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志友 狄传华
摘要 三农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农业高校在长期服务三农过程中形成了自己无可替代的影响力,但目前,农业高校仍存在许多自身的和外部的约束因素制约其科技服务作用的发挥。以江苏省为例,分析了农业高校科技服务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问题与政策方面的约束因素,以期对症下药,提高高校科技服务水平。
关键词 农业高校;科技服务“三农”;农村现代化建设;存在问题;约束因素;对策与建议;江苏省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5-0265-03
《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实行农科教结合,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注重人才培养,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可见,在解决“三农”问题中,高等农业院校发挥着义不容辞的重要作用。事实上,农业高校科技服务的约束因素有很多,既有自身的,又有外部的,笔者主要从政策方面分析其约束因素,并提出对策。
1 农业高校科技服务“三农”存在的问题
1.1 政府重视程度不够
高校在服务农村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大量资金,农业科技研究、农业科技推广、农村人力资源培训都需要资金投入,但是政府对高校研究开发推广方面投入的资金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总量不足。尽管近年来有一定增加,但其总量占GDP的比例还相当低。二是项目经费较少。1个国家级农业科技攻关项目经费就200~300万元,1个支项目多则10多万元,少则3~5万元。省级科研项目多则10多万元,少则2~3万元。这么少的经费,往往用于争取项目、课题申报、论证、检查、验收、鉴定等要花掉全部经费的50%~60%,甚至还高;再加上科教人员日常工作开支为课题经费的10%~20%,真正用在课题研究上的经费低于40%;而留给科研成果转化的资金就更少了。三是用于成果转化的经费严重不足。尽管我国近年来启动了农业成果转化资金专项,但对每项成果转化的经费支持力度较小,多为30~50万元。众所周知,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涉及农业、社会、经济及其相关条件创建等才能实现,它的成本不仅不会少于成果研究经费,往往还会远高于研究经费。
虽然到现在为止,江苏省已形成多种高校科技服务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模式,有南京农业大学的科技大篷车、百名教授兴百村模式,有扬州大学模式、南京林业大学模式等多种,但是这些模式大都是高校自发形成的,其主力是专家教授与学生,对农村的服务大都仅限于科技种植、提高农业产量上,而缺乏系统的服务方针政策,且服务时间多选择在寒暑假期,缺乏长期性。在服务农村现代化建设中,由于我国尚没有对农业高校服务社会的考核指标,目前江苏省高校乃至全国高校普遍存在服务社会机构不健全、缺编缺人缺钱、制度不完善等多种情况。
1.2 农业高校得不到相应支持
农业高校是农业教学和研究的中心,既是成果产生源,又是人才培养源,同时还是信息传播源,这就决定了农业高校必将成为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的一支重要力量。每年我国产生的农业科技成果数量并不少,但是适宜推广的却相对较少。我国现行对农业科技成果管理与界定办法(即:论证立项→研究应用→验收鉴定→层层报奖)在带动研究人员积极性的同时,农业应用研究不能以市场为导向研制易于直接应用于生产的实用技术,而是与生产脱节。而且,正如前面所说,农业技术推广资金严重不足,影响了推广人员的积极性,导致我国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先进适用技术难以很快应用于农业;加之目前我国农村整个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也存在机构不健全、水平不高、投入不足等诸多问题,使得我国农业科技普及和科技推广的能力非常有限,这严重制约了农业高校成果的转化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影响我国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最终必然影响我国农村现代化的建设。对高校科技兴农的评估机制与激励机制不健全,高校教师评级只重视科技论文数量而忽视其推广可能性,导致很多教师只重视理论,而忽视农业科技推广的实践性。尽管南京农业大学等一些农业高校成立了科教兴农办公室等部门专门负责科教兴农工作,并实行激励措施鼓励专家教授进行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但仍有大部分高校未形成科教兴农的评估机制与激励机制。
1.3 农村意识不足,未引起相应重视
大多数农民科技意识不强,文化素质不高,导致在高校科技兴农过程中,虽然大部分农户能积极主动配合专家教授的工作,在他们的指导下应用新科技,取得良好的成效,但仍有一小部分农民还未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科技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农业发展更为落后的苏北地区,由于农户的经济条件比较薄弱、素质仍然较低、规避风险的意识很浓,而且他们更关注一些“短平快”的技术和品种,而不愿意使用专家教授推广的生产周期较长、短时间内不能收到成效的品种。因此,他们的行为与科技兴农工程的实施发生碰撞,导致项目实施进度减慢,不能实现预期的效果。
1.4 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率偏低
根据某农业高校2006年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来看,到农村建制村去就业的人数为0,到城镇社区就业的只有3人,到县以下机关单位就业的只有2人,到县以下事业单位就业的只有61人。虽然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不能涵盖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全部内容,但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主战场还是在农村。我国农业高校目前的科技知识、课程设计上偏重理论,与当前农村需求不符;加之引进人才机制不健全,农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服务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现状不容乐观。
2 农业高校科技服务“三农”政策中的约束因素
2.1 政策中对农业高校的地位认识不足
国家虽然出台了很多发展教育方面的政策,但事实上,由于很多政府领导并未充分认识到农业高校对我国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国家对农业高校的地位还缺乏足够的评价,所以真正可以保障农业高校发展的政策并没有。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没有专门的全面的高校科技服务政策。没有政策的保障与指导,我国高校的科技兴农便缺乏组织性与合作性。
2.2 在拓宽农业高校经费来源渠道、监督经费使用方面缺乏相应政策
目前大部分高校,尤其是农业高校的科技服务面临的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都不完善,而且面临科研和推广经费不足的问题。一方面,由于我国农业教育的社会地位不高,尽管现在民办教育发展的很好,但是却没有人愿意办私立农业高校,更没有一家国内外企业与农业高校联合办学,这就使得农业高校的投资渠道单一,经费来源受限。另一方面,在资金使用上,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投入到高等农业教育中的有限资源,有很多并没有花在教学与科研的刀刃上,甚至花在与教学和科研无关的方面,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2.3 高校与企业合作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政策很不完善
在国外发达国家,大学是基础性研究的重要基地。为了使大学的科研能够有效地适应社会和企业发展的需要,大学的科研活动十分注重与企业的合作,合作的方式主要有合作研究和委托研究。但是,我国高校与企业合作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政策机制很不完善,表现为:一是没有形成稳定的风险投资机制。大部分企业面向高校寻求项目时,总是希望拿到投资少、见效快,具有直接市场价值的成熟项目,不愿意承担项目不确定性风险;而高校的科研成果往往是处于试验阶段,恰恰需要进一步中试和市场开发的风险项目,企业与高校二者需求与供给的脱节,其原因在于没有形成稳定的风险投资机制。二是校企之间没有建立稳定的科技合作机制。我国部分企业不重视科技进步、人才培训和成果储备,更不愿承担基础研究的成本。因而缺乏与高校合作进行科技攻关的意愿,只有经营困难陷入困境时才会引进短平快的项目。这种不重视科技进步、急功近利的思想,导致高校的科技成果和人才优势对企业不能发挥作用,使企业需求和高校科技成果供给之间失之交臂。三是企业和高校缺乏科技信息交流的机制。高校长期形成“重理论、轻实用”的思想倾向,使高校科研人员不了解市场和企业对科技的需求,而高校的相对封闭性以及缺乏校企合作交流的现状,也导致企业不了解高校,高校与企业信息交流机制的缺乏也成为高校科技成果难以转化的重要症结。
2.4 高校内部缺乏促进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
从目前各高校的支农活动实际情况来看,虽然有硬指标,但实际上多是为了应付检查,高校在服务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导性较差,究其原因是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各高校普遍实行岗位津贴,旨在普遍提高职工待遇的基础上,加大向科教一线科教人员的倾斜,激励职工努力工作,为学校的发展多做贡献。农业科技推广队伍作为学校科教队伍中一支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收入低于教学、科研等岗位。高校内部缺乏促进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导致绝大部分科技人员仍然沿用游离于市场需求之外的模式搞科研。即:申报政府项目—可行性论证—项目实施(科学研究)—阶段性检查及汇报—撰写研究报告—发表论文或著作—项目验收—成果鉴定。尤其是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致使高校教师重研究、重成果结题,而对于将科技成果应用、推广于农业现代化建设缺乏必要的热情,高校内部的激励机制需要得到进一步健全。
3 农业高校科技服务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农业高校与其他涉农机构对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影响见图1。
3.1 政府
3.1.1 强化政府统筹配套机制。在强化统筹配套机制上,政府应该努力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加强政府统筹。以农村人才培养、科技推广、社会化服务“三大体系”为主线,积极推进农业高校与各有关部门的相互协调和配合,通过整合科教资源服务于农村经济。二是加大对农业高校的经费投入,改善农业高校的基础设施和教学科研条件,为农业高校积极参与农科教结合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和财力支持;从数量上说,政府对农业科研拨款增长率应在目前0.25%的基础上实现突破性增长。三是加强支撑服务体系建设。建立高效的信息传递机制,加快推进技术市场的发展,为农业产业化决策、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科技成果的有效推广提供信息服务。四是政府应对高校科技服务形式进行积极引导,改变其自发、无序的状态,使其成为实现农村现代化的主力军。
3.1.2 政府应处理好与高校的博弈关系。从政策方面鼓励高校积极主动地为农村现代化建设服务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政府应对高校的教学、科研、文凭发放、招生就业等减少越位干预,加强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只有政府减少对高校干预,使高校放开手脚,才能增强高校服务“三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转变政府职能,扩大高校尤其是一些农业高校或涉农专业的高校办学自主权,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既有利于政府宏观调控又有利于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和高校自主办学的管理体制。
3.1.3 完善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实施激励机制,充分调动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我国现行的鼓励高校基层就业的政策,只涉及到就业的很小方面,并未涉及到自主创业问题,而且已经出台的政策并不能很好地保障基层就业学生的生活水平和社会保险层次的内容,单靠简单的少量工资补助并不能吸引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为提高基层就业率,政府必须确保基层就业毕业生的生活问题以及就业与创业条件,并且在某种方式上,更加鼓励创业,使高校毕业生在基层创下自己的事业。
3.1.4 提高农民思想意识的政策。国家提出“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已经好几年了,在减轻农民负担、提高纯收入方面确实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真正能让农民提高收入的根源却在于改变农民的思想意识,使农民认识到科技在农业、农村中的重要性。农业高校在服务农村现代化建设中,对于农民思想意识的提高也做出了一定贡献,但是仅靠高校的自发宣传服务是不够的,政府必须制定政策,从政策制度上确保农民接受农业科技与培训,以便配合农业高校的科技下乡活动,提高其服务水平。
3.2 农业高校
一是从高校的教育结构体系上,农业高校应积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适应我国农业科学技术进步和世界新技术革命挑战的要求。二是从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规格上,农业高科技人才培养应着力在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材料、能源技术等高新技术领域。三是从学科专业结构上,农业高校应积极调整专业结构,适当减少种植业的人才培养数量,增加畜牧和水产类人才培养数量,增加农产品贮藏加工和食品科技专门人才的培养数量,加大适应市场经济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企业管理和流通领域的人才培养力度,加强适应我国农业、农村秩序、稳定发展需要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类人才的培养,加强适应农业信息化、农业知识化要求的农业信息科技人才的培养。四是从农业科学研究和科技推广上,农业高校要结合本区域的农业经济实际,及时为农业、农村、农民提供有效的科技研究成果。为此,农业高校首先应该有重点有分工地把基础性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起来,其次要推广和普及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然后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3.3 校企合作
涉农企业应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与基础。涉农企业集技术开发、推广应用、农产品生产和加工销售于一体,并且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有自己独特的优势,而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又制约着涉农企业作用的更好发挥。高校在培训农村劳动力,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素质方面具有优势。同时,我国高校提供的主要是“实验型”研究成果,还需要进行大量的改进和试验才能达到实用化的要求,而我国涉农企业则面临着科研开发力量薄弱的窘迫境地,迫切需要可以直接利用的“生产型”研究成果。两者之间通过合作则既可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发挥涉农企业在服务农村现代化建设中的优势,又可以提高高校科技服务农村现代化建设影响和竞争力。
3.4 高校与科研机构合作
高校与科研院所均具有科研优势,而且科研院所在整体的科研开发队伍素质上要优于高校,科研经费上也多于高校。但是科研院所较之高校也有一些劣势,二者在科技服务农村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为了最大限度发挥作用,应该加强科技合作和交流,可以帮助各地政府创建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或者由政府当中介建立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等。既有效地把农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研与当地的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又把二者的科研成果有效对接起来,吸引一批科技专家和人才到园区创新创业、进行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提高服务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影响力与竞争力。例如,在建设省级溧水农业科技园区的过程中,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农科院、江苏省植物所等10多家科教单位共同合作,为搞好园区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通过加强科技合作,为园区制定科学规划、开展攻关研究、开发特色产品、组织人员培训等多方面解决了多项难题。
3.5 高校、涉农企业、科研机构、政府四位一体的服务农村现代化建设体系
高校、涉农企业、农业科研院所、政府四者都对农村现代化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们在服务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合作—双赢”模式达到更好服务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目的。从总体上看,四者是一体的,有共同的目标。因此,高校要想增强服务竞争力,必须加强与其他涉农机构的合作,在政府宏观政策的指导下,实现官产学研结合,广泛推广农业科学技术,服务农村现代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