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修龙 王国田 王广兰 葛 霞
摘要 介绍了水稻大螟的发生情况,并针对海安县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以期为海安县水稻大螟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水稻;大螟;发生情况;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435.11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5-0134-01
海安县角斜镇东临黄海,总耕地面积3 560hm2。常年种植粮食、蔬菜、蚕桑、棉花以及中药材、果树等,其中粮食作物主要包括小麦、水稻、玉米等,是种植结构相对较为复杂的地区之一。种植作物的多样化,给杂食性害虫水稻大螟的发生和危害提供了较为有利的条件。2008年水稻3代大螟在江苏省海安县角斜镇部分村组突然暴发危害,出现了全田枯死失收的田块,给农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笔者就水稻大螟的发生进行了调查,现报告如下。
1 发生规律
水稻大螟在海安地区常年发生3代,第1代于5月上中旬产卵于春玉米及其他寄主植物上;第2代于7月上中旬开始部分迁入稻田产卵繁殖,造成水稻的枯心,且主要分布在田边的稻株上;第3代于8月上中旬集中迁入稻田产卵繁殖,田边的虫源也同时向田中央扩散产卵,造成水稻植株的枯穗和虫伤,幼虫2~3龄期以后,开始转株危害。随着水稻的成熟,其幼虫逐渐向稻株下部转移,潜伏于稻桩中越冬。翌年4~5月,部分未老熟的越冬幼虫开始补充营养,就近转移至小麦、油菜等夏熟作物植株上危害。
2 发生情况
2.1 危害症状
2008年8月下旬至9月初水稻进入穗期以后,水稻零星出现枯穗现象,随后枯穗塘四周的稻株逐渐表现青枯并日渐向外围扩展,至9月20日前后,开始出现全田枯死田块,10月初全田枯死和局部连片枯死的稻田逐渐增多。经枯死和青枯稻株剥查,一般每个水稻茎蘖中均有1~3头3~5龄的大螟幼虫。受害的稻株表面可见明显虫孔,虫孔以上部位稻茎表现急性失水青枯状,稍有风吹,极易弯倒。凡是脱水时间相对较长、稻株落黄较重的稻田,因幼虫转株频繁,其青枯稻株的扩展速度相应较快,枯死现象明显加重。
2.2 危害程度
2008年水稻大螟虽然在角斜镇所有村组均有发生,但是其发生程度在村、组之间差异较大,具有明显的区域性。通过镇、村联合调查发现,全镇受害较重的是周庄、五凌、双龙、滩河、角斜和新坝等6个村,受害较轻的是五虎、沿口、老庄、范堑等4个村。受害较重的村组主要是周庄村2组、10组、17组,五凌村5组、7组、17组,双龙村4组、8组、18组,滩河村22组、25组,角斜村14组等。
在以上虫害较重的村组中,各农户田间的不平衡性较大,一般在连片的数公顷或数十公顷稻田之中,只有1~2户田块受害特重,茎害率均在90%以上,基本失收;而与之相邻的田块受害则轻得多,茎害率在30%~40%。据调查了解,不同受害程度的稻田,杀虫剂使用情况均一致,很难说清虫害轻重的原因。据调查,周庄村2组李丙贵、10组张顺学和李昌余、17组陈爱如、符学才、陈义如等6个农户的0.7hm2水稻植株因虫害死亡90%以上,全田基本为绝收,损失惨重。据统计,在全镇像这样的重灾户约有30多个农户,重点分布在双龙、滩河、五凌和角斜等村。据各村初步统计,全镇受大螟危害损失达7成的面积约53hm2,损失达5成的约100hm2,损失2~5成的逾300hm2。
据对9个村71个组363户螟害严重稻田调查分析,田内稻株平均枯死率为41.62%,其中枯死率>70%、30%~70%和<30%的田块分别为17.63%、39.67%和42.70%,枯死率达100%的田块占6.61%。
3 防治措施
3.1 加强对偶发性害虫的监测和发生研究
对于2008年水稻大螟的突然暴发,其原因一时还难以确定,事前也缺少可靠的监测资料,造成明显危害后又缺少理想的应急控制措施。因此,必须加强对偶发性害虫的监测和发生研究。
3.2 重视对偶发性害虫的长效控制
总结2008年水稻灌浆期大螟危害成灾的教训,主要是在大面积的生产中,忽视了水稻大螟的防治;同时,在测报上,忽视了相关资料的系统积累;在防治药剂选用上,忽视了对大螟的兼治效果;在其发生以后,忽视了其潜在危害的严重性。
3.3 树立正确的粮桑兼顾观念
海安县是全国蚕桑生产重点县,粮桑田互包现象突出,在水稻害虫防治中,药剂品种的选用和用药时间常受到很大的制约。近年来,为了全力保证蚕桑安全生产,部分村组存在明显的重桑轻粮现象,有的甚至有保桑弃粮的现象,这些均可造成水稻害虫药剂防治的不及时、不到位。在今后的农业生产中,必须树立正确的粮桑兼顾观念,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同时,保障蚕桑生产。
3.4 健全基层农技推广服务网络
目前镇级农技推广服务虽有组织,但存在办公经费不足、生活待遇不稳、人员精力分散、业务能力不强等问题,而村级更是缺人员、缺资金、缺技术,在突发性农作物病虫发生时,缺少基本的应变能力。因此,在建设新农村的同时,健全基层农技推广服务网络,达到组织健全、人员到位、经费保障、业务熟练、信息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