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志强 韦赵海 曾宜杰 徐善忠 杨美秀 刘克持
摘要 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治与不防治对产量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水稻主要病虫害对产量影响很大,不喷药防治,产量损失率达57.08%,喷药防治晚稻病虫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其总体效益为1∶6.45。
关键词 水稻;病虫害;产量;效益
中图分类号 S43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5-0110-02
二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瘟病、纹枯病等“三虫两病”是泰和县粮食生产的重要病虫害,每年病虫害发生面积达20.67万公顷次,挽回损失8.637 2万吨,实际损失5 400t,给该县的粮食生产造成重大损失。为了了解水稻“三虫两病”防治与不防治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及防治效益,笔者在晚稻上进行了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试验作物为晚稻,品种为昌优10号(迟熟品种)。试验对象为:①第3、第4代二化螟;②第4代稻纵卷叶螟;③第5代稻飞虱;④稻瘟病;⑤纹枯病。
1.2 试验环境条件
试验田安排在冠朝镇冠朝村二组,稻田为砂质壤土,土壤肥沃,水源条件好。7月19日抛栽,施45%三元复合肥300 kg/hm2、尿素75kg/hm2作基肥。抛栽后7d结合化学除草施尿素150kg/hm2、氯化钾120kg/hm2作追肥,其他管理与大田一样,9月13日破口抽穗,10月22日成熟收割。
1.3 病虫发生情况
晚稻病虫总体为偏重发生,其中六(5)代稻飞虱、五(4)代稻纵卷叶螟、纹枯病为重发生,3代、4代螟虫中等偏轻发生,三化螟轻发生,稻曲病零星发生,稻瘟病未发生。
1.4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7个处理,分别为:常规防治(A);不防治稻飞虱(B);不防治稻纵卷叶螟(C);不防治螟虫(D);不防治纹枯病(E);不防治稻瘟病(F);完全不防治(CK)。各种病虫防治药剂如下:防治螟虫用40%螟施净乳油1 050mL/hm2;防治稻纵卷叶螟用20%氯虫苯甲酰胺(康宽)150mL/hm2;防治稻飞虱用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阿克泰)60g/hm2;防治纹枯病、稻曲病用20%井冈霉素粉剂750g/hm2;防治稻瘟病用75%瘟失顿600g/hm2。试验田面积500m2,不设重复,共7个小区,每小区设66.7 m2,各小区随机排列,小区间作埂。8月2日第1次喷药防治第1代螟虫,兼治稻纵卷叶螟。8月19日第2次喷药防治第4代稻纵卷叶螟。9月3日第3次喷药防治4代稻纵卷叶螟、纹枯病。9月13日第4次喷药防治4代螟虫、稻飞虱、纹枯病、穗颈瘟、稻曲病。9月25日第5次喷药防治稻飞虱、纹枯病。用卫士牌WS-16P型手动喷雾器喷雾,工作压力为0.2~0.4Mpa,对水量前期为450kg/hm2,中后期900kg/hm2。
1.5 调查方法
采用平行跳跃式取样,每小区查25~50丛稻。在各种病虫发生危害定局后调查1次危害情况。调查内容如下:①3代、4代螟虫调查总株数、枯心(白穗)数,计算枯心(白穗)率。②稻纵卷叶螟调查剑叶数、剑叶卷叶数,计算剑叶卷叶率。③稻飞虱调查总虫数,计算百丛虫量。④纹枯病调查发病株数及严重度,计算病情指数。⑤稻瘟病调查病株(病穗)数,计算病株(穗)率。⑥产量损失调查。各小区分别收割、脱粒、扬净、晒干、称重,计算小区产量,折算公顷产量,并进行考种,计算结实率及千粒重。
1.6 气象条件
7月份,平均气温29.9℃,较常年偏高0.4℃,月降雨量147.8mm,主要集中在上旬和下旬末,比常年偏多52.1mm;8月平均气温29.7℃,比常年偏高0.9℃,8月上中旬高温少雨,田间干旱,全月降雨量61.2mm,主要集中在8月下旬末,比常年偏少62.8mm;9月平均气温27.5℃,比常年偏高2.4℃,月降雨量21.5mm,比常年偏少67mm,对晚稻抽穗十分有利,病害轻于往年,穗颈瘟未发生,稻曲病零星发生,同时也有利于稻飞虱的暴发危害;10月上中旬气温正常,降雨量偏少,对晚稻成熟有利。
2 结果与分析
2.1 防治效果
从表1可看出,经过喷药防治后,第3代螟虫防治区的枯心率为0.31%~0.36%,未防治的枯心率在9.47%~9.88%;4代螟虫防治区的白穗率在0.10%~0.14%,未防治的白穗率达2.93%~3.17%;第4代稻纵卷叶螟防治区的剑叶卷叶率为2.05%~2.16%,未防治的剑叶卷叶率为33.17%~35.46%;防治区稻飞虱虫量为780~900头/百丛,未防区稻飞虱虫量为6.65~6.83万头/百丛;纹枯病防治区病情指数在3.09~3.38,未防治的纹枯病病情指数在38.56~40.32;稻曲病零星发生;稻瘟病在防治区和未防治区均未发生。
2.2 对产量的影响
从表2可看出,防治与不防治对水稻产量有明显的影响。整个生育期完全不喷药防治,各种病虫危害严重,损失产量达3 918.45kg/hm2,损失率达57.08%;不防治稻飞虱,其他病虫按常规防治的,损失产量2 635.50kg/hm2,损失率达38.39%;不防治稻纵卷叶螟,其他病虫按常规防治的损失产量829.65kg/hm2,损失率达12.09%;不防治螟虫,其他病虫按常规防治的损失产量205.95kg/hm2,损失率达3.00%;不防治纹枯病,其他病虫按常规防治的损失产量928.50 kg/hm2,损失率达13.53%;不防治稻瘟病,其他病虫按常规防治的损失产量33.15kg/hm2,损失率达0.48%。
2.3 防治效益
从表3可看出,按常规防治,共打药5次,挽回经济损失7 680.15元hm2,投入产出比为1∶6.45;不防治稻瘟病,其他病虫按常规防治的挽回经济损失7 615.20元hm2,投入产出比为1∶7.36;不防治纹枯病,其他病虫按常规防治的挽回经济损失5 860.35元/hm2,投入产出比为1∶5.94;不防治稻纵卷叶螟,其他病虫按常规防治的挽回经济损失6 054.00 元/hm2,投入产出比为1∶9.30;不防治螟虫,其他病虫按常规防治的挽回经济损失7 276.50元/hm2,投入产出比为1∶8.03;不防治稻飞虱,其他病虫按常规防治的挽回经济损失2 514.60元/hm2,投入产出比为1∶3.03。
3 结论与讨论
2008年泰和县晚稻病虫总体为偏重发生,水稻“三虫二病”对水稻产量影响很大,不喷药防治产量损失率达57.08%。各主要病虫对水稻产量影响依次为稻飞虱>纹枯病>稻纵卷叶螟>稻螟虫>稻瘟病,按投入产出比依次为防治稻纵卷叶螟>防治螟虫>防治稻瘟病>防治纹枯病>防治稻飞虱,喷药防治晚稻病虫害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其总体效益为1∶6.45。
4 参考文献
[1] 单怀东,郭丽华.不同药剂防治水稻三化螟药效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08(23):141.
[2] 韩勇,汪爱娟,张风娣.水稻纹枯病药效试验[J].杭州农业科技,2006(3):35.
[3] 徐善忠,曾宜杰.水稻主要病虫对产量的影响[J].江西植保,2003(1):16-1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