;有意识建构团队目标,培植协作气氛,招募、雇佣那些分享文化价值和能为文化带来新的洞察力的教师和社会人士加入学校建设;确立以尊重人、信任人、激励人、发展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的人本思想,创造具有亲和力的学校人文生态环境,使师生感受到民主、平等、友善、亲情、鼓舞、感化和帮助,使学校成为让师生兴奋、留恋的地方,使教师真切地感受到做人的尊严和从教的幸福。在各种管理行为的强化作用与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下,学校成员将慢慢地形成或接纳管理者所期望的价值观念体系,并最终内化为个体本身的价值观念。
4.强化制度文化中的价值观内化。学校价值观并不直接发挥作用,而是通过它的外化形式——行为规范来实现它的功能,从而决定师生员工的共同行为取向。学校文化管理是一种软管理,通过制度变革落实核心价值观,是核心价值观扎根的根本依托,以制度形式将核心价值观渗透于学校教学、管理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制度文化应凸现以生为本、以师为本、以校为本的价值取向。致力于营造“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有利于学校特色化发展”的校园文化,学校的制度建设是一个催生内在的制度精神的过程,能把学校的价值理念外化为师生员工的自觉行为,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其他学校难以模仿的学校核心价值观。
5.强化课堂教学中的价值观实践。学校价值观最终还是要落实在教育教学中,价值观是内隐的,而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是外显的,只有当内隐的价值观外显为教育教学的实践行为时,学校价值观才能在学校中落地生根。校长要引导广大师生确立并形成科学的教育观、教学观、教育价值观、学生观、评价观、管理观、质量观。在此基础上,建立教学质量愿景,发挥学校教学指挥系统的作用,引领和促使广大教师朝着这个被广泛认同的、期望的目标,主动地逐步接近。
6.强化校本研究中的价值观特色。在广大中小学的硬件建设日益趋同的今天,校际竞争已经转向办学质量、办学特色、办学品位的竞争。校长在注重学校“本色”的基础上要加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注重开发自我的特有能力,鼓励员工养成反思工作的习惯,在对工作的反思中,不断接近真实思想与价值观之间的差异,从而自主地调整行为,将学校品牌引入“无竞争空间”,在已有传统和价值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建设性的文化,建立起学校文化特别是蕴涵其中的教育价值观的战略个性。
教育价值观作为一种思想观点,一种认识方法,一种思维范式,一种关系架构,它本身具有的思想价值是巨大,深远的。教育价值观形成与内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尤其是现代观念下的学校价值观调整,更是任重道远,校长富有带动教育迈向优质目标之责任,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要持之以恒,则会推动教育以新的目标、新的精神、新的面貌走向新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