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义祥 高新梅 宋宝军 薛丽静
摘要 随着水稻面积不断扩大吉林西部白城地区水稻病害问题逐渐突出,对水稻产量和品质造成很大的影响。对本田期发生和危害较重的细菌性褐斑病、稻瘟病和赤枯病的发病症状、危害特点及目前常用的有效防治措施进行了综合研究报道,旨在指导生产,使危害降到最低。
关键词 水稻;本田期;病害;发生;防治;吉林西部地区
中图分类号 S435.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5-0124-02
近几年,白城地区水稻产业发展迅速给农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但由于面积不断扩大,品种更新较慢,栽培技术落后,加之气候因素的影响,水稻的病害发生逐年加重,对水稻的产量和品质造成很大影响,给农民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其中,本田期危害严重的病害主要有细菌性褐斑病、稻瘟病和赤枯病三大病害,现将其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总结如下。
1 稻瘟病
1.1 发生特点
水稻稻瘟病在水稻的叶片、茎秆、穗颈和谷粒等部位均可发生。按发生部位分为叶瘟、节瘟、穗颈瘟、枝梗瘟、粒瘟等,在白城市危害较重的主要是叶瘟和穗颈瘟。水稻稻瘟病发生后一般地块可减产10%左右,严重地块可减产40%~50%以上,甚至绝收。叶瘟在白城市一般6月下旬至7月上旬开始发生,7月中、下旬达到盛期,典型症状是在叶片上产生边缘黄褐色、中央灰色的梭形病斑,发生严重时,病斑密集,汇合成梭形条斑,叶片枯焦,轻者影响水稻灌浆成熟,重者不能正常抽穗结实。穗颈瘟一般在水稻出穗10d以后显现症状,最初在穗颈处出现暗褐色小点,逐渐扩大到整个穗颈,并向上下发展,使穗颈和它附近的一段颈秆变成黑褐色或蓝色,最后病部组织干枯,营养物质输送中断,影响水稻灌浆结实,使稻穗变成白穗,其对水稻产量影响较大。
1.2 发病条件
1.2.1 病原菌。稻瘟病的大发生是病菌大量繁殖侵入的结果,因此每年收割堆放的病稻草还有病秕粒是第2年的初侵染源。
1.2.2 温湿度。病菌繁殖和侵入水稻,需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一般温度20~32℃,相对湿度92%~100%,持续6~10h,稻瘟病萌发侵染,尤其连日阴雨或多雾、多露条件下特别严重。
1.2.3 品种抗病性。不同水稻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有显著差异。生产实践证明,栽培感病品种是导致稻瘟病大发生的重要因素;而有些品种虽然表现抗病,但经几年大面积种植,就会丧失抗病性。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阶段抗病性也有显著差异。在水稻一生中,以分蘖盛期、孕穗期和出穗期最易感病,此期若遇适宜的气候,受到病菌的侵袭,就会严重受害。
1.2.4 水肥管理。稻瘟病的发生与肥、水管理有很大关系。氮肥施肥过多,常引起稻株疯长,表皮细胞硅化程度降低,叶质柔软披垂,体内氨基酸含量过高,抗性明显降低,易受病原菌侵染而发生稻瘟病。长期深水灌溉,稻株生长软弱,根系发育不好,也容易发病。
1.3 防治方法
1.3.1 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在水稻生产中必须选用吉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抗稻瘟病能力强的品种。另外,选定后的种子种植2~3年后要及时更新或更换,以防止稻瘟病菌的大量积累,导致水稻稻瘟病的大发生。目前,主栽的中早熟品种长白9号及白粳1号均对稻瘟病有较好的抗性。
1.3.2 清除初次侵染源。病稻草、病秕粒是白城市稻瘟病菌的初侵染来源。发病严重地块的病稻草,应在5月以前处理掉或作烧柴烧掉。垫水口等要选用无病稻草。水稻生育期间,不要把病稻草堆放在田间,以减少由病草引起感染的机会。
1.3.3 加强栽培管理。总的原则是培育壮苗,稀植栽培,合理施肥,氮、磷、钾、锌配施,浅水灌溉,适时排水晒田,促进植株生育健壮。施用肥料的种类、用量和时期要科学,特别是氮肥施用过量,常造成稻株体内碳氮比降低,为病菌的生育提供了良好的氮源。同时,稻株徒长降低了其对病菌的抵抗力,加上密植为病菌侵入和繁殖创造了良好的生态条件,导致稻瘟病的发生。氮肥施用偏晚使稻株贪青,助长了病害的发生蔓延。凡浅灌、勤灌、适时排水晒田的发病轻,长期淹灌造成贪青晚熟的易得病。另外,土壤有机质含量过高(如草炭土)和低洼排水不良的田块,也易感病。
1.3.4 搞好药剂防治。一是早期发现及时喷药。目前防治稻瘟病的药剂多属预防剂,必须在病菌侵入危害之前使用。6月下旬,进入稻瘟病发生期,如果发现病斑,特别是较多的急性型病斑,水稻又呈浓绿色疯长状态,就应立即喷药防治。二是灵活掌握喷药次数。一般叶瘟喷1次药,经过5~7d病势仍未停止,可再喷1次。穗瘟在出穗初期喷1次(此时期是防治水稻穗颈瘟的关键时期),重病地块或连续阴雨天气,在齐穗期再喷1次。喷药后遇到下雨要重喷,一定要严格掌握用量和次数,否则效果不好。三是合理使用药剂。首先是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或胶悬剂)1.5kg/hm2,加水500倍喷雾预防;然后在发病时用富士一号(又名稻瘟灵)40%乳油1.5kg/hm2,加水500倍喷雾,或用25%使百克喷雾,在喷药同时加入增效剂可提高药效。
2 水稻细菌性褐斑病
2.1 发生症状
又称细菌性鞘腐病,危害叶片、叶鞘、茎、节、穗、枝梗和谷粒。叶片染病,初为褐色水浸状小斑,后扩大为纺锤形或不规则赤褐色条斑,边缘出现黄晕,病斑中心灰褐色,病斑常融合成大条斑,使叶片局部坏死,不见菌脓。叶鞘受害,多发生在幼穗抽出前的穗苞上,病斑赤褐,短条状,后融合成水渍状不规则大斑,后期中央灰褐色,组织坏死。严重时整个颖壳变褐,并深入米粒。
2.2 发病条件
病菌在种子和病组织中越冬。从伤口侵入寄主,也可从水孔气孔侵入。细菌在水中可存活20~30d,随水流传播。暴雨、台风可加重病害发生;偏施氮肥,灌水过多或灌串水易发病;偏酸性土壤发病重。
2.3 防治方法
2.3.1 加强检疫。防止病种子的调入和调出。
2.3.2 科学田间管理。浅水灌溉,防止田水串流;采用配方施肥,忌偏施氮肥;及时清除田边杂草、带菌稻草。
2.3.3 药剂防治。首选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性粉剂1 000倍液喷雾,效果明显,该药速效性强但持效期短,4d后如遇雨需第2次用药。另外,可选用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用药210~420g/hm2,对水进行叶面喷雾,病情严重时隔7~10d重喷1次,用药量可视病情轻重相应增加或减少,也可用新植霉素、DT杀菌剂等。以上药剂同稻瘟灵、使百克、三环唑等杀菌剂一起施用可同时防治稻瘟病,而且提高药效。
3 赤枯病
3.1 发生症状
水稻赤枯病是白城市稻区本田期发生最早、发生率最高的一类生理性病害。在管理中期,赤枯病发生非常严重,其原因:一是稻田钾、磷、锌等营养元素缺乏或不能被吸收利用,造成植株矮小、分蘖减少、叶片窄短、直立、卷曲和出现红褐色斑点等缺素症状。白城市以缺钾引起的叶片由下至上产生红褐色小斑点症状最为普遍。二是由于稻田中有毒物质的产生与累积。包括硫化氢、亚铁、有机酸、二氧化碳和沼气等有毒物质,不仅直接伤害稻株根部,阻碍呼吸和养分的吸收,而且其散发出的气泡,使稻田土壤表层浮而不实,致稻株扎根不稳,影响发根分蘖,导致根系发黑、朽腐,稻株生长不良,叶片也由下而上表现赤枯症状。
3.2 防治措施
3.2.1 水旱轮作。常年发病田应实行水旱轮作,开深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增施有机质肥,改良土壤结构,增强土壤通透性,经旱作1~2年再种水稻。
3.2.2 加强肥水管理。对已发病稻区,立即排水晒田,增施钾肥或磷肥,随即中耕。待新根长出后适施尿素等速效肥,促进植株生长健壮减轻发病,重症区钾肥以施用硫酸钾效果显著,而喷叶面肥磷酸二氢钾只能应用于轻发生或不发生赤枯病的稻田。
3.2.3 应用营养剂。叶面喷施营养剂包括氨基酸和海藻叶肥及微量元素叶面肥进行补救。
4 参考文献
[1] 吕佩珂,苏慧兰.中国作物病虫原色图鉴[J].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7.
[2] 刘国秀,白利,郭义田,等.水稻主要病害防治技术[J].吉林农业,2008(1),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