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泉影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重视语文的人文性,突出以人为本,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使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但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文化的严谨的影响和传统思维方式的惯性影响,我们仍然滑入了另一种程式化、模式化、标准化的作文范式,从而忽视了对人的本体性的理性认识,作文教学领域仍是山重水复,春光不现,致使作文教学陷入了“以文为本”的误区。
误区之一:人性风采被泯灭
当前,我们的作文教学仍然坚持“以文为本”,将“现代人”压抑在“过去人”的阴影之下,将作文形式凌驾于作文内容之上,造成了学生写作心理上的依附与盲从,从而扼杀了学生的创造个性和创新能力,使作文这种既可“自娱”又可“娱人”的精神性实践活动戴上了僵化的教条主义镣铐。作文教学无异于作茧自缚,缘木求鱼。教师津津乐道于“中心”、“选材”、“结构”、“体裁”,热切地追逐着作文“体系”、“模式”、“套路”的训练;学生或为应试要求的得分点而作,或为印证某种高尚思想而写,或为迎合教师的某种喜好而撰……如此种种,使作文教学陷入了“以文为本”、“人”“文”分离的怪圈。受“文本”观念的消极影响,作文这一最富个性的学习和创新活动,变成了编造谎言的园地、涂抹文字的游戏、折磨心灵的苦差事。这样的作文训练,必将导致学生精神家园的荒芜,心灵花蕾的凋落,个性风采的泯灭。
误区之二:个性创造被扼杀
在当今的作文教学中,最残酷、最叫人心寒的莫过于对学生们创造性的扼杀。著名青年作家晓苏先生曾在一次写作的学术报告上讲述过一个扼杀创造性的典型案例:有一个学生写了一题为《犯错误以后》的作文,其中花了较多的笔墨写了自己去班主任办公室的路上,看见一只空易拉罐,便情不自禁地用脚向前踢着玩,而且踢着踢着,觉得不过瘾,干脆用力一踢,将易拉罐踢得老高,易拉罐飞起来的弧度和姿势很好看。文中就写了这样的一个细节,但后来语文老师改作时以“无关主题”为由把这段话完全删去。晓苏则提醒我们:这就是对创造性的扼杀,因为这一段生动而传神地表现了一名学生犯错误后在去老师办公室的路上微妙而又复杂的心理。它不仅与主题有关,而且关系密切,怎么能够随意删去呢?作文教学中对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扼杀由此可见一斑。
误区之三:艺术心灵匮乏
学生作文中只见章法匠气和文体之巧,却不见心灵之妙。学生的作文中缺少美,缺少艺术,我们语文老师难辞其咎。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意境非常优美的文章经我们语文老师的讲解就变得不美了。为什么?因为我们的老师把这样的文章同样当作一篇篇知识短文来讲,文章经讲解后已经面目全非,变成了一个个的知识点。作文教学中美的匮乏使得我们的作文教学档次低,品位不高。其实生活中处处有美,我们缺少的是发现的眼睛。语文教师应该对生活保持一颗敏感的心灵。
另外,作文教学中还有一种难解的现象:我们的学生不敢暴露生活的阴暗面,我们的老师也不敢指导学生审丑,因为老师和学生们都担心,审丑的过程中自己的心灵和感情会不会也被染黑?这种杞人忧天的想法还颇有一些代表性。它至少说明,一方面我们的审美颇为片面,审美趣味和水平何其低下;另一方面我们的审美品质是何等保守,审美心灵是何等脆弱。艺术和审美的问题是当前作文教学中较难攻克的一个症结。
◆研究对策
1.追求人性之美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文是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语文学科鲜明的人文性在作文教学中应有突出的表现。我们只有引导学生在凝重而厚实的人文气息里接受熏陶,学做真人,追求真知,吐露真言,抒发真情,让课堂充满人文的灿烂阳光,才能使作文成为一种真正提高人的素质的活动,引导学生在大千世界中追求人性美
作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做真人、求真知、抒真情、吐真言,就须进行正确的审美教育和人生理念教育,让学生懂得追求人性美,在大千世界中丰富学生美的情感, 把自己所感受到的以及所创造的美表现出来,从而让学生获得个性的张扬。
2.呵护孩子心灵,展示学生个性
在引导学生追求人性美,培养学生独立的个性的同时,还要在作文课堂教学中展示学生独特的个性。就像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孩子也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着只属于自己的内心天地。习作中,首要的是要求学生有自己的感受,有独到的见解;在表达中不说套话、假话,有自己的想象、自己的观察、自己的真情实感;鼓励学生自主地选择表达的内容和形式,真切地反映自己的所见所闻,写出有自己特色的作文。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呵护孩子稚嫩的心灵,要让学生多阅读充满创造想象的作品,尤其鼓励学生有“异想天开”的创造想象,不断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肯定和鼓励他们的点滴发现。
3.引导学生求真知,抒真情,吐真言
学生在习作中表达的是他们对现实生活的感受、认识和态度,是他们想象中的美好的世界和做出的有个性的反应。在讲评时,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并能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文章中所流露的真、善、美的真情实感,以此来唤醒、影响更多的学生,以提高他们求真知、抒真情、吐真言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老一辈语文教育家早就说过,作文“要写出诚实、自己的话”,这样才能使学生最终成为拥有丰富精神世界与创造力量的人。作文是学生的精神家园,是自己人生的“史记”。因此,我们的作文指导应从知识形态真正走向生命形态,将“习作”之树植根于学生真实生活的土壤,“润物细无声”般地放飞学生浪漫的诗情,充实睿智的感悟,激发豪迈的胸襟,使它每一天都焕发时代的活力。
4.创造课堂气氛,让课堂充满人文
还需要创造一种精神振奋、生气勃勃的课堂气氛。如要求写一种动物,由于多媒体CAI软件的设计,学生不再限于写自己身边的猫、狗,而是在奇妙的动物世界中了解性情粗暴的美洲豹、行动迟缓的亚洲黑熊、憨态可掬的大熊猫以及一身刺甲的夜行刺猬等。学生的兴趣,在声、光、色的传递中,在身临其境的感受中得以激发,他们大可依据自己的爱好、兴趣“我手写我口,我口表我心”。他们的写作欲望挥笔如流云,尽情表达了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并逐渐增强在实践中提高分析和认识事物的能力,逐渐形成自己的主观意识,个性倾向得以充分发挥并不断萌芽滋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由命题,自主选材,自行写作。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对社会的认识、对自身解剖等在作文中得以倾诉,对邪恶、挫折、正义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使其天资、兴趣、爱好、特长得以充分发挥,从而形成了作文教学“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气象。
5.培养创新意识
学生爱写还是厌写,爱问还是不问,对新异事物敏感还是麻木,主要取决于后天的教育。美国心理学家桑戴克曾调查表明:后天的教育对人的智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必须千方百计地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不断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肯定和鼓励他们点滴的发现,像爱护幼苗一样呵护和培植他们的创新意识。
有这么一个案例:教师让学生写一篇以《小草》为题的作文。在写作中,学生大多是赞美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或表现小草默默美化环境的无私奉献精神,这当然好。但有一个学生却批判小草,认为小草软弱、没有骨气,风吹两边倒。结果,教师判这位学生的作文不合要求、离题。这就是统一的标准化答案对学生个体的认识感悟的粗暴干涉!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追求的是答案的唯一性、思维的同一性,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挥与思维表达。社会的进步需要不同思维方式的人才,我们的作文教学更应保护、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开放学生的各种思维方式,对学生不同的认识感受给予充分的尊重和理解。
在作文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首先要强化学生求异创新的意识。要让学生在日记中,把自己每一天的所见所闻、喜怒哀乐、有个性的人和事有选择有目的地记录下来,向日记吐露心声,表达情感。其次,要鼓励学生运用课内外知识,自己去创作。学生有大量课外知识的积淀、快速多变的信息传递和长时间的练笔,他们就可以尽情地驰骋想象,淋漓尽致地发挥、创作。第三,要让学生打破思维定式,敢想敢写,进行跨越式写作。画出一个圆、一个梯形、一个三角形,想象出一个美好的事物或编写一个故事,写成小文。这些作文以童话、寓言、散文的形式展示出来,既有学生生活的体验,又有丰富的想象。
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以不同的思维方式表述见解,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比如:写“雪”,既可写它的纯洁,也可写它的虚伪,因为它掩盖了一切肮脏的东西;写一件事,既可从这个角度写,也可从另外的角度去表述……千万不要追求千篇一律,要真正让学生“我手写我口,我笔表我心”。
作文教学是能反映学生意识的特殊教学形式。因此,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遵循人的认识规律,让作文教学沐浴着人文的灿烂的阳光,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切实完善学生的人格,以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