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型城市园林建设要着重生态景观意识

2009-05-25 04:25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5期
关键词:园林建设景观生态

国 环

摘要 城市园林绿化的目的是为了改善生态环境、美化生活环境,增进人民身心健康。要真正提高一个城市的绿化水平,营造出一个宜人的居住环境,在绿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坚持生态、景观、经济的原则。

关键词 园林建设;生态;景观;经济

中图分类号 S73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5-0072-02

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最大的区别在于其组成成分的数量比例的不同,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所占的比例最大,而在城市生态系统中,人类占据了最重要的地位和占了最大组成比例,使得生态结构从正金字塔变成了倒金字塔,城市生态系统变得人为、不完整、开放、复杂、脆弱、高质量(物理学意义上的),同时,也具备了完全取决于人类对其所施加的影响而可以向不同方向发展演替的特性。绿地要有美感,要有赏心悦目的感觉,这样才会让人心情舒畅,才能达到促进人的心理健康的目的。这就要求所种的绿地,不但要有绿量,还要有质量,充分发挥造景艺术手法,通过植物配置,营造出一种艺术化的园林景色,并要坚持生态、景观、经济3个原则。

1 生态建设

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过程中,就是要利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努力使城市生态系统向自然生态系统靠拢,使城市生态系统接近于自然生态系统。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和固定有机物质的初级生产过程,是这个世界一切活动所需能量和物质的最初始来源。虽然城市绿化的目的已不是依靠种植植物来提供居民所需物质,但绿色植物对环境的改善作用、对城市景观的改善作用却是当代城市人所最需要的。曾经长期居住在原始丛林中的人类祖先无疑在遗传基因中嵌入了对绿色植物的本能爱好,城市绿化的作用就应是尽量满足这种需求,这就要求在城市这个有限的人类居住空间里,尽量地多设置绿地,多建设绿地,多增加绿量,使绿地发挥出最大的生态效益,营造宜人的居住环境。

增加城市绿地数量是增加城市绿量的首要保证。增加绿地数量,首先要靠政府重视,政府要依靠城市总体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保证城市达到一定的绿地率和公园绿地面积,这在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国家提倡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提倡建设生态省、创建园林城市等政策实施的大环境下,应该不成问题。此外,园林主管部门对所有的绿化项目要严格进行审批把关,做到保证有足够的绿量,充分体现改善生态环境这一目的。

2 景观建设

景观建设,也就是要有精品意识,在有了绿量的前提下,绿地要有美感,要有赏心悦目的感觉,这样,才会让人心情舒畅,才能达到促进人的心理健康的目的。

中国是世界园林之母,唐宋文化艺术空前繁荣,山水画名家辈出,造园艺术受山水画的影响,发展到以诗情画意进入园林的阶段,增强了意境的表现,称唐宋写意山水园。一些官僚地主、文人雅士居住于繁华的城市,渴慕田园生活,欲闹处寻幽,于是在宅旁辟地茸园,园中就低掘池,就高缀山,接以亭廊,立楼建阁,修竹茂林,悬藤垂萝,造园水平已相当高明。中国古典园林现存的以北方的皇家园林和南方的私家园林为代表,以小桥流水、曲径通幽、步移景换、小中见大、迂回曲折、亭台楼阁、诗情画意等为其主要表现手法,与其相呼应的是中国的古典建筑,或是皇宫禁苑,或是豪宅大院。但历史发展到今天,中国的城市建筑风格早已与世界接轨,城市已由高楼大厦、摩天大楼、宽畅马路、城市广场、住宅小区等组成,再用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来建设绿地会与现代建筑显得非常的不协调。但现在的园林建设大量地模仿国外的造园手法,疏林草地、大草坪等景观不时出现,造成千城一面、地域不分、风格模糊的绿化局面,则丧失了中国园林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精髓,并非好的绿化手法。

中国造园艺术自古以来就讲究意境,中国园林真正的精髓应该是源于自然,高于自然,模仿自然,胜过自然,以意境二字给人以无穷的回味。盆景艺术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艺术,可以浓缩自然,模拟自然,创造理想的自然,可以在高不盈尺的一棵树上产生出许多联想,所以把盆景艺术称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叫缩地千里、缩龙成寸。在造景中,可以借鉴组合盆景和山水盆景的制作手法,通过植物种植和植物配置,造出各种各样的富有意境的园林景观,如草地景观、森林景观、灌木景观、沼泽景观、水体景观等,以多样性的生态景观来丰富城市环境,这样才能造出有中国特色的大地景观,这也是当代园林工作者应追求的目标。

3 经济建设

经济建设也可说是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战略是21世纪全球普遍关注的大事,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人口的可持续发展、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等。在园林建设中,也存在可持续发展问题,尤其是园林管理部门,建成的绿地今后大部分要由园林管理部门自己管理,除了建设费用,养护管理费用问题必须要引起重视。一方面是直接的管理费用,另一方面是种下去的树木今后的发展和利用问题,这些都是园林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而在当前的园林建设工作中,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做法。

3.1 片植

要增加绿量,片植无疑是一个好办法,这样做,施工技术简单,工程量又多,最容易获利,为施工企业所喜欢。但是,作为建设业主来说,就要仔细想想片植的利弊。其有利之处无非是增加了绿量、施工容易、初植景观好看。而弊处却是严重违背植物的自然生长规律,限制了植物的地上地下生长空间,养护成本大,需要经常修剪,关键是寿命不长。按常规来说,10年的片植植物,生长必然严重衰退,此时挖出来的植物毫无用处,不挖难看,挖掉心痛,而且这与可持续发展方针是相违背的做法。因此,笔者认为,要尽量少用片植,除非十分必要,如道路隔离带。提高绿量可以用球灌木代替,如果配置得好,不但可以做出很多好的植物配置小品,而且球灌木长大了挖出来可以用,既不浪费资源,又能获取经济效益。

3.2 草花

城市需要绿色和彩色,需要生命的色彩,用草花来点缀城市绿地,无疑是最有效的手段。但在城市中大量运用草花来装扮景观,其运营费用是相当高的。按杭州市的绿化养护标准,草花全年的费用是270元/m2,大约是一般绿地的50倍,这样高的维护费用,显然不利于绿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会更加重绿化养护经费不足的压力。解决的办法是尽量在一般的地块多用宿根花卉或是地产的可自播的花卉,如菊花、凤仙、一串红、鸡冠花、茑箩、紫茉莉、蜀葵、鸢尾、萱草、牵牛花等。

3.3 树种

要纠正外来树种比本地树种好的偏见。只要是活的植物都有生态效益,至于好看不好看,则要看怎么种植、怎么养护,要大力提倡多用本地树种、本地植物,不用或者少用外来植物。

3.4 土壤

城市绿地建设中,种植土的来源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土壤是植物生长的根本所在,没有好的土壤,就长不出好的植物。但现在在建绿地时,大量使用的是建筑垃圾、建筑废土,这种做法极不利于建成后绿地上树木今后的生长,但因种种原因所限,目前在绿地基础土壤处理上,很难做到按《园林树木建植技术规程》所要求的来做。针对这种情况,在建设绿地时,一方面要尽力争取使用符合要求的好的种植土,另一方面要在养护管理时对绿地土壤进行改良,补充树木所缺乏的各种养分,也就是对植物在适当的时候进行施肥,以满足植物正常生长所需的营养需求。施肥最好用有机肥,提倡把修剪下的植物残体粉碎后返还于绿地。

3.5 地被

草坪热曾经风靡中国,经过实践检验,在城市绿化中大量使用草坪并不适合中国的国情,存在养护费用高、需要消耗大量的水资源、生态效益相对不好等弊端,已被许多有识之士所认识,但在实际工作中,草坪的应用量仍然过大,用地被植物替换草坪仍需要大力提倡和推广。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努力,在市民广场的绿化建设中,就使用了大量的地被植物,如花叶蔓、书带草、紫金牛、萱草、银蒿、金银花、虎耳草、红花酢浆草、鸢尾、常春藤、玉簪等,效果很好。即使种草坪,在草种的选择上也有讲究,在温州地区就曾经一直都被草种选择问题所困扰。温州地区位于亚热带中部,冬季寒冷,一般最低温可达-3~-2℃,夏季高温干热,最高温度可达39~40℃,尤其是6月份的梅雨季节,往往持续1个月的多雨湿热天气,紧接着就进入高温干旱的伏天,极不利于各种草坪的生长。试种过多种草种,都因其各自的缺点而难以满足城市绿化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的双重需要。经过多年的探索,结论是在本地如果不要求一年四季常绿,就种马尼拉草或天堂草,要达到冬天也绿,可以在马尼拉草上补播黑麦草。这样的草坪相对来说养护费用是比较低的。

3.6 密植

由于强调绿化建设要一次成型,新建绿地上植物初植密度非常大,造成植物间生存竞争剧烈,部分植物必然处于受压状态而逐渐被淘汰。对于这部分植物,可以在受压初期就把其解放出来,通过疏移的办法,一方面解决了植物竞争的问题,有利于群体植物的生长;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地利用植物资源。

4 参考文献

[1] 王献溥.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J].农村生态环境,1996,12(4):32-36.

[2] 王祥荣.生态与环境——城市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调控新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3] 史作民,陈涛.城市化及其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研究进展[J].生态学业杂志,1996,15(1):35-41.

[4] 张铁成,王虹霞,陈秀波,等.论生态园林城市建设[J].现代化农业,2009(1):10-12.

[5] 王浩,赵永艳.城市生态园林规划概念及思路[J].南京林业大学,2000(5):85-88.

猜你喜欢
园林建设景观生态
“可食地景”在校园景观中的应用
《景观平面图》
创意涂鸦
当前园林施工与养护管理的有效结合分析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园林工程管理的研究
加强园林建设工程的造价管理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盱眙生态藕